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製與強製是取得成功的因素

1892年12月15日,37歲的喬治·蓋蒂和40歲的莎拉·蓋蒂中年得子,即後來雄踞世界巨富榜榜首20年之久的瓊·保羅·蓋蒂。

喬治本來是個普通的教員,在妻子莎拉的鼓勵和財政上的資助下,才讀完法學院,後來成為頗有成就的律師。

到了1903年,即保羅·蓋蒂11歲的時候,喬治的淨產值財產已經超過25萬美元。1903年,他又以500美元在包特維爾西邊的奧色治印第安人的領地買下了1100英畝土地,稱為“50號地”,並組成了“明尼荷馬石油公司”。喬治是公司主要的股票持有人,並任總經理。喬治的油井不斷地往上冒油,家產越來越雄厚。

保羅·蓋蒂完成了高中教育之後,就開始在各大學兜圈了。他沾染了所有富家子弟的一切惡習,生活**而又糜爛。1912年4月,學業上不思進取的保羅請假兩個月到日本和中國旅行,此次之行對他以後的人生觀影響頗大。

在日本,那裏的人都很有禮貌、節儉、勤勞、一絲不苟,讓他從此很相信日本人。幾十年後,蓋蒂石油公司幾乎獲得了日本三菱石油公司49%的股權。蓋蒂石油公司的幾艘油輪,都是在日本的造船廠製造的。此外,蓋蒂王國還與日本很多的大企業有著密切的交往。

在中國,保羅感受到中國人“天生的力量和氣質”。當時,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剛剛被推翻,政局很不穩定,貧富懸殊極大。但處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依然生生不息地勞作著,表現出極強的生存能力和生命力。保羅為中國的落後大發感慨,同時也為中國人的勤勞品格所折服,又被中國人的忠誠而感動。雖處亂世,但人們仍然表現出很高的操守。

讀千卷書,行萬裏路——這句中國的古語也許保羅·蓋蒂並不知曉。他雖然沒有興趣讀書,但社會的曆練,使他明白了許多事理。他終於浪子回頭,在繼承父業後又將父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據估計,保羅·蓋蒂的個人資產有20億~40億美元之巨。

1976年,保羅·蓋蒂去世,留下巨額遺產,按照他的遺囑,將其中13億美元交“保羅·蓋蒂基金會”。

保羅·蓋蒂曾不止一次地對他的子女們說:

“一個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完全依賴於自我控製力。如果一個人能夠控製自己,他就不必總是按喜歡的方式做事,他就可以按需要的方式做事。這正是人生成功的要點。”

戒煙給了他啟示

保羅·蓋蒂年輕時不愛讀書愛旅遊。有一次,他開著車在法國的鄉村疾馳,直到夜深了,天下起大雨,他才在一個小城鎮找一家旅館住下來。

他倒在**,準備睡覺時,忽然想抽一支煙。取出煙盒,不料裏麵卻是空的。由於沒有煙,他就更想抽煙了。他索性從**爬起來,在衣服裏、旅行包裏仔細搜尋,希望能找到一支不小心遺漏出來的煙。但他什麽也沒有找到。

他決定出去買煙。在這個小城鎮,居民沒有過夜生活的習慣,商店早就關門了。他唯一能買到煙的地方是遠在幾公裏之外的火車站。當他穿上雨鞋、披上雨衣,準備出門時,心裏忽然冒出一個念頭:“難道我瘋了嗎?居然想在半夜三更,離開舒適的被窩,冒著傾盆大雨,走好幾公裏路,目的隻是為了抽一支煙,真是太荒唐了!”

他站在門口,默默思考著這個近乎失去理智的舉動。他想,如果自己如此缺少自製力,能幹什麽大事?

