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休閑時光
在西方,休閑教育是一門人生必修課,早在一百年前它就被規定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條重要原則。休閑教育就是教人從小學會欣賞生活,學會各種形式的創造,學會對價值的判斷,學會選擇和規避問題的方法,學會能促進身心健康的各種技能,促進人在“成為人”的過程中獲得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使整個人生充實、快樂且富有意義。
在美國,有個叫雷密斯的人,認識他的人都叫他“瘋子雷密斯”。瘋子雷密斯從來就不喜歡正規的工作。到某公司任職?他連想都不想。也曾有不少企業想聘用他,可卻未能請動他。他平生最不愛聽的話就是人們奉勸他該幹什麽工作,該做什麽事,該如何賺錢等。上班族的理論是為他所不屑的。他是真的瘋子嗎?當然不是,他隻是與眾不同而已。
那雷密斯靠什麽生活呢?他很聰明,平時主要靠政府的社會福利基金過活。平常錢不夠用,他就去打打零工。就這樣,他從沒有為自己的生活操過心,輕輕鬆鬆地就過了10多年。雷密斯什麽零工都幹過,不計其數。他當過木工學徒,還當過修車工,收入很低,可他依舊快樂如初。雷密斯的消費習慣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他把錢隻花在生活必需品上,從不亂花,這樣他每年在銀行裏存的錢也已經達到了五位數。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雷密斯今年已經48歲了,可看起來就像38歲一樣。雷密斯有什麽法寶嗎?其實就是生活壓力小,生活方式健康。許多人都相信,如果瘋子雷密斯一直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到80歲還能很健康。因為他生活達觀,身體健康,不受任何約束。所以瘋子雷密斯並不瘋,他是一個真正的生活至上主義者。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和穩定的工作就滿足了,那就大錯特錯了。你若覺得工作之外的生活樂趣無窮,那麽同樣也會對自己的工作逐漸感興趣。平衡工作與休閑的時間,意味著在你沒有睡覺的時候,應該給休閑留有一定的時間,否則很難過上成功的休閑生活。留給自己充足的時間來認識、發展自己,這很重要。
有一個機構做了一項研究,認為由於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家庭瑣事變得少了,人們應該比以往有了更多的休閑時間。算下來人們每天可以有多於以往5個小時的休閑時間,但問題的關鍵根本不在於是否休閑時間夠用,而在於人們沒有好好地珍惜這些時間,沒有好好地加以利用,大多都浪費掉了。
一般而言,在美國,平均每人每周大約有40個小時可以用來休閑。人們是怎樣度過的呢?有40%的時間用來看電視,剩下的時間就隻能幹一些生活瑣事,比如做飯、帶孩子、交電話費、修理日用電器,甚至完成一些從辦公室帶到家的工作,這就是他們休閑時幹的一些事情。在美國,有些人周末甚至比其他的時候還要忙。
如果你連喘口氣、讀讀書的時間都沒有,那你又能怪誰呢?還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吧。其實生活的選擇權在你手上,你應當自己決定過怎樣的生活。有些人總抱怨自己的休閑時間少,其實完全是因為習慣自找苦吃。若是有誰總在說自己的休閑時間太少,那隻說明他把工作或其他那些瑣事全攬在了自己身上。
學會找到工作與休閑之間的平衡。要想能夠更好地完成你的工作,首先就要學會休閑。有些辦法真是再簡單不過了,其中之一就是準時下班,把剩下的時間都留給自己,讓自己到辦公室外麵好好放鬆一下。當然,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你會覺得工作之外的生活會更有意思,同時還會覺得自己的創造力並未隨年華減弱。還需注意的是,合理安排時間,不要把自己拴在家庭瑣事上,比如做飯、搞衛生、買東西,應統籌安排,不浪費時間。
事實證明,科學、合理地利用休閑時間對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至關重要。利用得好,你就擁有了比別人更多的能力。
懂得休閑是一種人生智慧。休閑的核心在於“休”,能否聰明地用“閑”,關鍵在於我們對“休閑”的價值是否有正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