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麽值得患得患失

《孔子家語》裏記載著一個故事:有一天,楚王外出遊玩,不小心丟了他的弓,於是他手下的人要去找。楚王說:"不必了,雖然弓掉了,總會有人撿到,不管怎樣,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再去找呢?"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道:"楚王的這種心態很好,但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呀!為什麽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會有人撿到,又何必計較是否是楚國人呢?如果能這樣,那不是更加不會計較,更加放得開,更加自在了嗎?"

生活中,總是會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做什麽事情都要再三思量、反複考慮,做完之後又放心不下,對方方會計麵都考慮得十分周全,如有不妥,就很擔心把事情辦砸,還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極其重視個人的得與失。

由於他們整日被籠罩在患得患失的陰影中,心裏得不到片刻安寧。這種人的心態其實就是典型的患得患失。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常有得有失,但不可患得患失。”是的,得與失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會計對的問題,但如果你不能以淡然的心態去會計對得到和失去,你就會得不償失。

人生有兩大幸福: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等待你去追求、去創造;二是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得到什麽?又失去什麽?可以是愛,也可以是家庭。總之,是那些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東西罷了。患得患失的人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什麽都做得出來。就像在職場中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擊同事,排擠異己,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其實,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無聊,活得並不自在,並不輕鬆。那可真是“熙熙攘攘為名利,時時刻刻忙算計”,結果還多半會“算來算去算自己”。對這種人來說,人生這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得與失是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鍾擺,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得與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鎖,是附在人身上的揮之不去的陰影,但是現代社會競爭的急速加劇,讓得與失的人越來越多,能夠從容不迫的人越來越少了。這種人總是怕會失去什麽,但其實他什麽都得不到,因為什麽都不想丟下,就什麽都得不到。

俗話說: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人生就是這樣,你得到又有可能失去,失去的,反而有可能又在不經意間得到了。所以,這種得得失失的事,又何必太在意呢。

如果太擔心我是否能得到,又擔心得到了的怕失去,那人生就失去了好多樂趣。也會過的太羈絆,太憂鬱。自然界中萬物的變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間的事情也同樣如此,總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規律,把握機會,該出手時一定要出手,否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悔之晚矣。

患得患失的人總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人生百年,貪欲再多,錢財再多,也一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奪,難道就是人生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難道就完善,就幸福嗎?過分看重個人的得失,這樣的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如果能將個人利益的得失置於腦後,便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

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都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就是件壞事。這是樸素的哲理。人生在世,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