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具有同伴意識

曾經有過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名的實驗,就是選編了三個小團體,並且分派三人飾演專製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三位領導人,然後對這三個團體進行意識調查。

結果,民主型領導人所帶領的這個團體,表現了最強烈的同伴意識。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這個團體中的成員大都使用“我們”一詞來說話。

經常聽演講的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演講者說“我這麽想”不如說“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更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接近。因為“我們”這個字眼,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這種情形是“卷入效果”。

小孩子在玩耍時,經常會說“這是我的東西”或“我要這樣做”,這種說法是因為小孩子的自我顯示欲直接表現所造成的。但有時在成人世界中,也會出現如此說法,而這種人不僅無法令對方有好印象,可能在社交方麵也會受阻,甚至在自己所屬的團體中,形成被孤立的場麵。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樣是與人交談,但有的說話方式會令對方反感,而有的說話方式卻會令對方不由自主地產生妥協之心。

事實上,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說話時,往往說“我”和“我們”,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在開口說話時,我們要注意這樣的細節,多說“我們”,用“我們”來做主語,因為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社交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英文裏是最小的字母,千萬別把它變成你語匯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會,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三分鍾內,一共用了36個“我”,他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園”等等。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員工。”

那個人怔了怔說:“我失去了所有員工?沒有呀?他們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難道你的這些員工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嗎?”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因此,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定要少說“我”,多說“我們”!

社交心理點撥

如何在說話中多用“我們”

1.盡量用“我們”代替“我”

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2.這樣說話時應用“我們”開頭的

在員工大會上,你想說:“我最近做過一項調查,我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

如果你將上麵這段話的三個“我”字轉化成“我們”,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說“我”有時隻能代表你一個人,而說“我們”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員工們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時,以平緩的語調淡化

不可避免地要講到“我”時,你要做到語氣平淡,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揚揚,你要把表述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的人覺得你自認為高人一等,覺得你在吹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