他決定不去買煙,重新換上睡衣,躺回被窩裏。

這天晚上,他睡得特別香甜。早上醒來時,他渾身輕鬆,心情很愉快。因為他徹底擺脫了一個壞習慣的控製。從這天開始,他再也沒有抽過煙。

後來,蓋蒂在給一些渴望學到成功經驗的年輕人講述這件事時說:“我並不是想用這件事指責香煙和愛好香煙的人。我隻是想告訴大家,我當時已被一個壞習慣控製,快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幾乎成了它的俘虜。”

最難控製的是自己。佛學的道理並不高深,也不需要特別的技巧去做,但是沒有幾個人得道成佛。原因在於,沒有人能把自己完全控製住,人們免不了放縱自己,一任自己情欲的發展。

為佛之道在一“空”字。男子漢大丈夫,說放就放,一切都無所謂了,這就是四大皆空的“空”。

可是明白了這個道理的人,卻又自歎辦不到。掙錢養家的事,說不做就可以不做,但是沒有幾個人能馬上做到這一點。

所以,盡管我們老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真正能立地成佛的卻沒有幾個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人很難控製自己的七情六欲,就如在法庭上,一些犯人對於法官的質問通常會以“我不記得了”或“我不知道”來回答。所以聰明的律師就會用盡各種可能的辦法來套取犯人的供詞。有時他會故意羞辱犯人,激怒犯人。一旦犯人上了鉤,被律師的話刺激得怒不可遏,就往往會失去控製,說出他在冷靜的情況下不會說出的供詞。

人的一生,有許多事情要做,有的人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除了機遇不同外,有的人勤奮,有的人懶惰。但是有些人雖然勤奮,卻漫不經心。這是人的最大的弊病,它使得人蹉跎一生,無所成就。而克服漫不經心,就必得有一定的意誌力來約束自己,讓自己一次隻完成一件事。

自製方能製人

有一次,小江和辦公大樓的管理員發生了一場誤會,這場誤會導致了他們兩人之間的彼此憎恨,甚至演變成激烈的敵對態勢。這位管理員為了顯示他對小江的不滿,在一次整棟大樓隻剩小江一個人時,他就立即把整棟大樓的電閘關掉。這種情形發生了幾次,小江決定進行反擊。

周末下午,機會來了。小江剛在桌前坐下,電燈滅了。小江跳了起來,奔到樓下鍋爐房。管理員正若無其事地邊吹口哨邊鏟煤添煤。小江惱羞成怒,以異常難聽的話辱罵對方,而出人意料的是管理員卻站直身體,轉過頭來,臉上露出開朗的微笑,他以一種充滿鎮靜與自製力的柔和聲調說道:“呀,你今天晚上有點兒激動吧?”

完全可以想象小江是一種什麽感覺,麵前的這個人是一位文盲,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卻在這場戰鬥中打敗了小江這樣一位高層管理人員。況且這場戰鬥的場合以及武器都是小江挑選的。

小江非常沮喪,恨這位管理員恨得咬牙切齒,但是沒用。回到辦公室後,他好好反省了一下,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向那人道歉。

小江又回到鍋爐房,輪到那位管理員吃驚了:“你有什麽事?”

小江說:“我來向你道歉,不管怎麽說,我不該開口罵你。”

這話顯然起了作用,那位管理員不好意思起來:“不用向我道歉,剛才並沒人聽見你講的話,況且我這麽做,隻是泄泄私憤,對你這個人我並無惡感。”

你聽,他居然說出對小江並無惡感這樣的話來。小江非常感動,兩人就那麽站著,居然還聊了一個多小時。

從那以後,兩人成了好朋友。小江也從此下定決心,以後不管發生什麽事,絕不再失去自製。因為一旦失去自製,另一個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識丁的管理員還是一名有教養的人——都能輕易將他打敗。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必須先控製了自己,才能控製別人。

自製不僅僅是人的一種美德,在一個人成就事業的過程中,自製也可助其一臂之力。

有所得必有所失,這是定律。因此說,要想取得並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須付出自己的努力,自製可以說是努力的同義語。

