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讓人,以情動人

有兩個小和尚為了一件小事爭執不休,互不相讓。第一個小和尚怒氣衝衝地去找師父評理,師父心平氣和地聽完他的話之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於是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揚揚地跑回去宣揚。第二個小和尚不服氣,也跑來找師父評理,師父在聽完他的敘述之後,也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當第二個小和尚滿心歡喜地離開後,一直跟在師父身旁的第三個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他疑惑不解地向師父詢問:“師父,您平時不是教我們要誠實,不可說違背良心的話嗎?可是您剛才卻對兩位師兄都說他們是對的,這豈不是違背了您平日的教導嗎?”師父聽完之後,不但毫無怒色,反而微笑地對他說:“你是對的!”第三位小和尚此時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謝了師父。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心,在不是很原則的問題上,應讓別人三分。其實,人生最可貴的是得理且饒人。而善解人意的人更能深刻體會這一點。有些時候,以情動人比以理服人更具有智慧,這樣既給人留下一條後路,又可彰顯自己寬容的胸懷。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說:“我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我在說服他人時,絕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準太武斷,甚至不許自己在文字和語言上措辭太肯定。當別人陳述我不以為然的事時,我不會打斷他;也不會立即駁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錯誤。我在回答的時候,先肯定他的意見在某些條件下沒有錯,再說出目前稍有不同等。這樣,談話的氣氛就會很融洽。以謙虛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也容易減少一些分歧,這樣即使我有錯也不會出現難堪的場麵;而如果我是對的,別人也較容易讚同我。”

漢朝時有一位叫劉寬的人,為人寬厚仁慈。他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做了錯事,為了以示懲戒,他隻是讓差役用蒲草鞭責打,使之不再重犯,此舉深得民心。劉寬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屬下一起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故作不小心把肉湯灑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人,大概會將婢女毒打一頓,至少也要狠狠地怒斥一番。但是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之肚量確實超乎一般人。

現實生活中,不少衝突都是由於一方或雙方糾纏不清或得理不讓人,一定要小題大做,爭個勝負,結果矛盾越鬧越大,事情越搞越僵。這時,不妨糊塗一下,得理也要讓三分,用寬容之心待人。得理讓人,才是一種成功的處世方式。

“得饒人處且饒人”,人與人相處時,發生爭論在所難免。如果在對方理虧的情況下還落井下石,故意使對方難堪,就會激起對方的反抗,甚至帶來嚴重的後果。

在上班高峰時間,公共汽車上人很多,車輛突然刹車,一個年輕小夥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位老大爺的腳,老大爺張口就說:“你沒長眼睛啊?看我歲數大了好欺負是不?”

小夥子本來是想說一句對不起的,可老大爺的話惹惱了他,他有點不悅地說:“踩了就踩了,也不是故意的,我怎麽欺負您了啊?”

老大爺瞪著眼睛說:“你看你看,剛說你兩句就來勁了!我看你那樣兒,監獄裏剛放出來的吧?”

小夥子聽完此話,立刻火冒三丈:“你這人怎麽說話呢?”邊說邊揮著拳頭要打人。車裏的人連忙攔住左勸右勸,好不容易才讓他倆消了氣兒。

這位老大爺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得理不饒人。本來年輕人踩到他的腳正要道歉,可是一聽老大爺這諷刺的話心裏自然不舒服,反駁了幾句,老大爺就更加生氣了,覺得這年輕人不懂禮貌,火氣就越生越大,話也更難聽了,以至於年輕人氣得要動手打人。

“小姐!你過來!你過來!”一位顧客高聲喊,指著麵前的杯子,滿臉寒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一邊賠禮,一邊微笑著說,“我立即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子和杯子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小姐將茶輕輕放在顧客麵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放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那位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了。

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不對,你為什麽不直說他呢?他那麽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麽不還以顏色?”

“正是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式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服務小姐說。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有的人遇事若占了上風,便盛氣淩人,咄咄逼人,非要別人低頭求饒,方能熄滅心頭之火,好像不如此就有損自己的顏麵和尊嚴。凡事都有一個度,若固執而不知變通,好走極端,超過了度的界限就必然會走向謬誤。生活中遇到紛爭,雙方若能平心靜氣地講明道理,相互謙讓,寬容大度,則有利於化解矛盾,消除隔閡,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妙語點睛

如果能夠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有理也能讓蘭分,那麽,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與爭執就可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