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批評的原則

對待批評,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有的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誠懇地接受批評,總結教訓並及時加以改正;有的人受到批評則喪失信心,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棄;還有的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一遇到批評便火冒三丈,使領導和同事“敬而遠之”。無疑,後兩種態度是不足取的。

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座右銘都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可又有幾個人真能做到呢?人們總是患得患失,把一些無意義的東西看得過於重要。其實,人活著畢竟還是很現實的,我們何必活得太累呢?何必在乎人言可畏?隻要能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這就足夠了。真正的強者是絕不會奢求被人理解的,在他心裏,無論是批評還是讚美,都與他無關。他一心要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目標,沿著自己的方向,把自己的路走好!

這就是說,不要害怕別人怎麽說,不要讓批評傷害你,隻要自己心裏知道那是對的就行了,避免所批評的唯一辦法是做你心裏認為正確的事。

即使別人說了你一些無聊的閑語,或欺騙了你,甚至從後麵捅了你一刀,也千萬不要沉溺在自憐中,而是盡你最大的可能去做,讓批評你的雨水流到身後去。

如果我們的仇人知道他們是如何讓我們擔心,讓我們煩惱,讓我們一心隻想報複的話,他們一定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我們心中的恨意完全傷害不到他們,可是卻會使我們的生活變成地獄。

當然,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便宜,不必理睬他,更不必報複他。當你想跟他扯平的時候,你對自己的傷害,遠比對那家夥對你的傷害更多。

如何對待批評呢?

1.麵對批評,要虛心傾聽

當別人對你提出批評時,不要急於反駁或辯解,也不要做出一副你說你的,反正我不在乎的樣子,更不要慌慌張張,再三地道歉,而應該認真聽完對方的批評。在批評的過程中,如果你覺得有什麽不對或傷到自己的話,也宜先聽完,然後,再向對方說出你的意見和想法。

2.麵對批評,要學會接受

如果你無法容忍別人的批評,而用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去拒絕、逃避批評,那你也沒有權力去批評別人。所以,首先我們要有接受批評的胸懷;其次,要有接受批評的勇氣。如果別人發現你的錯誤或不足,並批評得有道理時,你不要去拒絕這份好意,更不要擔心接受了批評就會低人一等,反之,你要拿出勇氣,認真對待,改正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下次才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

3.麵對批評,要有度量

每個人做人的態度和處事的方式都會不同。在對待別人的批評時,如果批評得有理,但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對,你大可不必大動肝火,而是把它理解為一種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如果對方批評得不對,你也應先聽完,然後再做出必要的解釋,大可不必一觸即發,因為是非曲直早晚都會清楚的,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4.麵對批評,要善於總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自己真的犯了錯誤,就應該誠懇地接受批評,查找出錯誤的原因,認真分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錯誤的批評,我們也應該認真對待,把它當作是一種警示和教育,把它看作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醒,自己今後在這方麵多加注意。我們不僅要善於聽取正確的意見,而且要善於從對事實有誤解的批評中吸取教訓,這樣才有助於防止自己犯錯誤。

5.麵對批評,要懂得婉言拒絕

如果批評者對事實原委了解不夠,批評沒有道理或純屬誤會,你可以做些解釋,以便讓對方了解事實真相。“你誤會了,事情是這樣的……”,語言委婉一些,對雙方都有好處,尤其是對自己。

總之,麵對善意的批評,不能反擊。如果反擊肯定會造成尷尬的局麵,傷害感情;不要找借口推脫責任,也不要默不作聲。這兩種態度無異於“消極抵抗”,而且也不利於批評者指出你的錯誤所在。無論你采取什麽方法,都要認真誠懇,心平氣和。油腔滑調,輕聲輕氣隻會引起反感。即使你接受了批評,接下來還要看你的實際行動,態度再好,沒有行動,一切都等於零,而且還會給別人留下“言行不一”“撒謊”的壞名聲。如果批評者沒有道理,也不應該“耿耿於懷”,更不應“借機報複”。當麵給你提意見多半是為了你好,希望你進步,即使是一場誤會,談開了也就沒事了,挾嫌報複,會損害你的人格。

因此,我們要把批評當作苦口良藥,從批評中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批評中成長進步,正確對待批評,使自己在麵對每一次批評後都能把它當作人生進步的一級階梯,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斷地去完善自己。

