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什麽要成為最會表達的人 最會表達的人魅力四射

好口才是實現政治目標的第一手段

自從人類社會誕生,政治活動便沒有停止過,而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曆來都把當眾講話看作是掀起政治風雲的一把利器。

在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這方麵的文字記述。《周易·係辭上》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認為製造混亂可以借言語為媒介。大思想家孔子也曾明確指出,“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管子·內業》)。劉向說得更具體:“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說苑·談叢》)。劉向把說話當成百行之本,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無不把高超的當眾講話作為實現政治目標的第一手段。他們機敏睿智、伶牙俐齒、巧發奇中、一言九鼎,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或遊說、或勸諫、或答辯、或談判、或演講、或辯論,均以說話水平導航政治風雲,左右形勢變幻。

戰國時,秦國吞並了韓、魏這兩個大國之後,企圖染指小國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國交涉。唐雎同專橫、凶殘、貪婪的秦王進行了一場殊死的唇槍舌劍之戰;痛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打擊了秦王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漢末,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一席話將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漢的基業;後又巧言遊說江東,成功勸說了孫權與劉備聯手共同抗擊強大的曹操。

這些人物故事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還有一些善於運用口才的人並不廣為人知。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於他們的言論,促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的來臨,例如,成吉思汗時期的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蒙古軍隊在對自己的宗主國金國實施了一連串痛擊之後,在軍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動。於是,除了僅用小股兵勇繼續對中原金地蠶食鯨吞外,集中精銳之師,進行了著名的西征,攻打花剌子模國。

在西征開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特地派人到燕京,召請耶律楚材隨軍西征。耶律楚材十分興奮,認為這是一個鍛煉機會。於是,他即刻收拾好琴劍書籍,慨然上路。從燕京到成吉思汗的軍營,相距甚遠,且路勢險峻。但所有這些,都未能阻礙耶律楚材決心報答親顧之恩、踐平生壯誌的宏願。他出居庸關,過雁北,穿陰山,越沙漠,經過100餘天的長途跋涉,終於如期到達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西征出師的這一天,雖時值六月,卻忽然狂風驟起,黑雲密布,轉瞬間大雪飄飄。成吉思汗有些疑慮,不知此為何兆,於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帳前,卜問凶吉。耶律楚材絕非庸俗的陰陽先生,他具有相當高的科學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運行規則,可以測知月食之期,可以修訂曆法。此刻,他沒有簡單地按大自然的規律去解釋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謀略家的思維,把對這種天象的解釋加上了政治內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內的蒙古將士對天文、星象知識了解得很膚淺,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軍人對花剌子模國的行為義憤填膺、誓死雪恥的軍心,毅然斷言:“隆冬肅殺之氣見於盛夏,這正是我主奉天申討,克敵製勝的好兆頭。”成吉思汗盼的就是這種吉相,於是發10萬大軍,離開也兒的失河(今額爾齊斯河),奔西南越過天山,向花剌子模國殺去。1222年,蒙古軍占領了整個花剌子模和中亞,可謂兵鋒西指,所向披靡。

西征出師可謂是關鍵一戰,將士都需要多加鼓勵,軍心如果渙散,這場廝殺一定落敗。耶律楚材因勢利導,巧用占卜迷信,鼓舞士氣,蒙古軍一鼓作氣,拿下了花剌子模國。西征大勝,才有了蒙古軍的強盛。

再如,二戰初期,德軍依靠“閃電戰”,在占據了蘇聯大片領土後,為徹底打敗蘇聯,於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個師的優勢兵力,從西、北、南三麵包圍蘇聯首都莫斯科,揚言10日內攻克。臨危不懼的莫斯科軍民奮勇抵抗,在11月7日這天照例在紅場隆重舉行“十月革命”慶祝活動。蘇軍最高統帥斯大林以大無畏的雄偉氣魄,在紅場的列寧陵墓上,檢閱紅軍隊伍,並發表了氣壯山河、振奮人心的演說,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鬥誌,堅定了誓死保衛首都的決心。結果,曆時月餘,希特勒先後撤換了30多名高級指揮官,甚至自任總司令,不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線,而且在損失50多萬人後,後退300公裏,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被打破。

好口才比得上千軍萬馬

在軍事戰爭中,雙方力量的強弱當然是不可忽視的條件,但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強大的一方就能取勝。善於用兵的將帥,是可以兵不血刃就能取勝的,孫子把這種行為稱為謀攻,所謂“上兵伐謀”。

孫子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敵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他認為,不戰而使敵人屈服,這是最高超的謀略。而高超的說話水平正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如劉勰所說:“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中國曆史上最善於用“嘴”打仗的人物莫過於諸葛亮了。《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關於他以口才製勝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鄉侯罵死王朗”最為典型。

故事說的是魏國的大都督曹真率領20萬人馬來阻擋蜀軍的進攻,王朗是他的軍師。王朗是位76歲的老人,本來是漢朝的老臣,後來投靠了曹操,擔任司徒官職。

在軍事上部署好以後,曹真與副將郭淮、軍師王朗商議退兵之策。善於雄辯的王朗十分自信地說:“明日可先擺好陣勢,讓老夫出馬,憑老夫三寸之舌,一定教諸葛亮拱手來降,讓蜀兵不戰自退。”

兩位將軍一聽,連聲說好,若能兵不血刃,令諸葛亮投降,自然是上策。

第二日,魏蜀兩軍,各自擺開了陣勢,司徒王朗派人到蜀軍陣前大叫:“請對陣主將答話!”

