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現代漢語詞典》對“寬容”一詞的解釋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

對此可進一步引申為: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寬大為懷,以大局為重,甚至對個人的暫時損失也不計較,這是豁達大度的表現,是人生的一種至高境界。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人生活在世上,不管多麽富有,多麽有權勢,總有不順心之事。當人內心矛盾衝突或情緒危機難以解除時,容易導致機體分泌功能失調,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減少等,還伴有頭暈、多夢失眠、倦怠無力、心緒煩亂等症狀。這些心理與生理異常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可誘發疾病的發生。

俗語有“宰相肚裏能撐船”之說。在日常生活中,同事朋友間難免有矛盾,有爭執、家庭中夫妻互罵、兄弟反目、婆媳失和等也不鮮見。如果事後大家平心對待和互相理解,或者事前能多一分寬容,多一分忍讓,這類不愉快的事情是不會經常發生或者本身就可以避免。反之,非但撫平不了心中的傷痕,而且隻能將傷害者捆綁在無休止的“爭吵戰車”上。

生活中學會寬容你能明白這樣的道理:

寬容就是洞察:世界由矛盾組成,任何人或事情不會盡善盡美。無論是“患難知交”,“親朋好友”,還是“金玉良緣”,“模範丈夫”,都是相對而言,他們的矛盾、苦惱常被掩飾在成功的光環下,而掩蓋的工具恰恰是寬容。不必羨慕大家、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友誼、事業、家庭才能穩固、長久。

寬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過多的爭辯和反擊實不足取,唯有冷靜、忍耐、諒解最重要。夫之臭腳,妻之髒發,婆婆的挑撥唆使,切莫計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立下愚公移山之誌,堅持以德報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相信這句名言:“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寬容就是忘卻:人人都有痛苦,都有傷疤,動輒去揭,便添新創,舊痕新傷更難以愈合。忘記昨日的是非,忘記愛人曾經有過的一段浪漫,忘記別人先前對自己的指責和謾罵,時間是良好的止痛劑。放眼明日,來日方長,學會忘卻,生活才有陽光。

寬容就是諒解:可能有人曾傷害過你,記仇是心靈的腫瘤,多一分寬恕就多一分理解,隔閡由此可能化解。家庭更需諒解,丈夫為啥舊情新移,妻子緣何神色驟變,設身處地尋思一番,我假如是他(她)又會怎麽樣?隻要感情紐帶尚存一絲半縷,誠心寬容,才是大家風範。兒子成績近期不盡如人意,女兒考重點名落孫山,不要恨鐵不成鋼,無數事實證明,此刻的諒解比責罵更具有催人向上的鞭策力。

寬容就是博大: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仇家、對手,在非原則的問題上,以大局為重,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化幹戈為玉帛的喜悅;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喜悅。

在短暫的生命裏程中,學會寬容,意味著你的思想更加快樂。寬容,對人對自己都可成為一種無須投資便能獲得的最佳“精神補品”。

寬容給人益處甚多,寬容能化解矛盾。來看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位鄉下人,在大年初一時發現自家門外多了個非常不吉利的東西——盛骨灰的陶罐。不知是哪個缺德的人幹的“好事”,他冷靜地想了一想在陶罐裏種上一株百合花,花開了,他悄悄地送了過去。這一舉動打破了原先的僵局。百合花的盛開化解了兩家人的仇恨,同時也捎去了他的仁慈之心。那位鄰村仇人在一片真心麵前,能夠登門道歉,自慚形穢,他那隻占一小片空間的寬容之心也被喚醒了。兩人的寬容之心互相交換,冤仇自然消除了。

古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是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用放大鏡看人的缺點,如果過分地追求完美,不斷指責他人的過錯,就會失去朋友和合作夥伴。

曆史上,懂得寬容他人過錯的人多是會做事的人。這樣的例子幾乎舉不勝舉。

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有一次宴請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盡興飲酒作樂。正當大家玩得高興時,一陣風吹來,燈火熄滅,全場一片漆黑。這時,有人乘機調戲楚莊王的愛姬,愛姬十分機智,扯下了這個人的冠纓,並告訴楚莊王:“請大王把燈火點燃,隻要看清誰的冠纓斷了,就可以查證誰是調戲我的人。”群臣亂成一片,以為定會有人喪命。可是,楚莊王卻宣布:“請大家在點燃燈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纓,誰不扯斷冠纓,誰就要受罰。”

當燈火再燃起來的時候,群臣都已經拔去了冠纓。那個調戲愛姬的人自然無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氣,又高興地娛樂起來。

兩年以後,晉軍進攻楚。這時,一名將軍勇往直前,殺敵無數,立了大功。楚莊王召見他,讚揚他說:“這次打仗,多虧了你奮勇殺敵,才能打敗晉軍。”這個將領淚流滿麵地說:“臣就是兩年前在酒宴中調戲大王愛姬的人,當時大王能夠重視臣的名譽,寬容臣的過錯,不處罰臣,還給臣解圍,這使臣感激不盡。從那以後,臣就決心效忠大王,等待機會為大王效命。”