自製,就要克服欲望。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古語有說:“食色美味,高屋亮堂,凡人即所想得,但得之有度,遠景之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也,故必控製自己。否則,舉自身全力,力竭精衰,事不能成,耗費枉然。又有些奢華之事,如著華衣,娛耳目,實乃人生之瑣事,但又非凡人所能自克,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就不是力竭精衰的小事了,人必然會頹廢不振,空耗一生。”

有人說了,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務必戒奢克儉,節製欲望,隻有有所棄,才能有所得。

自製不僅僅是在物質上克製欲望,對於一個要想取得成功的人來說,精神上的自製力也是重要的。衣食住行畢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成功,甚至是盡善盡美地克製,但精神上的、意誌力上的自製卻非人人都能做到。

如果你今天計劃做某件事,但早上起床後,因昨晚休息得太晚而困倦,你是否會義無反顧地披衣下床?

如果你要遠行,但身體乏力,你是否要停止旅行的計劃?

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件事遇到了極大的、難以克服的困難,你是繼續做呢,還是停下來等等看?

對諸如此類的問題,若在紙麵上回答,答案一目了然,但放在現實中,自己去拷問自己,恐怕也就不會回答得太利索了。眼見的事實是,有那麽多的人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難題,都被打趴下了。他們不是不會簡單地回答這些問題,而是缺乏自製力難以控製自己。

如何培養自製力?按常理說,無非是要有堅強的意誌和毅力。這好像是讓人用道德的力量來束縛、控製自身的行為。在現代行為學家看來,這種說法僅僅是對了一點。

如果人們僅靠意誌與毅力來培養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可為什麽有那麽多人都沒能成功呢?難道能說他們缺乏意誌與毅力?

行為學家在分析了人們成功的因素之後,告訴我們培養自製力的幾種科學的方法。

首先,掌握自己的思想。這一點可以說是與我們傳統的認識相吻合,沒有意識作用先導,人就不可能有具體的行為。控製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麽,不能要什麽,這是認識問題;然後再拒絕不能做的事,強製自己做該做的事,這是方法的問題;最後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會如何,不做又會如何,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製思想向控製行為過渡的問題。

其次,控製目標。目標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動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無為而治,都要有一定目的,做事都要有計劃,不能東一下西一下,無頭無序。

有了目標你就可以全麵規劃一下人生進程。你想成功?你想取得什麽樣的成功?你想怎樣達到成功的目的?你的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是什麽?如何去修正你的目標?圍繞一係列問題審視自己,心中自會明亮許多。

需要強調的是,控製好目標也是取得成功的一種重要方法。控製目標,就要製定目標。目標有長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像我們買衣服一樣,買皮衣時,要考慮到這件皮衣能穿三五年;買襪子時,隻需想著能穿三五個月即可;買鞋子時,要想著這鞋得穿一兩年。不同的衣服,穿著時間不同,就要在價格、質量等方麵做不同的考慮。再如學生參加高考,在複習階段,也應製定類似這樣的目標:5個月之內,要怎麽複習?近一兩個月之內,該重點攻克哪一門課程?每周六,該完成計劃中的哪些事?如此,中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並舉,做起來就心中有數,忙而不亂了。

修訂目標也是重要的一步棋。目標永遠是超前的考慮,當做到某一步時,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就會出現。這個時候,如果不對目標及時地修訂,那麽目標因不能如約執行而處於廢棄的危險境地。修訂目標就像整理自己的衣櫃,到一定時候,就要看看,哪些衣服還能穿,哪些衣服不能穿?哪些衣服要縫補改裝,哪些衣服又要添置新的。不斷整理,才能讓衣櫃裏的衣服隨時能滿足自己衣著的需要。

第三是控製時間。人們生活在空間和時間中,空間容納人,時間改變人。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沒利用好時間。

操縱時間是門大學問,在國外專門有向人們提供時間安排的時間管理專家,他的工作就是把你計劃要做的事,結合你的個人情況,做一個統籌的安排。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人們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而且還不明白在什麽時候,用多長時間來做某件事。但是,難的是如何將那麽多事和有限的時間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時間也沒白白浪費。你可選擇時間來工作、遊戲、休息,雖然客觀的環境不一定能任人掌握,但人卻可以自己控製時間來安排好一切。當我們能控製時間時,就能順利地進行、完成計劃了。

