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善意的批評披件幽默的外衣

整天嘻嘻哈哈廝混在一起的朋友,是“昵友”(按西晉蘇浚的分類法,符合“甘言如飴,遊戲征遂”)。一個有智慧的、幽默的人,不應該追求或滿足於成為他人的“昵友”,而應該在朋友有錯誤時指出來,做朋友的“畏友”(即“道義相抵,過失相規”)。然而,有很多人是不願意成為“畏友”,究其原因是害怕因批評而引起對方的不快,進而引起彼此關係的裂痕。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你若坐視朋友錯下去,等朋友陷得難以拔足時醒悟,估計你們的友誼也就走到了盡頭。

因此,該指出來的還是要指出來,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隻是,其方式不妨柔和一些、含蓄一些、有趣一些——這些正是“幽默”的拿手好戲。

中成藥與西藥口服製劑,因為味苦,大多裹上了一層糖衣,以利於患者口服。現代生活中的幽默也同樣可以起著包裹“良言”的糖衣效用。人們用幽默來表達嘲諷、批評的意味就是生活的一種藝術,是人際關係和諧的需要。

對方錯了,我們就應讓對方改正,但是如果方法過激,可能會讓對方臉上掛不住,惱羞成怒的人會更加堅持自己的錯誤,於事無補。所以,聰明的人會選擇幽默的語言提醒對方,給對方留下麵子。這是因為,笑是最能解嘲的東西,在哈哈大笑中,頑固的人也會變得可愛。

某青年拿著樂曲手稿去見名作曲家羅西尼,並當場演奏。羅西尼邊聽邊脫帽。青年問:“是不是屋內太熱了?”羅西尼說:“不,我有一個見到熟人就脫帽的習慣,在你的曲子裏,我碰到的熟人太多了,不得不頻頻脫帽!”

青年的臉紅了,因為羅西尼用幽默的方式委婉地道出了抄襲別人作品的事實。

運用這種表達方式,既可以用委婉含蓄的話烘托暗示,巧用邏輯概念,對談判對手進行批評、反駁,又可以保證雙方的關係不至於因批評、反駁而馬上變得緊張起來。

我們批評別人,一般是出於讓對方改善的動機。不論批評的對象是親朋、同事、下屬、陌生人,我們都應注意不刺傷對方的自尊心,這樣便不可能遭人記恨,即使對方是個豁達的人,也難免會影響與其日後的關係。

用幽默的口吻去批評,就會最大限度地減輕批評的負麵效應。運用幽默的語言可以把說話者的本意隱含起來,話中有話,意在言外。

某大學生畢業時從××學術網站上照抄了一篇畢業論文以蒙混過關。他把論文交給自己的導師。導師翻了翻論文,然後微笑著說:“不錯,我認為可以發表在××學術網上。”大學生臉紅了。導師又說:“還是再修改修改再說吧。”該大學生又羞愧又感激地回去了,終於認真地寫出了自己的論文。

運用幽默的願望並不是成人的專利,孩子們對幽默力量的運用,有時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個酒鬼,貪戀杯中之物,酒醉之後常常誤事。妻子多次勸他,他怎麽也聽不進去。一天,這個人的兒子對他說了幾句,使得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決心以後再不喝酒。

原來,他的兒子說:“爸爸,我送給你一個指南針。”

“孩子,你留著玩吧,我用不著它。”

“你從酒吧裏出來時,不是常常迷路嗎?”

還有一則幽默,說的是某年輕夫婦虐待其老父老母,甚至每天給老父老母們吃一些用破碗裝的殘菜剩羹。

年輕夫婦的五歲兒子,每次在爺爺姐姐吃飯時總是對他們說:“小心啊!別把碗摔壞了。”這句話重複了很多次後,年輕夫婦終於好奇地問兒子:“你為什麽那麽關心那些破碗?”“因為,我要留著將來給你們吃飯用。”兒子說。兒子的一句話,讓年輕夫婦幡然醒悟。

以圓滑的技巧表達批評,幽默是個不錯的選擇,既能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全對方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