廉頗是趙國的大將,曾統兵討伐齊國,大獲全勝,被趙王封為上卿。藺相如當時隻是一個無名的門客,因到秦國去送和氏璧有功,也被趙王封為上卿,但是地位在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整日裏衝殺疆場,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我對國家的貢獻有多麽大!而藺相如隻不過是一個門客,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得了大功,這太不公平!如果哪天讓我碰上了,我一定讓他瞧瞧我的厲害。”有人把廉頗的話告訴了藺相如,藺相如聽了隻是笑一笑,什麽也沒說。從那以後,藺相如遠遠看見廉頗就躲起來,避免與他正麵接觸。久而久之,連藺相如的仆人都看不過去了,他們覺得藺相如太窩囊。藺相如卻說:“國家危難放在首位,個人恩怨放在後麵。”廉頗聽了藺相如的話,感到很慚愧,於是便發生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後來,廉頗和藺相如結成了生死之交。

所以,任何一個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都應該眼光高遠,胸襟博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克己忍讓,寬容待人。如果都像《三國演義》中的周瑜那樣心胸狹窄,總是產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又如何能與人合作呢?

在這方麵,被人們稱為“三國時代風雲人物”“亂世英雄”的曹操堪稱典範。曹操不僅能夠與身邊的人很好合作,甚至還能不計前嫌、化敵為友。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對頭袁紹發表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罵得狗血噴頭。曹操看了檄文之後問手下人:“檄文是誰寫的?”手下人以為曹操準得大發雷霆,就戰戰兢兢地說:“聽說檄文出自陳琳之手。”曹操於是連聲稱讚道:“陳琳這小子文章寫得真不賴,罵得痛快。”官渡之戰後,陳琳落入曹操之手。陳琳心想:當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罵了,這下子非死不可。然而,曹操不僅沒有殺陳琳,還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書。曹操還與陳琳開玩笑說:“你的文筆的確不錯,可是,你在檄文中罵我本人就可以了,為什麽還要罵我的父親和祖父呢?”後來,深受感動的陳琳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頗為受益。

曹操與張繡的合作也使後人們欽佩他的寬宏大量。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張繡是曹操的死敵,兩個人有著深仇大恨。曹操的兒子和侄子都死於張繡之手。但是,在官渡之戰前,為了打敗袁紹,曹操考慮到張繡獨特的指揮才能,主動放棄過去的恩恩怨怨,與張繡聯合,並封張繡為揚威大將軍。他對張繡說:“有小過失,勿記於心。”張繡在後來的戰役中十分賣力。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在清理戰利品的時候,發現了大批書信,都是曹營中的人寫給袁紹的。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紹,有的人表示要投靠袁紹。曹操的親信們建議曹操把這些當初對他不忠心的人抓來統統殺掉。曹操卻說:“當時袁紹那麽強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況眾人呢?他們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於是,他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燒掉,不再追究。那些曾經暗通袁紹的人被曹操的寬宏大量感動了,對曹操更加忠心。一些有識之士聽說了這件事,也紛紛來投靠曹操。

所以,一些專家們認為官渡之戰實際上是一場人才的較量。曹操的話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勢力強大,地廣糧多,軍備充實,實力遠遠超過曹操。曹操分析了當時的情況後,信心百倍地說:

“兵家勝敗不完全取決於實力大小,而要看主將的指揮才能如何。袁紹誌大智短,色厲內荏,心胸狹窄,不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他的將領驕橫,不服從軍令。因此,不管他地有多廣,糧有多足,一定會被我們打敗。”由此可見,曹操深明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寬容固然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但對某些人不可過分寬容。

有這麽一個寓言。有人騎一匹國馬,另一個騎一匹駿馬,二人一路同行。駿馬咬破了國馬長鬃毛的脖頸,流了不少血,但國馬像什麽也沒有發生一樣,照樣走它的路。駿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飲,渾身顫抖。駿馬主人將此事告訴了國馬主人。國馬主人說:“它大概是咬了國馬而羞愧吧,我把國馬牽來,勸勸它就好了。”國馬牽來後,用鼻子親近駿馬,和駿馬同槽共食,不到一個時辰,駿馬就恢複如初了。之所以說它是寓言,言外之意就是說:此話不可照搬到現實生活當中。現在駿馬僅僅是咬破了國馬的脖頸,如果繼續咬呢?如果駿馬真正地對國馬構成生命威脅了呢?那麽國馬是不是還應該繼續寬容呢?即使最後駿馬後悔死,國馬的生命依然無法挽回。這個損失,不僅僅是國馬的損失,同樣是駿馬的損失。

有的時候,不寬容,於己、於人,都是有好處的。有一種犯罪叫作“包庇”罪。就是說你如果知道某人犯罪,不能窩藏他。如果你把他藏起來,他可能繼續犯罪,繼續傷害他人,這對大家是有害的。即使他沒有繼續傷害他人,由於他的犯罪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會使其他違法分子更加猖狂,同樣會使他人受到傷害。對惡人的“寬容”,對社會是很不利的。

該下狠心的時候,麵對惡人必須懲罰他。否則你也許得到了一時所謂寬容的安慰,但這將深刻地傷害到他人。有的時候不知道對方是善是惡,可以先觀察,但當他嚴重地傷害到自己的時候,也不應該先想著怎樣寬容。也許我們可能判斷錯誤而錯誤地懲罰了他人,但錯誤總是免不了的。

寬容是一種美德,但寬容絕不能過分。否則它就是放縱,就是一種有害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