知不盡言,言而有盡

我們從小被教育做人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意思是知道的就要說,要說就毫無保留地說。但長大後卻發現,這句箴言是有問題的。首先,什麽是“知”,是“真知”還是你所“知”?其次,如果什麽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話,人豈不成了一台不知停歇的喇叭?再者,無所顧忌的“言”,難免變成傷人的刀。

鄰居老張和妻子打架,令老張臉上掛彩。有好事者問你老張傷從何來。你“知無不言”地說明來由,有必要嗎?然後還“言無不盡”地傳播他們之所以打架的原委,不是多事嗎?一句“不太清楚啊”回答,不是很好。要是好事者繼續誘導你:“聽說是老張妻子發飆……”你裝糊塗,一句“是嗎?我不清楚”給打發了,不是很好嗎?

無關緊要的事情,要講得那麽清楚透徹幹嗎?不但自己累,還容易招來別人的怨恨。人人都有好麵子的心理,隻是程度的深淺有所差別而已。張三手腕上的名表你一看就是假貨,在他吹噓多麽名貴時,你點破他有什麽好處?還不如裝裝糊塗,附和一二句,反正假表又不是戴在你手上。

夫妻間吵架,要你去評理。你還真的把自己當公正的法官,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把誰是誰非分析得頭頭是道。結果,被你分析得沒有道理的人不服,爭吵繼續。吵架過後,先是一方怨恨你,等到他們夫妻和好,怨恨你的說不定變成了兩個。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真是何苦呢!人家的家務事,你判得清?還不如一上場就和稀泥,做一個糊塗的和事佬。

在聖誕節,一位帶著禮物的聖誕爺爺問鄧肯:“小朋友,猜猜聖誕爺爺給你帶來什麽禮物了?”鄧肯嚴肅地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聖誕爺爺,你是假的聖誕爺爺。”聖誕爺爺覺得這個小女孩很可愛,就逗她:“要相信聖誕爺爺的小朋友才有糖果吃噢。”小鄧肯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呢。”

鄧肯因為年齡小,直言直語還透著些許童言無忌的可愛。但成年人生活中一些看似坦率的實話,實在沒有必要全部實說。有時候,善意的謊言是生活的希望,是沙漠中的綠洲。在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述的就是一個善意的謊言的故事。當生病的老人望著凋零衰落的樹葉而淒涼絕望時,充滿愛心的畫家用精心勾畫的一片綠葉去裝飾那棵幹枯的生命之樹,從而維持一段即將熄滅的生命之光。這難道不是謊言的極致嗎?

說了那麽多,並非鼓勵大家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表態、做個堅定的滑頭,而是要告訴大家不要被一些世俗小事牽絆住,一味地求真。遇到大的原則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不二選擇。隻是,人的一生,真正遇上的原則問題又有多少呢?

“難得糊塗”是一劑處惑之良藥,直切人生命脈。按方服藥,即可貫通人生境界。所謂一通則百通,不但可除去了心中的滯障,還可臨風吟唱、拈花微笑、衣袂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