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人們總說沉默是金,而我們主張要開口說話,發揮口才,不能總是沉默。在這樣的社會裏,總是保持沉默是不合時宜的,畢竟隻有通過語言表達,你才能將自己的才華展現出來,讓自己的性格魅力散發光彩,讓別人通過你的談吐來了解你、欣賞你。不過,凡事都要有度。如果以為沉默是金不合適,而偏偏要矯枉過正,不論什麽場合、什麽地點,一律張揚,肆意表現自己,滔滔不絕,也不是理想的狀態。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來了。情緒一激動就口無遮攔,中傷別人,打擊別人的自尊心,讓別人下不來台,或者喧賓奪主,誇誇其談,把真正的主角晾在一邊,都是錯誤的做法。

人與人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往往一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話,就不知不覺對別人造成了傷害;即使你本意並不想傷害別人,卻總是處處顯示自己,讓別人陷入被動、尷尬的局麵,那就糟糕了。更何況,在錯綜複雜的交際網中,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裏,無時不隱藏著危機,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先例,更有禍從口出、引火上身的酒桌之言。無心之言、戲言都隨時可能帶給你這樣或那樣的結果,造成上下級間的關係緊張、夫妻間的關係不和、朋友間的誤會、鄰裏間的矛盾等。所以,言多必失,聰明人都懂得這個道理,絕不會將自己的精力浪費在說廢話上。

愛因斯坦在研究出相對論之前,一直默默無聞地在小鎮上生活著,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他一心投入在理論的研究中,從不會為了自己的頭發長短或者衣服的搭配而浪費時間。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久違的朋友,朋友看見他不修邊幅的樣子十分吃驚,勸他注意一下形象,不要再穿得隨隨便便就出門。誰知愛因斯坦卻回答道:“這有什麽關係?反正這裏的人都不認識我。”

他在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後,一夜成名,可他還是和從前一個樣子,寧可把時間花在讀書、拉小提琴上,也不願意修飾一下自己的穿著,仍和從前一樣隨便、簡單。一天,他又遇到了那位老朋友,老朋友看見他這副樣子更加驚訝,勸他好好打理一下頭發,換兩件衣服,改變一下形象。可愛因斯坦卻說:“這有什麽關係?反正這裏的人已經都認識我了。”

如果愛因斯坦不是這麽平靜地回答朋友的提問,而是一大篇的廢話,那麽出名之前,人家可能會覺得這個人不安分,總是抱怨現狀、想入非非;出名後,人家肯定以為他目中無人、自以為很了不起。所以,與其話太多給人留下把柄,不如沉默下來,給人留有想象的空間,避免授人以柄。

話太多會招致別人的反感,也會招致別人的嫉妒。也許有時候你的話無傷大雅,可是為了表現自己而處處張揚的人,會給人華而不實、聒噪膚淺的感覺。滔滔不絕把自己的優點、缺點全部暴露,可能也算是實在、算是一個優點,但對那些不熟悉的人、無關緊要的人,表達得過分了,也就失去了神秘感。讓人一眼就能看穿,顯得內涵不夠,讓人懷疑你腹中空空。

“做人留三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過於張揚,開口便喧賓奪主、口若懸河,即使你有真才實學,也難免令人反感。你不如適當保持沉默,讓人感覺你高深莫測、成熟穩重。凡事在心不在口,如果你平時不顯山露水,說話不多卻思路清晰、言之有物,那麽在關鍵時刻,那些平時愛好吹擂的人反而會各個退後,讓你站出來解決難題。這時候,別人一定非常驚訝,著實佩服你的能力。當然,我們推崇的沉默不是扭捏作態,而是擁有真正的內涵。而擁有真正內涵的人,通常也明白保持沉默的道理。

有一天,青蛙問公雞:“你看我每天在池塘裏叫啊叫的,多好聽啊,是自然的聲音呀!可是為什麽人們還嫌我煩呢?而你每天就叫那麽一兩聲,又打擾人家睡覺,可是怎麽人們還是那麽喜歡你呢?”

公雞微微一笑,說道:“那是因為我叫他們起床工作,勤勞播種,才能豐收。而你呢,每天在中午人家休息的時候大叫大嚷,什麽用都沒有,還打擾人家休息,怎能不讓人厭煩呢!”

適當沉默,就是掌握好說話的度,別因為膽怯緘默而錯失交流的機會,也別因誇誇其談而招致別人的反感。真正懂得交往真諦的人,都知道什麽時候閉嘴,知道怎樣才能不說廢話,開口即可一語中的。

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人們應該把自己的心裏話講出來。但現在他們逐漸發現,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有時候,不說比說更有威力。

狹義的沉默是指一言不發、緘口不語;廣義的沉默則是指不通過言語,而是運用目光、神態、表情、動作等,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生活中,沉默具有豐富的內涵:第一,沉默可以避免衝突升級;第二,沉默可以做暗示性表態。古羅馬著名演說家、政治家西塞羅說:“沉默蘊含著一種藝術,也蘊含著雄辯。”

有個農民牽著一匹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客棧用餐,他把馬拴在了旁邊的一棵樹上。這時一個商人騎著一匹馬過來,將馬也拴在了這棵樹上。農民見了忙說:“請不要把你的馬拴在這棵樹上,我的馬還沒有被馴服,它會踢死你的馬。”但那商人不聽,拴上馬後便進了客棧。

一會兒,他們聽到馬的嘶叫聲,兩人急忙跑出來看,商人的馬已被踢死了。商人拽住農民就去見縣官,要農民賠馬。縣官向農民提出了許多問題,農民卻裝作沒聽見,一字不答。

縣官轉而對商人說:“他是個啞巴,叫我怎麽判?”商人驚訝地說:“我剛才見到他的時候,他還說話呢。”縣官接著問商人:“他剛才說了什麽?”商人把剛才拴馬時農民對他說的話重複了一遍,縣官聽後說:“這樣看來是你無理了,因為他事先曾警告過你。因此,他不應該賠償你的馬。”

這時農民開了口,他告訴縣官:“我之所以不回答問話,是想讓商人自己把事情的全部經過講清楚,這樣不是更容易弄清楚誰是誰非嗎?”

沉默是人際溝通的無聲武器。在日常交際中,遇到難以說清是非的問題時,你不妨也像這位農民一樣,以無言應對喧嘩,這會產生比硬碰硬更大的震懾力量。

※妙語點睛

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其實是一種高明的糊塗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