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根定律:送禮貴在不露痕跡

過去,不管誰得到禮物都很高興,而同時對於送自己禮物的人也大都會產生好感。就像男性為了討女性的歡心,通常都會送對方禮物。

但接受對方送禮,有時會使自己有種沉重的欠債感。尤其是對那些不喜歡的人送自己昂貴的禮物,因為無法配合對方的好感,最後隻能不接受或幹脆將禮物退回。

但近幾年來,有些女性的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認為即使沒好感,但接受他禮物也無妨的女性增加了不少。女性會根據“這個人適合做丈夫”、“這個人適合做男朋友”的感覺,因時因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男性,這時禮物就會無法發揮效果了。

按照送禮引起受禮者心中的義務程度,就可以預測出對贈送禮物者的魅力度。義務越大的話,對接受者的魅力就會減少。雖然可以收下禮物,但必須要回送給對方同等價值的禮物。想到此處,不但不會覺得高興,反而會心情沉重。雖然不是義務,但是可能會產生一種情緒的負麵反應。例如,免費供應會破壞饋贈者與接受者雙方關係的平衡。

接受者認為必須要回贈對方,但又辦不到,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會持續緊張。

如果送禮的人說:“這隻是一點小心意,不是什麽貴重禮品!”就算沒有義務要回送給對方,但對贈送禮物的人也會產生疑惑感。根據研究顯示,這種無償的援助或禮物會使人心想:“小心有詐!”

互贈禮物或互惠的交換會使人感到壓力。從別人那兒得到東西,就必須要回報同等之物,不論在精神或物質上,如果沒有這層借貸的關係,應該可以使人際關係更順暢。

此外,受禮者努力援助的程度如何,也能反映出對贈送者的好感和魅力度。加根等人想用實驗證明以上關於贈送禮物的反應。為了解答贈送行為的一般傾向,因此選擇了資本主義盛行的美國、崇尚社會主義的瑞典以及具有強烈恩義傳統的日本等三個國家為實驗對象。

因國情的不同,得到贈禮時的反應也不同實驗由各國各自挑出60人,總計180名大學男生(18~23歲)。6人為一組,給每人40張兌換券(相當於4美元)玩遊戲,並告訴他們在遊戲結束之後,可以憑所持兌換券換取等值的現金。

遊戲過程中,必要時可通過實驗者與其他人員互相溝通,但是不能直接和對方說話交談,然後開始遊戲。

當然因為是實驗,所以遊戲也是被操控的。在進行幾次遊戲以後,大家所剩的兌換券都隻有12張了,所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成績最差。這時參加者會麵臨完全輸光兌換券的情況,如果沒有兌換券就必須退出比賽。這時他會收到一封信,裏麵放了10張兌換券和一張便條紙。這是實驗者故意設計的,讓其認為這是來自其他5人中的任一人處的贈禮。

在便條紙上則寫下下列三項中的任一條件:

(1)我不需要了,所以你不必送還給我(低義務條件)。

(2)請使用這些兌換券。如果比賽獲勝,有多餘的兌換券,再還給我就好了(同一義務條件)。

(3)提供你的兌換券,請加上利息再還給我(高義務條件)。

便條紙上寫著贈送者的座位編號,以及所持有的兌換券張數(可能是6張或2張),被贈送者借此可以知道贈送者為高資產者或低資產者。

實驗結果,義務條件與贈送者的魅力度之間的關係具有一定的曲線關係。美國人和日本人對同一義務條件的贈送者最能感受到魅力,而瑞典人則對高義務條件的贈送者感受到最大的魅力。

在贈送者的資產條件方麵,三個國家都是對低資產條件的贈送者較感到魅力。其中日本學生對資產條件的不同相當敏感,隨著資產條件的升高,魅力度也會減少。

也就是說,大家都希望贈送者與自己之間能維持均衡關係,因此對於同一義務條件最能感受到魅力。

在此值得懷疑的是免費的贈禮。以單純想法來思考的話,既然不需要歸還,應該相當感激才對,但一般人卻對此具有否定的看法。

這就是先前已經敘述過的,得到對方贈禮時會形成一種借貸關係,這種精神緊張很難消失,同時會對贈送者的意圖感到懷疑,擔心對方可能有什麽詭計,抱持著警戒之心,才有這樣的表現出現。

日本人與美國人對贈禮的看法日本人的曲線高低相當極端,這是因為日本自古以來送禮的文化相當發達,得到東西時經常要回贈同樣程度的禮物,而且價值絕對不要超過或低於所得到的東西,要保持微妙的平衡。

贈禮除了能確認親密度之外,想要維持親密關係,還必須回贈相同價值的禮物。如果沒有回禮或送了較差的東西,就表示想要放棄這種親密關係。

美國雖然不像日本這麽極端,但也是屬於山形的。也就是說,美國人對贈禮的想法其實與日本人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日本人和美國人比較容易相處。

高義務條件(借得的東西必須加上利息償還)最讓瑞典人感到魅力,這實在令人費解。到底是由單純的文化或社會製度所造成的,還是有別的理由呢?也許頗具有研究的價值喔!男女關係中,如果希望這個人喜歡你,而想要送禮物給對方時,很多人都會傾向送比較昂貴的東西,可能是認為越昂貴的禮物越能傳達贈送者的心情吧!

但如同先前所述,事實上並非如此。送禮最重要的是要讓對方感覺:“這個東西收下也無妨!”對方能接受,再循序漸進的送昂貴禮品較好。

但如果對方特別鍾情於貴重禮物的話,那就不包括在先前討論的範圍內了。

為什麽人們不喜歡無償援助呢?

先前介紹過,無償援助會讓人擔心可能有詐。這個實驗也證明這類行動容易被視為賄賂,而遭到拒絕。但如果不是賄賂,而是屬於正常的相互往來關係,也就是授受關係成立時,就算得到贈禮也不會產生抵抗感。

賄賂原本是指得到對方的金錢或物品時,利用自己的立場或權力,使送禮者得到某些方便,或提供特別的利益等。但若無法證實這種因果關係的話,那麽賄賂就隻是單純的贈禮而已!

為了避免贈禮表現得太露骨,因此常以演講費或稿費等名義來代替。如此一來更能合理化,而且也能夠消除抵抗感。當然贈送者有事情拜托時,接受者也會了解這一點。也許在某種程度下或隔段時間後,會以另一種形式接受對方的贈禮也說不定。

此外,接受者和贈禮者的關係如果太過清楚的話,將會使接受者有一種卑屈感。例如,對方給你錢又不要你歸還,接受金錢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卑屈的感覺。根據實驗顯示,一般人普遍不喜歡接受高資產者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