常對自己說:“我很幸福。”

曾讀到畢淑敏的一篇文章,感慨很深,啟發也很深,她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著說: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連心也不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秀的分子仍舊可以對宇宙大聲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

常常提醒自己很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裏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

畢淑敏是要我們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其實,為了克服和消除生活中的憂慮,我們也要時常回顧以往的幸福,這樣才能保持長久的自信力和進取心。

人們追尋幸福,往往就像一個老太太急著找她所遺失的眼鏡,直到最後才發現它端正地架在自己的鼻梁上。世間最大的錯誤,就是人們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視而不見,卻到處尋找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或者,不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而對失去的東西卻念念不忘。

在唐山大地震中,王家兄弟倆被人從廢墟中挖了出來,死裏逃生,政府幫他們蓋了新房,解決了溫飽。在重獲新生的日子裏,哥哥念念不忘失去的一切,成天念叨著死去的妻呀、兒呀,豬呀、雞呀……弟弟不但失去了妻子、女兒和全部家財,還失去了左腿。但他卻老在想:我還活著,真是幸運。我不愁吃,不愁喝,感謝政府給我蓋了新房,感謝上蒼給我留下了一條腿和一雙完好的手,我能給自己做飯、穿衣,還能幫別人幹活兒。

哥哥常把得到的東西拋置一邊,對失去的東西卻又念念不忘,成日陷入憂鬱痛苦之中,不久便患上了胃潰瘍和心髒病,不到三年便病死在醫院裏。弟弟則珍視自己現有的一切,學會了用心去享受已經追尋到的幸福。他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他會修鞋。當他看到別人穿上他修好的鞋子,向他投來滿意的目光時,他便情不自禁地對自己說:“活著真好!”

劫後餘生的兄弟倆有著相同的遭遇,過著相似的生活,卻是兩種結果,兩種命運,其中的原因就是哥哥對已經失去的東西念念不忘,隻想著痛苦的記憶,卻沒能珍惜擁有的東西;而弟弟從不去想已經失去的東西,隻時時記著現在擁有的東西,感到自己活得很幸福。

一個人是否會享受人生,不在於他擁有財富的多少,住房的大小、薪水的高低、職位的高低,也不全在於所謂的成功或失敗,而在於是否會計算自己的所得,是否時常回顧自己的幸福,從而克服和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憂慮,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多數數現在還剩下的東西。這個十分簡單的法則,其實就是享受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中國有許多貧窮落後的地區,那裏生活條件艱苦,但人們往往很長壽。曾看過一個對廣西巴馬鄉一位110歲高齡的老奶奶的采訪。她常年住在山上一個破陋滴水的小木屋裏,頓頓吃紅薯、青菜,家裏一貧如洗,但她總是樂嗬嗬的,白天到青菜地裏澆水、鋤地,夕陽落山時就在家門口坐著看夕陽。

記者問她,條件那麽苦,一把年紀了還得去勞作,竟還活得那麽健康長壽,原因何在。她說:“我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每天還可以通過勞動活動筋骨,住在山裏空氣清新,可以聽著動聽的鳥叫,欣賞高山流水的美景。這麽舒適的生活,恐怕城裏很多有錢人都買不到,我卻時時擁有,怎麽能不長壽呢?”

這位老人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這就是她能感受到幸福,沒有憂慮的真正原因。其實,絕大多數人所擁有的,遠遠超過了這位老人,可惜我們都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比如,你雖然下了崗,但你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家中人人健康,無災無病;你的收入雖然不高,但粗茶淡飯管飽管夠,絕無那些富貴病的侵擾;你的配偶或許並不出眾,但他與你相親相愛……該回顧的和值得珍愛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你是否時常回顧它們呢?

當然,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對此,有的人苦惱不已,也有的人羨慕別人。這兩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畢加索說:“人生應該有兩個目標:第一是得到所想要的東西,盡力去爭取;第二是享受它,享受擁有它的每一種幸福。而常人總是朝著第一個目標邁進,從來不爭取第二個目標,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享受。”這個享受,也就是一種對幸福的回顧。

能夠時常回顧自己的幸福並珍惜現時擁有的人,才能真正擁有幸福。幸福就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手中,無需往外尋求。當我們覺得苦惱或傷心的時候,數一數自己所擁有的吧,那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其實有很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