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但現實生活中,對於他人漠不關心的孩子大有人在。如大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孩子理所當然地蹺起二郎腿看他的電視;家長生病了,需要找醫生。孩子竟冷漠地如若無視。孩子小一點的時候,家長還能諒解,認為是因為孩子尚小,還不懂事造成的。但孩子大了依然如此,家長難免會覺得難過、寒心了。我怎麽生了這麽一個不懂得關心、體貼父母的孩子呢?歸結起來,孩子不懂得關心和幫助他人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我國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總喜歡包辦,正是他們毫無原則的溺愛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意識差的孩子。家裏人整天圍繞著孩子轉,萬事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性格,他們沒有關心、幫助他人的機會。因為,家長的“愛”已經把這些經驗剝奪了。這樣,孩子不懂得關心和幫助他人,又能怪得了誰呢?

(2)家長自己凡事以“我”為中心,認為他人都應該為自己服務,而自己對於需要幫助的人總吝於付出。耳濡目染,孩子把家長的冷漠、自以為是的做人態度都學會了。最終自然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以及人際交往的過程中。

(3)孩子缺乏技巧,不知道怎麽做才算是幫助別人。在生活中,許多家長擅長給孩子講道理,但並不告訴孩子,什麽情況下你需要去幫助別人。這樣,孩子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難免手足無措,不知道從何下手。

(4)曾經幫助過別人,但因為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人卻冷漠地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導致孩子對人心產生了懷疑,從而也不再願意幫助別人了,索性:你自私,我就比你更自私。

沒有人天生就是冷漠,不會關心、幫助他人的。正如古話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其實都有一顆善良、體貼、樂於助人的心,但因後期教育不當,導致一些孩子變得冷漠、不會幫助別人了。所以,孩子幫助他人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

父母積極教導孩子助人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家長應該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從中體驗到被他人需要的快感。被認同能增加孩子的價值感。因此,父母應盡量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接觸社會、關心和幫助他人的機會。比如讓孩子學著幫助或者照看比自己年齡小的小朋友;試著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假日時帶著孩子去參與各項適合他的義務活動等。此外,還可以帶著孩子跟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或同班的孩子互動。讓孩子從團體同伴的互動過程中,體驗相處、互助、分享的重要,並從同伴互動中學習群體相處的技巧。以上這些,都可以增進孩子的人際智能,也讓孩子在互動中學會與人互助和分享。

(2)樹立榜樣。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強,而父母無疑成為孩子首先模仿的對象,如果父母自己的行為是自私的,那就難以要求孩子會有良好的行為方式。因此,在孩子麵前,父母應時刻提醒自己:“我是孩子的榜樣”。

(3)解釋原因。就像孩子需要由大人告訴他們打人、罵人不對一樣,他們也有權力知道幫助別人是多麽好的一件事。譬如:“如果你把你的小車讓妹妹玩,你就不會讓她覺得好傷心,她會很高興!”讓孩子知道,當他為別人著想的時候,你會感到很欣慰,並表揚他,告訴他:“你學會關心別人了,我感到很高興。”有時,還可適當的獎勵,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就會得到鞏固和發揚。

(4)教給孩子方法。要幫孩子了解如何助人?光是告訴他哪些事不可以做是不夠的,還應該告訴孩子在什麽情況下可以幫助別人,怎麽幫。當自己需要幫忙的時候也應該主動請求幫助。如果因此遭到了拒絕,不要灰心,覺得自己就不應該再幫助他人了,因為,熱心腸的人還是有很多的。

總之,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在語言上和行動上教育孩子,讓他逐漸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教子加油站

(1)要養成孩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性,有時父母明確、具體地表明自己喜歡他做什麽,比簡單地說教來得更有效。

(2)如果在你需要幫助時,孩子依然袖手旁觀,也不要當場責備,你可以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同樣“袖手旁觀”,讓孩子明白,如果自己袖手旁觀,別人同樣對自己的事情漠不關心。

(3)多表揚、鼓勵孩子善良的行為,讓孩子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驗幸福、快樂、被需要的感覺,這樣,孩子自然就越來越懂事、善解人意了。

(4)對於孩子幫你做事情,但把事情做得越來越糟糕的時候,切不可責備孩子說:“真是幫倒忙,越幫越忙。”這樣的話會挫傷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