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型個性的特點

動機與目的

他們想通過獲取更多的知識,來了解環境。麵對周圍的事物,他們想找出事情的脈絡與原理,作為行動的準則。有了知識,他們才敢行動,也才會有安全感。

能力與力量的來源

當思考型的人對事物不了解時,他們會產生焦慮,不知如何行動、如何應對,所以他們終其一生都把精力花在收集資料、分析、求證、解釋,才能想出應對之道,決定如何行動。對任何事情,他們都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他們有很好的洞察力、分析力。許多偉大科學家、思想家,都屬於這個類型。他們能將事物進行剖析,看到別人不曾懷疑的問題,正是他們與生俱來與眾不同的能力。但他們分析和處理事件時,有時隻專注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失去對事情整體的了解,這也正是他們的缺憾。

理想目標

他們的理想目標是想從了解和認識宇宙一切的脈絡,然後分析出一些非常有價值、並能幫助社會進步的觀念,以卓越的洞察力、分析力,使每個人都能納入最完美的人生軌道。

逃避的情緒

由於思考型的人總是將自己埋入書籍、資料堆裏,像電腦一般不停地思考著運轉著。但是思考型的人並不是機器,他們仍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由於他們不太會與人交往,不了解別人的情感,別人也不知如何與他們相處。如此惡性循環下,他們會更孤獨、更空虛,而為了逃避孤獨和空虛,他們隻得繼續用資料、學問來填補它。

日常生活所呈現出來的特質

1.沉默、寡言、好像不會與別人開玩笑似的。

2.很喜歡一個人獨處、思考很多問題,不喜歡與人討論。

3.不太相信神,他們覺得一個看不到、摸不著的神居然是全知者,太不可思議了,所以他們大部分是無神論者。

4.喜歡獨自一個人工作,把自己投入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裏,獨來獨往,朋友很少。

5.非常地冷漠、害羞,別人想跟他們交朋友,卻好像打不進他們的世界裏。

6.跟沒有思想深度的人交談,會令他們厭煩,更別說是交朋友。

7.很喜歡研究宇宙的道理、哲理,甚至常覺得生命很荒謬。

8.常跟別人意見不合,並堅持自己的看法一定是對的。

9.不太注重衣著,因為這些“身外之物”與生命本身沒什麽關係。

10.為了讀書及收集資料,他們甚至會忙碌到無暇打理自己,覺得打理自己太浪費時間。

11.當別人有事請教時,他們會仔細傾聽,並將事情條理清晰詳詳細細地分析得非常清楚。

12.彬彬有禮,也很有包容力,隻是跟別人的感情互動不深。

常常出現的情緒感受

他們很怕自己有太多的情緒感受,也害怕對人太深情,因為他們往往拙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他們逃避與人交往、逃避介入感情太深,就算對自己的親人也常常如此。而最好的逃避方法就是將自己封閉在求知的世界裏,在專注思考或自己玩智力遊戲的時,會產生無盡的樂趣,以轉移自己內心的空虛。他們認為投入思想世界是非常安全的,所以他們便讓自己守著知識,忘掉一切情緒。

常常掉入的執著

他們執著於知識,認為沒有知識的人,是無能的人。他們為了能安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便不停地追求知識,然後以知識去印證一切,並指導自己的行動,他們是沒有知識為基礎,便無法行動的人。

防衛麵具

他們害怕介入情感太深,會打擾自己的情緒及思想世界。真實思考型的人心底深處是一個感性豐富又熱情的人,但他們卻盡力地控製自己,使自己情緒冷漠、僵化,表麵上他們對人很沒感情,對別人的事經常是無動於衷,但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害怕,他們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把自己對別人的感覺隔離起來,他們的內心才能安穩。

兩性關係:信賴親密與肉體的關係

他們最缺乏的是安全感與信心。在愛情的關係中,如果彼此能夠分享秘密與信任,他們便不再感到被侵犯或是失落的恐懼。而對他們而言肉體關係是一種可分享秘密的、最極致的表現,那比口頭的表達更讓人有安全感。

“肉體的接觸是最真實、最完整的,當彼此相互接觸時,我們公開了彼此的秘密,我們完全地付出自己,沒有保留,這種交流比言語更直接、更真實。”某位思考型的科學家如是說。

所以我們會發現平日沉醉於思考行為的人,他們在兩性關係中卻更著迷於肉體的接觸,而非心靈的交流。因此,當你看到他們迷戀的對象是一個靚麗性感的美女,而非一個知識性骨感的女人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身為一個思考型人物的伴侶應該了解到,撫摸(性與按摩)他的肉體,其實要比交談更能撫慰他的心靈。

精力浪費處

他們將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思考,竭盡全力地收集資料,到頭來卻可以將這一切束之高閣,不付出行動,浪費了自己的精力與才能。有些思考型的人物在長期思索、研究之後,能夠發現足以影響世人的偉大創見,但不少的思考型的人卻隻是終日裏埋首書籍中,疏離了人群。

個性形成

早年就沒有從父母或長輩身上得到穩定的感情,他們渴望得到關愛及安全感,但是卻一直得不到,長期以來,在失望之餘,他們的心理開始害怕,為了求生存,他們努力收集各類資料,以了解環境,麵對環境。

他們思考重於行動,是偉大的觀察者、資料收集者。他們像強有力的吸塵器一般,有多少知識就吸收多少,而也應了那句老話——“知道的愈多,愈覺得自己無知”,所以他們便不斷地將自己深埋於資料中,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不敢采取行動。麵對浩瀚的知識世界,他們顯得如此地畏縮,外人看他們有如一位孤獨而高深莫測的智者,或是一個隻會讀書,但不會生活的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