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小氣”的兒童,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給別人吃”、“玩具與學習用具等物品不願借別人用”的最直接特點外,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做事斤斤計較,愛講條件;自我犧牲與奉獻精神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較保守,缺乏同情心;適應能力較差;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做事比較猶豫、多疑,缺乏果斷性。孩子在交往中不懂得分享的背後究竟有什麽樣的心理因素呢?專家分析如下:

(1)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氣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是自我意識的本能體現。孩子對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為是“我”的,從未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這是符合這個年齡孩子特征的正常表現。

(2)父母自身行為的影響。如:鄰居來借物品,父母怕東西被弄壞而表現出的故意搪塞,無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麵教材。

(3)父母及家人過於溺愛孩子,無謂犧牲。如:好吃的菜先讓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讓孩子挑……使孩子養成了獨食、獨玩等不良行為習慣。

(4)孩子缺乏交往,沒有機會體驗到與人分享的快樂。或者是同伴交往時,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卻遭對方拒絕,因此當別的小夥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時也表現出小氣行為,父母見後卻不置可否,甚至給予一些口頭上的鼓勵,這樣,孩子的小氣行為便愈加嚴重。

(5)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借給小同伴,或將自己的食品分給同伴後,得到的是家長的訓斥,這會造成有意識地培養了孩子小氣的行為。

(6)缺乏安全感或愛的需求不滿足:如父母的一方很少接觸孩子或長期不在家等因素,會造成孩子過度占有自己或別人的東西來填補,還有一些孩子則是用偷竊、說謊等行為來表現。

知道以上這些原因之後,隻要對症下藥,調整教育的方式和態度,一步一步協助孩子調適,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長糾正孩子小氣、不會分享的毛病應采取的方式

1.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在物質比較豐裕的今天,這點不難辦到。因自我為中心的前提是匱乏,所以你給了他滿足,他在獲得安全感後,自私的想法就會淡化。比如如果他隻有一顆糖果,他當然不會喜歡把它分給別人;但是如果他有很多的糖果,他就會留出自己的部分,樂意讓別人去分享剩下的部分。當他體驗到分享的快樂時,逐步減少他自己的分量甚至完全共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張媽媽經常在放學接兒子的時候,給兒子帶很多小吃,要他分給小朋友們。開始兒子不肯,媽媽告訴他家裏還有很多很多,他才放心了。看到朋友們拿到東西的喜悅,孩子慢慢開始變得熱心了,後來,主動給每個小朋友分發。

2.家長對孩子應該加以積極正確的教育和誘導,樹立孩子正確的物質觀念

讓孩子學會與朋友分享一些東西,嚐試一下“給予”所帶來的快樂。告訴孩子,吃珍貴東西的時候,要把它分成三份:一份留給自己吃,一份留給爸爸,一分留給媽媽,等爸爸媽媽回家就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不要一個人獨自偷著吃。如果家裏還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那麽要把好吃的東西分成同等的幾份,讓每人都有一份。

3.通過換位思考,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從孩子懂事開始,家長就要讓孩子學著與別人分享東西。比如,在飯桌上,家長可以讓孩子學著給長輩夾菜,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拿東西,教孩子給客人讓座……讓孩子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品味做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

有位母親是這樣教育孩子與人分享的:

周末,媽媽帶小小去公園遊玩。小小又累又渴,要求坐在路邊的凳子上喝點東西。

媽媽給小小拿出了一袋餅幹和牛奶,這時,媽媽看見一個小女孩也坐在旁邊,正看著小小吃餅幹。媽媽知道小女孩也餓了,也許和她一起來的大人去給她買吃的東西了。

媽媽對小小說:“兒子,給小妹妹吃點餅幹,好嗎?”

“不,我要自己吃!”小小顯然有點不樂意了。

媽媽耐心地引導小小:“寶貝,如果媽媽有事不在這兒,這位小妹妹有餅幹吃,你想不想吃呢?”

