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小學會關愛他人

一次,某幼兒園阿姨對她所教的中班進行心理測試,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一個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衣嗎?

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巧的是,這位老師的孩子也在該班,她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就問自己4歲的兒子:“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吃早點,該怎麽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

“不給!”兒子十分幹脆地回答。媽媽又勸:“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兒子竟然答:“他活該!”

這不是特例。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這種自私、不懂得關愛他人的行為並不鮮見。

究竟是什麽使這些孩子這樣冷酷無情?愛心教育的忽視難辭其咎:

(1)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沒有節製的溺愛,把孩子的愛心不經意間剝奪了。許多父母隻知道一味地疼愛孩子,卻忽略了給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其實施愛與接受愛是相互的,如果讓孩子隻是接受愛,漸漸地,他們就喪失了施愛的能力,隻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並且覺得父母關心他是理所當然的。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多點關心和疼愛,等他長大了,他就會孝敬父母,關愛父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你沒有給孩子學習關愛的機會,他們怎麽會關愛父母呢?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都不重要,隻有學習好了,將來才會有一個好的前程,於是什麽事都為孩子著想,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習慣、品質、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更重要,並且這些都需要在生活、學習中培養,不會一蹴而就。

(2)父母自身待人冷漠。許多孩子對於別人的事情總是置之不理,總教育孩子“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變得越發自私、缺乏愛心了!

(3)當孩子對某些事物表現出同情心、憐憫心的時候,家長因為個人的私利而打擊孩子的愛心。

(4)有些教育者把智力、分數看得過重,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包括“同情人”、“關心人”在內的人性、人格教育。

那麽,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從小學會關愛他人呢?我們給家長們的建議是:

1.營造互相關心的家庭氛圍

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間經常爭吵、謾罵甚至大打出手,使孩子時常處在恐懼、憂鬱、仇視的環境裏,孩子又怎會去關心別人呢?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夫妻之間要恩愛、相互體貼,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2.鼓勵孩子關心、幫助他人

在能夠幫助別人的情況下,而別人又有事相求的時候,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家長也可帶孩子參加一些募捐活動,當然要在經濟條件許可的範圍內進行。孩子會通過實際活動和父母的思想啟發去認識問題,逐漸養成良好的助人為樂的精神。

3.強化孩子的“熱心”行為

當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車,當孩子給上坡的三輪車助了一把力,當孩子把自己的新書送給貧困地區的小夥伴,當孩子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當孩子出現這些“熱心”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這樣,在強化孩子熱心行為的同時,也抑製了“冷漠”心態的生長。

4.利用電視等,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

多給孩子講些有關愛的故事,多讓他看和愛有關的短片來激發孩子的愛心。如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湧現了多少愛心人士,他們捐錢、捐物,甚至以他們寶貴的生命來救助災區的人們。正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使得災區人民渡過難關,重新建立美麗的家園。這類故事和短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此外,家長還可通過動畫片引導孩子認識“愛心”。讓孩子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受到愛心教育。

5.讓孩子養一養小動物或小植物

讓孩子愛護身邊的小動物和小植物。有條件的可以在家中喂養一些小雞、小鴨、小貓、小狗或花草等,讓孩子養成愛惜小生命的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愛心。人們發現,幼年時期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冷漠,與同學發生矛盾衝突時表現為衝動易怒,出口傷人,行為粗魯,並且會欺負弱小的同學。

6.家長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愛心的意義

如周末的時候,家長可帶孩子去一些諸如動物救助站、敬老院、殘疾人學校等地方,讓孩子通過親身實踐來體會愛心對他人的重要性,讓他知道愛心的真正意義,感知愛心的力量。

7.家長給孩子做關心別人的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舉手投足,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讓孩子有愛心,家長就要做出有愛心的行動。比如要孩子愛父母,家長就愛孩子的祖父母,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的心是潔白無瑕的,從小在孩子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孩子必將成為愛父母,愛他人,愛社會的人。

有一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總是以身作則,並以此去引導孩子。

他們孝順長輩,在家裏,總是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父母總是讓孩子知道,還常常請孩子發表意見該送長輩什麽禮物。如果單位組織旅遊或搞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的,他們總是帶上孩子和長輩,既能讓孩子與長輩都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長輩的關愛。

他們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溫和、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他們夫妻之間互相關心,在餐桌上,總是不忘給愛人夾一些對方愛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會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他們還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著急,我來幫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等。

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學會了去愛他人。

古語說:“愛吾者,吾恒愛之;敬吾者,吾恒敬之。”愛是相互的,隻有對他人付出愛,才會得到別人的愛。作為家長,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深諳此道理,並給予孩子正確的愛心教育,等到孩子長大以後,自然就懂得用自己的愛心來贏得他人乃至全社會的愛。這樣的孩子,將會生活得更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