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幽默,擺脫兩難

在人際交往中,有時候我們會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進會傷及交際對象,退則有損自身利益或形象。這個時候,是最考驗一個人的交際水平的,一著不慎,就會弄得灰頭土臉、裏外不是人。

1879年印度親王哈耶訪問英國時,英國政界要人茲比格曾在自己家中設宴招待他。

席間,茲比格評論道:“印度人和英國人有一點是相同的,都認為自己的文明高於別人。”

哈耶回答道:“我們這樣說吧,”他停了一停,然後說,“在南亞,印度菜最好;在歐洲,英國菜最好。”

茲比格的評論看似褒獎印度和英國,但實際上充滿了挑戰的味道。道理很簡單:兩國都認為各自的文明要高於別人,那麽這兩國必然有一個高下之分。話雖不多,卻把親王哈耶逼到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讚成茲比格評論,雖然肯定了對方的話,但難免陷入英印之間文明的高低之爭,而無論爭論的結果如何,對於政治人物之間的會晤來說都是一場尷尬。如果哈耶不讚成茲比格評論,他除了妄自菲薄承認印度不認為自己文明高於別人之外,隻有“為國家榮譽而戰”而貶低英國——這兩種後果都是作為一個外交訪問的親王所不願看到的。

可以設想,一般人如果遇到這種場麵,確實夠為難的。而哈耶則先以“我們這樣說吧”為開頭,對茲比格的話不做正麵回答,輕輕一轉,就避開了茲比格的話鋒。言外之意是,我既不同意你的看法,也不反對你的看法,我有另外的看法。僅此一句,就使說話者的自得之意立即消失,也使自己將可能出現的被動變為主動。

緊接著,哈耶又一停,逼著聽話者急於想知道他到底想講什麽,不僅牽住了聽者的注意力,而且加重了即將說出的後半句的分量,然後他說:“在南亞,印度菜最好;在歐洲,英國菜最好。”答話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特別是由於默語所產生的時間效應,巧妙地把印度人和英國人分開,根本不承認二者具有同一特點,這就使茲比格一概而論的武斷批評不能成立。並且“在南亞印度菜最好,在歐洲英國菜最好”這樣一個公認的,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委婉而又有力地證明:印度和英國的文明,確實有公認的高於別人之處。

哈耶的幽默,一方麵維護了本國的形象,做到了作為一個親王所應盡的職責,另一方麵也避免了讓對方難堪、窘迫,使宴會仍能保持友好的氣氛。

用幽默擺脫兩難的例子很多,比如一位書法頗佳的皇帝問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寡人與你的書法,誰高誰低?與我們上麵談及的英國政要的話一樣,同樣是將對方逼入兩難境地。書法家回答皇帝的書法水平高,不僅有損於自己的聲譽——這還不說,還有“逢迎”之嫌疑:明明自己是聲名遠揚的大書法家,卻硬要屈尊於皇帝之下。而他若回答皇帝的書法水平比自己低,能有好果子吃?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生硬的、直接的回答都會讓回答者置身不利局麵。好在這位書法家也是一個幽默高手,他回答:“在皇帝當中,陛下的書法水平最高;在臣民當中,不才的水平最高。”短短的一句話,將皇帝的左拳和右拳躲避開來,優雅而又瀟灑地站在皇帝攻擊的圈外。

從以上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擺脫兩難時的幽默,關鍵就是要將“敵我”雙方的交戰平台拆了,找出兩者之間的不同,重新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這樣,兩者之間沒有交戰的平台,還談什麽較量?你比我高,你就去和身高的人比,我和矮子比;你比我胖,你就去和胖的人比,我和瘦子比;你比我年長,你就去和年長的人比,我和年輕的人比……劃分的方法在你的嘴裏,總有一種劃分方法適合你和你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