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一個小男孩,走到一處多級台階下麵。父親放下孩子,想休息一會兒。男孩好奇地順著台階向上爬,每爬一級都特別費勁,要吭哧老半天。父親看著孩子爬了兩級,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幾步就走到了最高處。孩子又哭又鬧,父親一臉茫然,罵道:“臭小子,你不是要上去嗎?我把你抱上來,你哭個啥?”

一位老人走過去,對那位父親說:“你把孩子抱下去,讓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

父親一臉懷疑的表情,但孩子還在哭,沒辦法,他隻好照做。當他把孩子抱到台階下麵時,孩子馬上止住了哭聲,重新開始爬台階。這位年輕的父親很奇怪,問老人:“為什麽會這樣?”

是啊,為什麽會這樣呢?明明是我在幫助你、嗬護你,你卻不領情……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一塊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我們可以自由地呼吸、成長、學習,甚至剛學步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子也不例外。他(她)們經常會推開生怕自己摔倒、亦步亦趨保護自己的家長,顫顫巍巍地蹣跚前行。非常遺憾的是,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個需求,他們習慣於幫助、嗬護或者管教自己的孩子。

對家庭大事,孩子沒有參與的權利;對孩子自己的事,孩子還是沒有決定權。孩子一切都隻能聽從,沒有平等民主可言。如此剝奪孩子的參與與體驗,對孩子非但沒有幫助,還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有甚者,孩子可能會因為家長的“霸道”而迷失了自我。

教育專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積極的環境。而作為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能任意抹殺孩子的創造欲望和玩樂心態,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其自由自在地舒展與發展。

隻有給了孩子自由的空間,孩子才會懂得如何早早自立,懂得如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才會懂得如何為人處世。同樣,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實際上就是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實際上就是給孩子彌補質疑精神的時間;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實際上就是給孩子激發創造力的時間。

所以,作為家長,不妨“懶惰”一些——給孩子少一些關心,對孩子少一些幹涉,甚至藏起一半的愛。這樣,孩子才會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噓,別侵犯孩子的領地,孩子需要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