“想吃。”小小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回答。

“這就對了,現在你拿一些餅幹給小妹妹吃,下次媽媽不在你身邊的時候,小妹妹也會把好吃的東西分給你吃的。”

小小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小妹妹,終於把自己的餅幹送到了小妹妹的跟前。

大多數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但他卻希望能夠分享到他人的東西。家長應該充分了解孩子希望獲得他人東西的心理特征,通過換位思考,讓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4.家長可以讓孩子多結識大方的同齡朋友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與其說大人的榜樣是很重要的,那麽同齡人的帶領就會更加切實可行,孩子會下意識地向同齡人學習和比較。如果孩子身邊的朋友大都是大方不計較的好孩子,那麽自己的孩子也不會太差。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

5.讓孩子之間互通有無

有一個媽媽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分享,是這麽做的:

隻要給孩子買了他喜歡的玩具、畫片或者圖書,這位家長都鼓勵孩子帶到學校去,並且鼓勵他與其他孩子交換自己的玩具、畫片或者圖書。媽媽教育她的孩子說:“隻要你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借給別人玩,那麽,別人也會把好玩的玩具送給你玩,這樣你們都會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可以玩,也有很多的圖書和畫片可以看。”

慢慢地,這個孩子嚐到了分享的甜頭,以後,不用媽媽提醒,他都會把新買的玩具帶到學校,跟其他小朋友分享。

6.別讓孩子做“分享”的遊戲

在生活中你是否經常見到這樣的一幕:

小寶貝正吃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奶奶假意試探說:“乖乖,給奶奶吃點。”小寶貝乖巧地跑到奶奶跟前,拿著餅幹入奶奶嘴裏送,奶奶假裝咬了一口,說:“乖乖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孩子一看,自己的東西不但沒有被奶奶吃掉,還得到表揚,心裏喜滋滋。接下來,為了測試孩子是否真的“大方”,爺爺、姑姑、爸爸、媽媽都會如此訓練一般。而孩子每次都很大方地配合大人們的“表揚。”他料定,大人是不會真吃自己東西的。

因為知道獨享是自己的專權,孩子從小就不懂得有東西應該跟大人一起分享,從小就有了自私的觀念,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家長請不要跟孩子玩“假吃真表揚”的遊戲。

家長的育子原則

(1)家長在以身作則時,要拿捏適當,不可以對別人的孩子很大方,對自己的孩子很苛刻,這樣的身教是有問題的,會導致孩子逆反的心理。

(2)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分享”。經常有家長強行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給其他小朋友玩,結果使孩子傷心、家長尷尬。家長要認識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強迫,隻能提醒他們和小朋友一起玩,或提議交換玩具,讓他們自願接受“分享”,否則,孩子不但無法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反而敵視“分享”。

(3)孩子天性好奇,看到別人手中的玩具,就想摸一摸。這時候,家長要抓住這個教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時機。告訴孩子:“在拿別人的東西前,必須征得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許後,就可以一起玩了。”也可以建議他們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交換,等玩過之後,再換回各自的玩具。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分享是互相的。

(4)當孩子小氣時,媽媽不能責備,要抓住時機表揚和鼓勵孩子值得讚揚的行為。比如,如果孩子一旦把自己好吃的東西與別的小朋友分享時,媽媽一定要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的行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獎賞孩子一個吻、一個擁抱或者一朵小紅花,讓孩子知道並記住與人分享的快樂。

(5)當孩子小氣時,不要當眾批評孩子。因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媽媽在孩子小氣時,當著眾人的麵責備他、否認他,隻會讓孩子把自己的東西抱得更緊、更小氣,媽媽的責備隻會適得其反。

教子加油站

教孩子學會分享,還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而定。大小孩子的教養技巧是不同的。

對於較小的孩子,若要培育懂得分享的孩子,除了父母適當的以身作則之外,還要適當的處理幼兒期的任性行為,滿足孩子對安全感和被愛、被肯定的需求。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要積極的建立同理心,也可通過小孩子之間的成長活動和適當的團體活動、公益活動,來增進孩子學習人際相處的機會和互助分享的技巧,改善孩子過度自私、自我的行為,培養“懂得分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