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你彈性的"音域"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夠好,你可以練!

首先,你可以試著把同一句話,譬如“風調雨順”,用不一樣的聲音說一遍。先沉下來,用低音,再一次一次漸漸拉高。

你也可以先用粗濁的音色說,再改成尖細的調子。

於是,你找出了自己的“音域”,也就是“你有多大發揮的空間和多大的可塑性”。其次,你知道我為什麽舉“風調雨順”做例子嗎?因為那四個字,是由一聲、二聲、三聲和四聲構成的。

漢語的音很妙,它分為四聲,第一聲(平)最高,第二聲(揚)其次,第三聲

(轉)又其次,第四聲(下)最沉。所以,“風調雨順”,你一路念下來,一定會像溜滑梯似的,由高而低。

你知道古代的“燕國”,那“燕”是讀“yàn”,還是“yān”嗎?你知道姓“共”的人,那“共”要讀“góng”還是“gōng”嗎?

告訴你,那多半時間都念第四聲的“燕、共”,在這兒都得念第一聲。至於“應”、“曲”、“查”、“莞”,用在“姓”的時候,也都得念第一聲。因為第一聲比較響亮。同樣的道理,“正月”因為是一年的第一個月,所以“正”不念“zhèng”,而念“zhēng”。

現在你再看看以下這些你熟悉的對聯——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鬆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風一家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如果你把那兩句“互換”成為:

春滿乾坤福滿門

天增歲月人增壽

桃李杏春風一家

鬆竹梅歲寒三友

財源茂盛達三江

生意興隆通四海

前後比一比,哪個好?為什麽原先覺得很完整、很有力、很有味的句子,一反過來就弱多了,而且給人沒結束的感覺?

你再找一本《唐詩三百首》來看,注意一下“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是不是幾乎每一首,最後一個字都是“一聲”或“二聲”的“平聲”?

跟前麵對聯的道理一樣——因為平聲比較響亮,作為結尾,顯得更完整,而且有“餘韻”。

你或許要問我為什麽談這個,答案是:因為它跟你取名字,講題,甚至說話時對節奏的掌握都有關。

舉個例子——

如果你應邀演講,有《活出閃亮的一輩子》與《活出閃亮的人生》這兩個題目,你希望那題目說出來響亮而有精神,你會選哪一個?

當然是《活出閃亮的人生》。因為"一輩子”是"往下"的,"人生"是往上的。你用同樣的氣力與音色,無論怎麽講,“人生”必定比“一輩子”來得響亮。

再舉個例子——

“聽說這件事,我有點傷感”,“聽說這件事,我有點感傷”。

乍看兩句一樣,但是,“傷感”的感是第三聲,而“感傷”的傷是第一聲;“傷感”給人的感覺是受到了傷害,“感傷”的感覺則是有了很多感觸。而且當你說的時候,“傷感”有“歎”的感覺,“感傷”有“詠”的感覺。

不信你現在自己試試看,兩句各念一遍,是不是感覺不一樣,而且音調高低也不同?甚至可以說,“感傷”比“傷感”來得美。

請別怪我吹毛求疵,要知道,偷偷說到心深處,常常贏在小地方,而且古人早就有這些講究。

不信?請想——

“發憤圖強”和“奮發向上”,“發憤”和“奮發”不是一樣嗎?為什麽要用不一樣的“憤”與“奮”?

因為"發憤"常有憤懣,"奮發"表示“奮起”。"發憤"的“憤”是第四聲,表現得比較沉;“奮發”的“發”是第一聲,表現得“飛揚”。

把下麵四句各說一遍:

“發憤圖強!”

“奮發向上!”

“發憤!”

“奮發!”

是不是不一樣?

好!現在說不定你已經對“平聲”與“仄聲”的“亮度”有了一點概念。那麽,我請問你,如果你要製作個節目,或辦個活動,有兩個名字供你選——

天天開心日日得意你選哪一個?

還有,如果你作一場演講,有兩個題目供你選——人生的哀愁與美麗人生的美麗與哀愁你選哪一個?

請記住,在說不出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給人說不出的好感覺。贏,常常贏在那麽一點點。

如果你常跟各色人種相處,會發現一般來說黑人的聲音比較大,也比較渾厚。正因為如此,黑人歌星的聲音多半比白人響亮。

這是因為他們的口腔較大,好比樂器的共鳴箱愈大,聲音愈大,也愈厚。

黑人的確口腔大,不信你從側麵比較黑人和白人,黑人從後腦勺到前麵牙齒的距離八成比白人大。說得好笑一點,黑人咬一口西瓜,恐怕有白人一口半的量。

你再想想,那些聲樂家,就算是白人、黃種人,是不是也往往脖子比一般人粗?帕瓦羅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哪個脖子不粗?他們甚至粗到頭和脖子好像一條線下來。

所以想要聲音洪亮,就算你天生薄弱,也可以像歌唱家一樣,靠後天的練習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