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什麽有的人做起事來順風順水,而有的人一邁開腳步就處處遭受羈絆?

——“術”不同也。“術”是什麽?所謂“術”,指的是達成目標的策略。為了探求“術”的奧秘,我國曆代的先哲們窮發皓首,苦心鑽研。相傳孔子年輕時,曾受教於老子,老子告誡他說: “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此言令孔子頗受啟發。因此,我們在道家、儒家的思想裏,不難發現他們對“大智若愚”的一致推崇:老莊宣揚的“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孔孟提倡的“中庸之道”,與“大智若愚”都有著密切的聯係。

第一次提出“大智若愚”這個詞的人,是北宋的文學家蘇軾,他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寫道:力辭於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意為:對於一些不情願或不能做的事,可以智回避之;本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原本很聰明,硬要裝出愚拙的樣子。不過,蘇軾的話,明顯是脫胎於距他1500多年前的《老子》中“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辯如訥”,在思想上亦與老子一脈相承。

大智若愚的人,憨厚敦和,平易近人,虛懷若穀,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有點遲鈍,有點迂腐。大智若愚的人,寵辱不驚,遇亂不躁,看透而不說透,知根卻不亮底。大智若愚的人,大智在內,若愚在外,將才華隱藏得很深,給人一副混餛沌沌的樣子,讓人往往認為自己無能。實際上,他們用的是心功。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他表麵上唯唯諾諾,迷迷糊糊,卻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並有條理地講述出來。他因此而深得師傅孔子以及師兄弟們的喜愛。

大智若愚是基於東方傳統文化而催生的一種智慧人生境界。達此境界者,退可獨善其身,進可兼濟天下。常研習大智若愚術,你的人生之路必將充滿鮮花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