人們不可能把自己的時間都交給時間管理專家去管理,隻有自己擔當起自己的時間管理,籌劃自己要做的事。

第四是控製自己的關係群。關係群就是與你保持一定聯係並有關係的人群。一個人不可能與他遇到的每個人都建立較為親密的關係,必然要有所選擇。

選擇一定的關係群做什麽?與他們溝通、交流,向他們學習,與他們共享休戚,一同成長。

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中常接觸的人對你有非常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你會吸收什麽樣的知識和概念,在頭腦中構建起什麽樣的理念,這些會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處世態度與行為方式。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離不開機遇,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經常接觸的人群就是給你提供機遇頻率最高的人群,相互之間的了解,做事方式上也逐步靠近,這樣便有了合作的意向、托付的意向,他人的這些意向在你身上付諸實施,就等於機遇降臨到了你的頭上。

第五是掌握溝通的方式。與人溝通交流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但很多時候,不少人在與人打交道時,就因為對某些細節不太注意,而使他們失去了很多機會,比如說做一個聆聽者。行為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在講話的時候,是學不到什麽東西的,而聆聽,卻讓我們學會觀察以及吸收。與人溝通時,我們要用信息來使聆聽者獲得一些價值,並彼此了解。

很多人擅長侃侃而談,並以此為榮。的確,在很多時候,這些人奔放的思想、精彩的言辭烘托了交際氛圍,使大家能交融在一起,彼此很高興、友善地進行交流溝通。但對這些人來說,如此的舉止或許能使你贏來朋友,卻得不到對你有用的信息。這樣的交際方式隻能使你付出,卻無法收獲什麽。

近代以來出現的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等業界泰鬥,很多都是性格內向的人。為什麽他們更適宜成就大業?或許這裏有很多可供解釋的理由,性格內向的人,行為方式是收斂式的,能沉下心來思考等。性格內向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都是在做聽眾,而非演講者。傾聽可以使他們有機會知悉別人的觀點,體會到對方的過人之處,並把這一切吸納到自己的知識與智慧係統中來,從而提高自己。但是缺少交流,在有些想法上得不到意見的交換,從而可能形成極端的我行我素。

因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都是性格內向的人紮在一堆,那氣氛會顯得太過於沉悶。若人家都願做忠實的聽眾,把裝納知識與智慧的口袋敞得開開的,都等著別人往外出,這交際活動就難以有序地進行。

既然要收獲就必然要付出,性格內向的人可以做回演講者,把自己的知識與智慧傾倒出來,與大家共享。其實,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就會發現,你不單單是在付出,同樣也在收獲,可以聽聽人們對自己觀點的反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檢驗你觀點的“質量”如何,它們是否需要“吐故納新”等。看來,在交際場合,講與聽這兩個角色不是絕對的,兩者可以適時轉換,隻要時時在敞開著“口袋”,無論扮演什麽角色,都會有所收獲,都會從這些收獲中獲得成功的基因。

最後,要學會控製情緒。情緒是人的思想與行為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順利與否,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緒的影響。

如果事情做砸了,對自己的情緒控製處理不當,情緒往往會改變原來的觀念,並自然而然地對以後要做的事產生影響。情緒不是思想和行為的終極“排泄物”,它是它們中的一個過程,一個環節。其實,壞情緒不僅僅是暴怒、頹喪,它還包括憂慮。對所做的事過於患得患失,情感過於低沉,瞻前顧後,都會成為你邁向成功的道路上的障礙。

人生羊皮卷

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換句話說,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問題,是自製力的問題。一個成功的人,是在大家都做情理上不能做的事,而他自製不去做;大家都不做情理上應做的事,而他強製自己去做。做與不做,克製與強製,這就是取得成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