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家長的抱怨:“現在的孩子可真難管,一點都不聽話。”“我們給他講了那麽多道理,真不知道他們怎麽就聽不進去?”是的。許多家長與自己的孩子無法實現有效溝通,孩子有什麽心裏話也不願意和家長說,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和家長對著幹,“說向東他偏向西。”常常讓家長覺得很無奈。孩子也常常委屈地說:“家長根本就不理解我們。”遇到類似問題,家長該怎麽辦?不妨學習一些換位思考的藝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就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也就能理解家長的付出。播種一個方法,收獲一片希望。通過換位思考,營造出和諧、融洽的教育氛圍,會使孩子更加信任家長,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很久以前,有一個農民在田間勞動,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更是感到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裏勞動都要經過一座廟,看到一個和尚經常坐在山門前一株大樹的樹陰下,悠然地搖著芭蕉扇納涼,他很羨慕這個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訴妻子,想到廟裏做和尚。他妻子很聰明,沒有強烈反對,隻說:“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會回來了,平時我做織布等家務事較多,我明天開始和你一起到田間勞動,一方麵向你學些沒有做過的農活,另外及早把當前重要農活做完了,可以讓你早些到廟裏去。”

從此,兩人早上同出,晚上同歸,為不耽誤時間,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飯菜送到田頭,在廟前的樹陰下兩人同吃。時間過得很快,田裏的主要農活也完成了,擇了吉日,妻子幫他把貼身穿的衣服洗洗補補,打個小包,親自送他到廟裏,並說明了來意。廟裏的和尚聽了非常詫異,說:“我看到你倆早同出、晚同歸,中午飯菜送到田頭來同吃。什麽事都有商有量、有說有笑,真是恩恩愛愛。我看到你們生活得這樣幸福,羨慕得我已經下決心還俗了,你反而來做和尚?”丈夫聽後,當即打消了當和尚的想法。

這則故事不僅表現出農民的妻子聰明賢惠,還有一個換位思考的道理在裏麵。換位思考,是自我學習的好方法,也就是與人處事,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全麵考慮問題,這樣看問題比較客觀公正,可防止主觀片麵。

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平等交流和有效溝通,換位思考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有效。那麽,家長怎樣才能做到換位思考呢?

首先,要有平等的意識,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時代在發展,現代社會,平等是人際關係的基礎。隻有和孩子平等相處,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為有效的親子溝通鋪平道路,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並為孩子做出尊重他人的榜樣。

其次,要學習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媽媽帶著自己兩三歲的女兒去逛商店,不一會兒,小女孩就開始哭哭啼啼,要離開商店,無論媽媽怎麽哄都哄不好,弄得媽媽心煩意亂。無意間,媽媽發現女兒的鞋帶開了,就蹲下來為她係鞋帶,就這樣,媽媽和女兒處在相同的高度了,媽媽發現,花花綠綠的商品不見了,原來,是高高的櫃台擋住了女兒的視線。於是媽媽終於知道女兒哭鬧的原因了。

第三,回顧自己童年的感受。有的家長把換位思考簡單化,認為“要想公道,打個顛倒”,把自己和孩子的位置交換一下,就是換位思考了,也就能體會孩子的所思所想了。這樣的理解也不失為換位思考。但這很難做到,因為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麽,如何更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呢?如果我們能回顧自己的童年,設問自己,如果我小時候遇到類似的困惑、苦惱,我會希望自己的家長怎樣對待我呢?就是說,把當下孩子遇到的問題放在自己的童年,我們會希望自己的家長如何與我們交流?當我們按照這樣的思路去思考的時候,我們會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才是真正的換位思考、深層次的換位思考。這也是與孩子溝通的最為有效的選擇。一些家長在做了這樣的嚐試以後,驚喜地發現很見成效。有的家長說:“小時候,我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本來已經知道錯了,也很希望媽媽能體諒自己。被媽媽數落了以後,我更加傷心了。”有的說:“我小時候,媽媽打我的時候,我死的心都有!”有了這樣的感悟,他們嚐試這樣與孩子換位思考,與孩子的溝通就容易多了。孩子的心事也願意向家長吐露了。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製,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係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實現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能夠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將會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