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了探知孩子對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究竟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一位學者走訪了二十多個國家,對一萬多名膚色不同、經濟條件各異的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調查結果出爐後,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孩子對家庭和父母的要求放在首位的不是物質條件——他們對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東西似乎都不太在意,他們更關注的是家庭精神生活、家庭氛圍和父母對他們所采取的態度。孩子心目中的理想家庭有著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他們最討厭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感到舒服和親切,有助於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而不良的家庭氛圍則恰恰相反,不僅會讓孩子遠離快樂,還會使他們經常處於緊張、憂慮、困惑等狀態中,甚至會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繼而引發價值觀、人生觀的扭曲等一係列問題。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二百多年前,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一個叫嘉納塞·愛德華的人,不僅很有學問,而且注重自身修養,對家庭良好氛圍的營造也十分重視。至今,他的家族已經延續八代,其中出了一位副總統、一位大使、十三位大學校長、一百零三位大學教授、六十位醫生、八十多位文學家、二十位議員。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裏,沒有一個後代被關、被捕、被判刑。同樣是二百多年前,美國紐約州有個名叫馬克斯·萊克的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酒鬼、賭徒,對家庭不管不顧,對子女不理不睬。他的家庭至今也繁衍了八代,在這八代子孫中,有七個因殺人被判刑,有六十五個盜竊犯、二百三十四個乞丐,因狂飲死亡或殘廢者多達四百人。

讓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

某市勞教部門對接受勞教的236名失足少年進行了一次失足原因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在這些少年中,家庭破裂或已瀕臨破裂邊緣的、父母之間經常爭吵的占43.6%;父母經常對子女任意體罰的占28.4%;家庭生活渙散、父母盲目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精神生活的占37.7%。

一興一衰的兩個美國家庭和勞教部門的相關調查給我們的啟示是多麽深刻!毋庸置疑,這兩組數據足以表明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和品格的形成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的舉止上。”由此可見,為人父母者應該努力提升自身修養、素質,為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健康成長。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氛圍既是進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說孩子是一粒種子,那麽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圍便是空氣和水。家庭氛圍屬於家庭的精神環境,它往往是無形的,卻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