不一會兒,蜀軍門旗閃開,一輛四輪車緩緩推出。車上端坐著羽扇綸巾的諸葛亮。他往對麵一望,隻見對方大旗上方寫的是王朗的姓名。有一位白發老者騎在一匹駿馬之上。

諸葛亮打量了對方一番,心想此人就是王朗了,他一定是來陣前勸降,我絕不能讓他得逞。主意打定後,諸葛亮就馬上派人去對方陣地傳話:“大漢丞相要與司徒對話。”

來人傳話剛完,隻見那白發老者縱馬而出。諸葛亮一見,忙在車中拱了拱手,王朗也在馬上做了個答禮的動作。接著王朗大聲說道:“久聞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見。先生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這無名之兵?”

諸葛亮一聽,馬上用洪亮的聲音答道:“吾奉皇帝之詔討伐叛逆之賊,怎麽說師出無名呢?”

王朗接著說:“天數有變,政權更迭,天下的權力歸於有德之人,這是規律。自漢末以來,黃巾起義,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我太祖皇帝曹孟德統一北方,萬民歸附,這是天命所歸啊!世祖曹丕,順應天意,接受禪讓,這也是上合天意、下順民心的事,先生理應明白。先生本為人傑,才華橫溢,理想遠大,曾自比於管仲、樂毅等名人,為什麽偏偏要幹逆天理、背人情的事呢?豈不聞古人雲‘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嗎?今我大魏雄兵百萬,良將千員,誰能阻擋!願先生放下幹戈,以禮來降,則不失封侯的爵位,於國於己,難道不好嗎?”王朗侃侃而談,自認為說得鏗鏘有力。

王朗說完,諸葛亮卻哈哈大笑起來,接著答道:“我本以為漢朝老臣必有高明的議論,哪想到隻是這些陳詞濫調呢?現在我有一言,請諸君靜聽。漢末以來,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不安。黃巾之後,戰亂不斷,朝堂之上,豺狼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掌權,以致社稷丘墟,生靈塗炭。這不是天禍,而是人亂!”

談到這兒,諸葛亮停了一停,接著話鋒一轉說道:“對於你,我早就了解,早年舉孝廉,後入朝當官,照理應匡複漢室、興劉氏,為什麽偏偏要反助叛逆,同謀篡位呢?你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啊!所幸的是天意不絕漢朝,我昭烈皇帝劉備統帥四川。今日,我奉少主之命興兵討賊。你既是不忠不義之臣,自應潛身縮首,苟延殘喘,哪有資格在此妄談天命呢?”諸葛亮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氣憤,聲音更洪亮,語調更激昂。這時,他大喝道:“我看你這白發老賊,命無多日,很快就要奔赴黃泉,不知你有何麵目去見列祖列宗啊!趕快給我退下,讓逆賊與我來決戰吧!”

王朗本來就年老,聽到這番痛斥,特別是揭了他的老底,心裏十分氣惱。他氣塞胸膛,突然大叫一聲,摔死在馬下。曹軍受挫,不戰而屈。後有人詩讚曰:“兵馬出西秦,雄可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春秋時期,戰爭頻繁,因此時常會有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時的緊張談判。那些僅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屈人之兵的精彩談判層出不窮,使得後人大為歎服。

一次,秦國與晉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國處在危亡之中。

在這嚴峻的形勢下,鄭國國君隻好派老臣燭之武到秦國去,想通過談判勸說秦軍退兵,以便孤立晉國,挽救鄭國的危亡。

國都被包圍,燭之武無法出去,隻好等到黑夜,再想辦法。

到了深夜,萬籟俱寂,四周漆黑一片,鄭文公親自把燭之武送到城上,讓他坐在一個筐裏,用繩子係在筐上,悄悄地將筐墜到城下。

燭之武趁著黑夜,終於秘密地來到了秦軍中,拜見了秦穆公。

燭之武對穆公說:“大王,我雖是鄭國人,今天卻是冒著危險為秦國的利益而來的。”

穆公聽了,冷笑一聲說:“喲,你還為我們著想呀?”

燭之武顯得極為誠懇地說:“你們兩國圍攻我們,我們知道鄭國就要滅亡了。不過,請您想一想,滅亡了我們,對您秦國會有什麽好處呢?鄭國在晉國的東邊,貴國又在晉國的西邊,相距千裏,中間隔著晉國。我們滅亡之後,貴國能隔著晉國來管理我們的國土嗎?所以這國土恐怕隻會落入晉國人的手中。貴國與晉國相鄰,實力也相當。晉國再並吞了鄭國,國力就超過貴國了啊!替別人出力去兼並土地,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聰明人能這麽幹嗎?大王可要三思啊!”

