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型個性的改善策略

非健康活躍型個性的改善,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摒棄貪圖享樂的心態

貪圖享樂的心態是這樣一種感受,它脫離現實的可能和需要,大肆揮霍金錢,肆意浪費物資與時間,以追求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樂趣,以荒**無恥的生活為追求目標。其實質是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把人的生理本能的需要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認為人活著就是要追求個人的物質生活享受。

貪圖享樂的心態是各種消極沒落人生觀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這種人生觀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4世紀先秦時代,思想家楊朱就比較係統地論述了他關於享樂縱欲的人生哲學。楊朱認為,滿足耳、目、鼻、體、意的欲求,以得到快樂,是人的本性。然而人生苦短,享樂機會不多,所以應當抓住機會盡情享受,“究其所欲,以俟於死。”在楊朱看來,人生的結果都隻有一個,“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人死後隻是一堆白骨,並沒有什麽好壞、賢愚的區別。因此,人生唯一的價值就在於滿足享樂的欲望。人為什麽活著?他認為就是“為美厚爾、為聲色爾”,“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於色”(《列子·楊朱篇》)。這裏,楊朱把享樂的心態推向極端,提出了**裸的縱欲主義人生哲學。

享樂心態者說到底就是一種剝削階級的人生觀。它源於私有製經濟關係,在私有製社會裏,由於剝削階級占有生產資料,獲取不勞而獲鯨吞他人勞動成果和社會財富的權力。剝削階級為了盡情享樂,不擇手段地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並且把別人的勞動和血汗變做自己貪欲的資本”。馬克思精辟地剖析道:“享樂哲學一直隻是那些享有享樂特權的社會知名人士的巧妙說法。”

在艱苦中磨煉意誌

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玄奘與三個徒弟是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從西天取回真經的。《西遊記》雖是一本充滿了離奇古怪想法的浪漫主義小說,但取經的過程卻充分顯示出一種最為質樸的經驗主義。我們常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西遊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出身卑賤的人和家境貧寒的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執著追求,終於成為功成名就、出人頭地的風雲人物,這種極富教育意義的例子我們已多有論述。下麵的這個事例則更有說服力,一個出生在小木屋裏的男孩,既沒有上過學,也沒有書本或老師,更沒有任何幸運的機會,然而,作為美國內戰期間的總統,他卻解放了四百萬奴隸,以其樸素的感情和智慧和崇高的人格,贏得了整個人類的衷心欽佩。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

他自己動手把樹木砍倒,修造了既沒有地板也沒有窗戶的簡陋小木屋。就在這個小木屋裏,每一個深夜他都就著壁爐的火光靜靜地自學算術和語法。為了能弄懂《布萊克斯通評論》的內容,他不辭辛勞地徒步跋涉44英裏,買到了珍貴的資料。

的確,有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上蒼對於亞伯拉罕·林肯可謂吝嗇,沒有賦予他任何有利的機會,而他的每一個成功都不是僥幸所得。如果要研究使他成功的因素的話,毫無疑問,那是由於持之以恒的努力、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正直無私的心靈。正是這些因素促使他從逆境中、從生命的低穀裏、從心理的低潮中突然崛起,並屹立於人間。

如果我們從小就安安穩穩無風無雨像花朵一樣地生活在暖房裏,那麽,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就無法經受住各種艱苦困苦的磨煉,無法闖過生活中的遊流險灘,也自然無法在工作崗位上成就一番大事業。

不再隨波逐流

外界環境雖然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設置了很多障礙,但那絕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因素始終在我們的心裏。有誌者事竟成,人生決不可隨波逐流、隨境而遷。

法國著名的化學家巴斯德:“立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工作隨著誌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則是成功的旅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且或多或少地要按照夢想去行事。人有了夢想才使得這世界充滿了生機。如果沒有夢想,那就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正如尼采所說的:“假使人類沒有目標了,世界也就沒有人類了?”但夢想畢竟不是生命的終極。夢想的最終目的是現實,是通過我們不遺餘力地努力使之變成為現實。

古今成大事者,必要下定決心,既經決心,必定堅持到底,不隨境而遷。決心隻能下一次,說幹就幹,一個人一生中也許隻有一次經慎重考慮、斟酌再三而下的決心,而這在所有事情中永遠是重要的。凡是下過無數次“決心”的人,很少有成功的希望,就是因為他不能把每一次決心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