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孩子的技巧

當孩子做錯事時,如果不問情由便破口大罵,或直接指出失敗的原因,小孩會在反感的情緒之下,抗議你所說的一切,這樣當然不能說服他。常言道:“忠言逆耳”。孩子有了過錯,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缺點"直言不諱"地批評,往往會給孩子咄咄逼人的感覺,使他難以接受,甚至因此引發對立情緒。相反,如果家長掌握說服孩子的方法與技巧,就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家長的觀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讚美說服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讚子一長。”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評價”,希望別人能了解,並給予讚美。所以,家長在說服孩子時,不妨用“放大鏡”觀察孩子言行中的閃光點,給孩子一個超過事實的美名,讓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找回自信,進而在較為愉快的情緒中接受家長的勸說,學會自律。

齊景公生性好玩,常常爬到樹上去捉鳥。晏子想說服齊景公改掉這個惡習。有一天,齊景公掏了鳥窩,一看是小鳥,就又放回鳥窩裏。晏子問:"國君,您怎麽累得滿頭大汗?"齊景公說:"我在掏小鳥,可是掏到的這隻太小、太弱,我又把它放回巢裏去了。”晏子稱讚說:"了不起啊,您具有聖人的品質!”齊景公問:“這怎麽說明我具有聖人的品質呢?”晏子說:“國君,您把小鳥放回巢裏,表明您深知長幼的道理,有可貴的同情心。您對禽類都這樣仁愛,何況對百姓呢?”齊景公聽了這些話十分高興,以後再也不掏鳥玩了,而且更多地去關心百姓的疾苦。晏子順利地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晏子的讚美說服了固執頑皮的齊景公,可見讚美是一種教育孩子的無窮力量和良方妙策。在運用讚美說服時,家長必須注意根據孩子的嗜好、習性及其脾氣和情感,抓住孩子的心理弱點,選擇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進行讚譽,才能取得好的說服效果。家長還要注意褒獎適度,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如果誇過了頭,給孩子虛假的感覺,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2、拆屋技巧

魯迅先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在房子牆壁上開個窗口,勢必會遭到眾人的反對,窗口肯定開不成。可是如果提議把房頂扒掉,眾人則會相應退讓,同意開個窗口。”孩子在判斷事物時,總會無意地進行相互比較。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接受某件事情,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難的事情作反襯,出於趨利避害、兩難當中取其易的本能,孩子就會痛快接受想讓他接受的事。

小慶放學回家,進門就嚷著要吃紅燒肉,恰巧小慶媽不在家,小慶爸為了讓小慶改掉不做家務的懶惰行為,就巧妙地運用了“拆屋技巧”。

小慶:“爸爸,我快餓死了,你做了什麽好吃的?”

爸爸:“媽媽今天不回來,要吃飯就得我們自己做。我看幹脆晚飯不吃了吧,煮飯麻煩,法律也沒有規定一天吃三頓呀。”

小慶:“爸爸,我肚子餓得不行了。”

爸爸:“要吃也可以,不過菜櫥裏隻剩下些鹹蘿卜,將就點,就吃鹹蘿卜吧。”

小慶:“媽媽說要吃有營養的呀。”

爸爸:“你想吃什麽?”

小慶:“我想吃紅燒肉。”

爸爸:“那你去買吧。”

小慶:“拿錢來。”

這裏,爸爸首先提議“不吃晚飯”(“把房頂扒掉”),給小慶以“絕望感”,再提出“去買肉”(“牆壁上開個窗口”)這個勸說目標,小慶就非常痛快地答應了,從而順利地解決了問題,避免與孩子無休止的扯皮與糾纏。

3、妙喻說理

在說服孩子的過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長滔滔不絕地灌輸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對於孩子來說則是心中最愛,因此,家長不妨利用寓言故事來妙喻說理,使孩子冷靜深思、豁然頓悟,達到說服孩子的目的。

小強是個屬鼠的孩子,由於他連續兩次在考試中得了滿分,不免有點飄飄然起來,今天說小明是笨蛋,明天說小剛是弱智,隻有自己才是天才。於是,爸爸便給他講了下麵的故事:

“有隻小老鼠外出旅遊,恰好遇見兩個孩子在下獸棋,小老鼠就悄悄走近去看,結果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盡管獸棋中的老鼠可以被貓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卻可以戰勝大象,於是,它由此認定,隻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獸之王!這麽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來,從此以後,它既瞧不起貓,又看不起狗,甚至還拿狼開心。有天居然還大搖大擺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懶得動,小老鼠於是更加得意忘形,它趁著黑夜鑽進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覺得鼻子癢癢的,就打了個噴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彈似的飛了出去,飛呀飛呀飛,飛了好半天,撲通一聲掉到臭水坑裏!孩子,‘自’‘大’加一點就是‘臭’。今年是鼠年,你這隻小老鼠會不會也掉到臭水坑裏呢?要想不會,就必須遵守一個前提,這就是永不驕傲!”聽了爸爸的故事,小強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這位睿智的爸爸對孩子的缺點並未直接斥責,也未生硬地給孩子講述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讓孩子自己去領會言外之意,可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了極好的說服效果。

4、借物明理

說理不僅需要用抽象的邏輯思維來“證明真理”,而且離不開具體的形象思維去“顯示真理”。所以,家長應該借助一定的事物來將道理說得生動、具體、形象。要用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將深邃的哲理、豐富的意蘊,用耳聞目睹的趣事或實例,淡淡引進、漸漸深化,進而使孩子領悟教育的要求,明確進取的目標。

古時孟母斷機教子就是借物明理最好的例證和模範。傳說孟子剛上學時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背著母親不去讀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一天,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兒子逃學回來,就拿起刀子當著兒子的麵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怒斥說:“我織布供你讀書很不容易,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就無法織成,學問也是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你學習和我織布是一樣的道理,經常逃學怎麽能成為有用之才呢?”經過孟母斷機施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啟發,銘記心中,從此旦夕勤學,最終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儒學大師。

由此可見,在說服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如果能借用事物來說明道理,就可以避免說大話、空話,聯係實際把道理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