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的孩子不吃虧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愛”的內涵更是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孔子的“仁政”,墨子的“兼愛”等。孩子從小就應受到各種“愛心”教育,如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熱愛祖國、愛護大自然、幫助貧困的人等,並且更要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愛心永遠是人類無法或缺的情感,愛心教育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一個充滿愛心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永遠充滿了光明與自信;反之,一個缺乏愛心的孩子,最終隻會在冷漠與黑暗中迷失自己。

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

有兩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兩支火把中有一支沒有點燃,另一支是點燃的,發出很亮的光芒。過了不久,兩支火把都回來了,而且都向火神提交了它們的考察報告。

第一支火把說,整個世界都陷在濃鬱的黑暗中,他覺得眼前的世界情況很壞,甚至已壞到了極點。

第二支火把的報告卻恰恰相反,他說他無論到哪裏,總可以找到一點光明,所以,他認為這個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聽了這兩個不同的報告,那個派他們出去考察的火神就對第一支火把說:“也許該好好地問一問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說到底是自己的形象定位。當我們像那支沒點燃的火把,吝嗇自己的光明時,我們自然會覺得眼前的世界陷在濃鬱的黑暗裏,自然看不到希望所在;當我們像那支點亮的火把,燃燒著我們自己時,我們眼前自然就有不滅的光明,希望就在那光明裏升騰。所以說,隻有善於付出,懂得關愛的人,才能看到光明。對於孩子來說,讓他們懂得仁愛,就是給予他們的人生的最初光明。

然而,在當今社會,有些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上有一個嚴重的誤區。他們認為教孩子幫別人、愛他人,就是教孩子“學傻”,隻會讓孩子“吃虧”,因此,他們總告誡孩子要保護自己,多想想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不要“多管閑事”。同時,有些家長還會通過自身的行動,向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些錯誤甚至惡劣的示範。這樣的教育結果導致許多孩子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他人,甚至對自己的親人也非常冷漠。

實際上,一個時刻關注他人的需要、感受和利益,無私地關心、幫助他人的孩子非但不會吃虧,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

這是發生在英國的一個真實故事:

有位孤獨的老人,無兒無女,又體弱多病。他決定搬到養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購買者聞訊蜂擁而至。住宅底價8萬英鎊,但人們很快就將它炒到了10萬英鎊。價錢還在不斷攀升。老人深陷在沙發裏,滿目憂鬱,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會賣掉這棟陪他度過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個衣著樸素的青年來到老人眼前,彎下腰,低聲說:“先生,我也想買這棟住宅,可我隻有1萬英鎊。可是,如果您把住宅賣給我,我保證會讓您依舊生活在這裏,和我一起喝茶,讀報,散步,天天都快快樂樂的——相信我,我會用整顆心來照顧您!”

老人頷首微笑,把住宅以1萬英鎊的價錢賣給了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擁有仁愛之心的人是不會吃虧的。因為,“愛心”與幸福、快樂形影不離。

富有愛心的孩子總是快樂的,他們與人為善,懂得同情和理解他人,關愛生命。這樣的孩子,不但自己內心祥和、安寧,還能給他人帶來陽光和溫暖,讓別人願意親近自己。而缺乏愛心、冷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常常表現得自私又狹隘。這些孩子不善於換位思考,缺乏同情心,他們看不起、也不願幫助生活困難和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對於身邊的那些弱勢群體,他們絲毫沒有悲憫之心,這樣的孩子內心是貧瘠的,缺乏愛與溫暖。

富有愛心的孩子長大以後必定善於合作,也更容易得到機遇的垂青。他們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喜歡幫助他人、關心同學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正所謂“仁愛成大事”,付出“愛”的孩子也一定能得到“愛”的回報,在他們的人生路上,一定會得到很多的關心和幫助,最終會獲得成功!自私、缺乏愛心的孩子,隻知索取,不知道回報,往往受不得一點兒委屈。他們不喜歡幫助別人,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卻會毫不猶豫地支使別人。在他們看來,別人為自己服務都是應該的。這種孩子不能吃虧,隻能占便宜;不能謙讓,隻能搶先。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交往中常常會四處碰壁。

富有愛心的孩子,情感體驗豐富,更容易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因此更經受得住挫折與困難。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會因沒有他人幫助,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中。而冷漠、缺乏愛心,總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習慣了“主宰”別人,因此他們的心理往往更脆弱,對挫折更敏感,應對挫折的能力更為薄弱,不能及時降解心理壓力,以致稍有不順就難以承受,因而誘發心理問題。

總之,愛是人類偉大的情感,也是一個人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懂得愛的孩子內心永遠不會貧瘠。而“愛的教育”更是全麵提升孩子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家長,要想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受到“成功”與“幸運”的青睞,擁有快樂的人生,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