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我很累”和“煩著呢,別惹我”之類的口頭語在當今社會廣泛流行,這一現象引起了許多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的困惑:為什麽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失誌則是一種心理失敗。而勞累表麵上是體力的疲憊,實則發自內心。身心俱疲卻找不到一個停靠的港灣,是一件多麽無奈與絕望的事情!

出家人講究四大皆空,超凡脫俗,自然不必計較人生寵辱。而生活在滾滾紅塵之中的你我,誰也逃離不開寵辱。在寵辱問題上,若能做到順其自然,那才叫灑脫。一個人,當你憑著自己的努力實幹,憑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應得的榮譽或愛戴時,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莫受寵若驚,飄飄然,自覺霞光萬道,“給點光亮就覺燦爛”。如三國時阮籍所雲“布衣可終身,寵祿豈可賴”。一個人的寵辱感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別人對自己的一種評價,而生命不應該是活給別人看的。生命可以是一朵花,靜靜地開,又悄悄地落,有陽光和水分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長。生命可以是一朵飄逸的雲,或卷或舒,在風雨中變幻著自己的姿態。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大意是:“對於尊崇或汙辱都感到心情激動,重視大的憂患就像重視自身一樣。為什麽說受到尊崇和汙辱都讓人內心感到不安呢?因為被尊崇的人處在低下的地位,得到尊崇感到激動,失去尊崇也感到驚恐,這就叫作寵辱若驚。什麽叫作重視大的憂患就像重視自身一樣?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等到我沒有這個身體時,我哪裏還有什麽禍患!”

在晚明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裏有一句這樣的話: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雲卷雲舒。一個人要是能夠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境界,那麽就沒有事物能絆住他的腳、拴住他的心。而唐朝的女皇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武則天的無字碑中,透露一種大智大慧、大覺大悟的睿智。她開天辟地,以女流之輩坐南朝北,一手殺親子、誅功臣,一手不拘一格用人才、盡心盡力治國家。榮辱相伴相生,莫一而衷。既然如此,何必學他人為自己立下洋洋灑灑的功德碑?不如糊塗一點,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