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話反說的技巧說服對方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這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一首絕命詩。他12歲參加反清鬥爭,16歲不幸被俘。

夏完淳被俘後押至南京受審。提審時,他驚愕地發現審判自己的竟是明朝叛官洪承疇。

洪承疇原是明朝的一個總督。清軍南下時,崇禎皇帝曾命他率軍抵抗,結果全軍覆沒。崇禎帝及滿朝文武還以為他已戰死了,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祭禮,並大力表彰他,誰知他卻早已當了叛賊,死心塌地地為清王朝賣命了!

洪承疇以為夏完淳不認識他,以長者的口吻對夏完淳說:“小孩子家懂什麽造反,還不是讓那些叛亂之徒硬拉去的?你要是肯歸降大清,我保你做官。”

夏完淳感到既氣憤又好笑,苟且偷生,真是叛賊的邏輯。於是,他裝出不認識洪承疇的樣子,決定嘲弄一下這個叛賊。他回答說:“我年齡是小,可我有自己的誌向。你們都知道我們的抗清英雄洪承疇嗎?他奮勇抗清,寧死不屈,很有氣節,我年齡再小也要做他那樣的人!”

聽了夏完淳的話,洪承疇在大堂上真是如坐針氈。這時,有人告訴夏完淳說:“大堂上坐的正是洪大人,你不要再頑抗了!”

夏完淳還是裝出無知的樣子,指著洪承疇的鼻子罵了起來:“胡說!洪老先生早已為國捐軀,天下誰人不曉。你是哪來的賊子,竟敢假冒洪先生,玷汙他的名聲?隻有你們才是朝廷的叛徒,民族的敗類。你們認賊作父,投降清廷,應人人罪而誅之!”

大堂上的洪承疇被罵得狗血噴頭,但又不便發作。他無地自容,隻好用顫抖的聲音喊道:“把他押下去!押下去!”

夏完淳沒有直接罵洪承疇是叛臣,反而有意假裝稱他是忠臣,這種正話反說的戰術,將“為國捐軀”與“賣身投敵”形成鮮明對照,以高尚反襯卑劣,用刀子般的嘴揭露了叛臣的醜惡靈魂。這種攻擊十分淩厲,比正麵直接進擊的效果更勝一籌。

正話反說相對正話直說來說要意味深長。正話反說,就是對某一話題不做直接的回答或闡述,卻有意另辟蹊徑,從反麵來說,使它和正話正說殊途而同歸。這樣便可以避免正麵衝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種出奇製勝的勸諭和諷刺效果。有時正話反說的曲折手法,可使人們在輕鬆的情境中相互溝通,使緊張的局麵得到緩解。

對上級的直言正諫容易觸怒對方。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當勸諫的對象為封建帝王時,稍有不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所以有人便以“正話反說”作為攻心的一種手段。反語進行勸諫,古書中記有許多趣話。下麵這兩個故事就是很精彩的例子。

有一次,齊景公的一匹愛馬死了,齊景公非常生氣,要把看管馬廄的人處以四肢分裂的酷刑。恰好晏子在齊景公身邊,他搖手製止,對景公說:“恕臣冒昧,主公可知古時候的聖人堯舜,在將人四肢分解時,先從哪個部位開始嗎?”

“從……從……”堯舜是聖人,聖人當然不可能將人處以四肢分解的酷刑。晏子故作此問,是為了製止齊景公這種專橫的行為。因此,景公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隻好厲聲對左右命令:“把這個家夥抓進牢裏。”

晏子又對齊景公說:“這人被抓進牢裏,一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自己犯了何罪,下獄之前,我來向他數說罪名好嗎?”

“好!”齊景公回答。

晏子非常嚴厲地對看管馬廄的人說:“你仔細聽著,你犯了三條重罪。第一條是工作不用心,連一匹馬都沒有看守好;第二條是使主公最心愛的馬死掉了;第三條是由於主公的愛馬死了,主公不得不將你處死,這件事如果張揚出去,所有輿論的責難就會集中到主公身上,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也會以此為笑柄。你就是犯了這些罪,所以才被抓進牢裏,你現在聽明白了嗎?”

晏子的話,齊景公聽到了弦外之音,長歎一聲:“夫子,放了這個人吧,別因為他使寡人背上不仁的罪名。”

晏子諫君有方,使這個無辜的看馬人免除一場災禍。

在生活與工作中,有時由於場合因素和人際關係等原因,對於對方的評判或反對意見,坦言辯駁並不合適,這時不妨采用正話反說的技巧。正話反說是話中有話、綿裏藏針的攻心術,即用表麵肯定而實際帶有反對、評判意思的話來含蓄地說服對方。

運用反話正說的方法,重要的一點在於處理好一反一正的關係。在交談中,準備對對方進行否定時,卻先來一個肯定,也就是在表達形式上,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蘊藏著否定的內容。正說時要一本正經,煞有介事,使對方產生聽下去的興趣。然後,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話的內容,與原先說的正話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產生鮮明的諷刺意味,讓人信以為真,增加談話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正話反說”畢竟是一種諷刺性的表達方式,使用時要特別注意語意的輕重和火候。既不能過分隱晦,令對方不能順利領會話中的“話”,也不能火藥味太濃,以免傷及對方的自尊,引起反感,反而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