燭之武說到這裏,停了一下。見秦穆公眉頭一動,就猜到了他的心思,便接著說:“晉國現今很想稱霸啊!他滅亡了我國會滿足嗎?一旦時機成熟,再向西擴展,難道就不會侵擾貴國嗎?”

這時,秦穆公點了點頭說:“先生說的,還有些道理。”

見穆公已初步接受,燭之武便繼續說道:“如果能讓鄭國繼續存在,對您並無壞處啊!讓我們作為貴國東邊路上的主人,招待過往的使者和軍隊,供應他們的一切,不也很好嗎!”

秦穆公聽了,又點了點頭,但沒有作聲。

燭之武見時機已經成熟,便進一步說道:“況且,您對晉惠公也有過恩惠呀,他也答應要用瑕、焦兩座城池來報答您,但結果又如何呢?他早晨剛剛回國,晚上就修築工事來防備貴國,哪講信譽呢?所以,絕不要做那幫助晉國而削弱自己的事情喲!大王英明,想必是能考慮到的。”

燭之武的一番話,使秦穆公認真思考了一番,他派人私下裏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單方麵撤軍。這一下,聯軍瓦解了。晉國一看滅亡鄭國沒有希望,便也將軍隊撤退了。沒有動一刀一槍,鄭國國都的包圍就被解除了。

好口才能救人性命

好口才不僅能夠建功立業,也能救自己或別人的性命於危險之中。有很多會表達的人就是憑借自己的巧言善辯,使自己在危險時刻化險為夷。

齊國有一個叫張醜的大臣,被派到燕國做人質。有一次,張醜企圖逃離燕國,但是在邊境上又被燕國的軍隊逮住了。如此一來,可以說是死定了。

但是張醜很快就想了一個法子,嚇唬他們說:

“有人密告燕王,說我私藏了珠寶,雖然那些珠寶早已丟失,但燕王始終不信,所以,他才非得殺死我。現在落到你們的手裏,別無他法可以活命,我就隻好對燕王說你們奪走、吞並了珠寶,看燕王不把你們挖肝掏心才怪。並且,燕王早已昏庸無道,你再怎麽跟他談利害關係,他也是聽不進去的。我固然活不成,但你們也休想活命。”

士兵頭目聽張醜這麽一說反倒嚇壞了,隻好放走了張醜。因此,張醜安然回到了齊國。

張醜之所以能順利回國,全在於他能抓住士兵苟且安命的心理弱點,進行巧言說服。

1671年,當時英王的皇冠被竊,舉世為之震驚。以布萊特為首的五人犯罪集團很快被警方捕獲,並全部判處死刑。

正當人們翹首期待目睹罪犯的下場時,事態的發展卻急轉直下。

原來,英王查理二世對這些目無法紀的竊賊頗感興趣,決定親自審問他們。布萊特這夥罪犯以超凡的氣度、博歡的美言和伶俐得體的答辯,深得英王好感,一喜之下,眾罪犯不僅免於一死,而且得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賞金。

布萊特的辯詞可謂精彩至極,極盡吹捧博歡,顯示出十足的無賴本色,卻又充滿了膽略和才氣。這裏摘錄審訊對話的精彩片段:

查理二世:“你還兩次企圖刺殺奧蒙德公爵,是嗎?”

布萊特:“陛下,我隻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賜給他的那個高位。要是他輕而易舉地被我打發掉,陛下就能挑選更適合的人來接替。”

英王沉吟片刻,仔細打量這位囚徒,覺得他不僅膽子大,而且伶牙俐齒。於是他又問:“你膽子越來越大,這回竟偷我的皇冠來了!”

布萊特:“我知道這個舉動太狂妄,可是我隻能以此來提醒陛下關心一下一個生活無著的老兵。”

英王:“你又不是我部下,要我關心你什麽?”

布萊特:“我的陛下,我從來不曾對抗過您。過去英國人之間兵戎相見,很是不幸,但現在天下太平,所有人都是您的臣民,我當然是您的部下。”

英王覺得他簡直是個無賴,但仍問道:“你自己說,該怎麽處罰你。”

布萊特:“從法律角度講,我們應該被判處死刑。但是,我們五人死後,每人至少有兩個親屬會為此流淚並詛咒您。從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個人讚美您總比多十個人流淚詛咒您好得多。”

查理二世萬萬沒料到他會如此回答,不由自主地點點頭,又問:“你覺得自己是勇士還是懦夫?”

布萊特:“陛下,自從您的通緝令下過以後,我沒有藏身之地,不得已在家鄉搞了一次假出殯,希望警方誤以為我已死而不再追捕,這誠然不是勇士的行為。所以,在別人眼裏我也許是個勇士,可是,在您——陛下——真正的勇士麵前我隻是個懦夫而已。”

查理二世對此番對話非常欣賞,居然破天荒下令免除布萊特死刑。

舉出這個例子,不是對罪犯逃脫罪責的讚揚,隻是要說明會表達是一種多麽大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