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是在思想上慢慢浸潤的心理過程

生活中離不開聊天,自然也就離不開一對一的說服。聊天時,我們時常會想說服他人,也時常會被他人說服。很多情況下,成功地說服了對方,人際關係會更為融洽,能夠幫助你抓住更多的機遇。相反,如果總是不能順利地說服別人,證明你的溝通能力不強,人際關係不和諧,就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說服一個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教科書式的原則可以拿來套用。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說服是一個在思想上慢慢浸潤的心理過程。我們可以考慮用四個“為什麽”的方式開啟這個對話的進程:

★為什麽要這樣做?

★為什麽該這樣想?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為什麽能這樣解決?

用簡潔明了的四個問題,來盡快地激起對方想聽下去的欲望。

尋求雙方的共同利益

對此,我經常會對下屬提起一則關於檸檬的經典故事:

兩個人一起到超市購買檸檬,到了超市卻發現,僅剩5個檸檬了。雙方都非常想要這僅剩下的5個檸檬,誰都不肯讓步。最後言語不和,雙方大打出手,檸檬碎了一地,還把警察招來,鬧得十分不愉快。

後來,兩個人冷靜下來進行了一番交談。一個人希望購買檸檬做檸檬水,另外一個購買檸檬做檸檬醬。也就是說,一個人隻需要檸檬的皮,另一個人隻需要檸檬的果肉,如果雙方早能了解彼此的想法,進行合理的交換,也就不必吵架了。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立場觀點和想法追求都不相同。因此,在交談的過程中,先要了解對方所要追求的利益,明白對方為什麽會這樣做,為什麽會這樣想,思考清楚對方拒絕你的理由和支持你的條件,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溝通,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條件。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讓他人看到“可得利益”

在生活和工作中,幾乎沒有人能夠全憑一己之力行事,沒有誰能一個人改變全世界。因而,我們必須學會說服他人對你施以援手,形成團隊的力量。尤其是在遭到對方的拒絕時,我們要做的不是無奈地放棄,而是找出對他有利的事情——讓對方看到可得利益,大家都有收益。充分地利用互惠心理,就會減少在溝通中遭到拒絕的概率,讓對方能夠接受你的請求。

已經去世的蘋果公司前任總裁史蒂夫·喬布斯早在1977年便意識到個人使用的電腦將會有廣泛的市場價值。雖然當時個人電腦的概念並不流行,但這將是一個極具潛力的事業。於是,他同沃茲尼亞克共同創建了“蘋果電腦公司”,打算生產帶有鼠標的個人電腦。但是,盡管發現市場對此有著巨大的需求,客戶量是很可觀的,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卻苦於沒有資金啟動。這該如何是好呢?

喬布斯沒有因為這種困境自亂陣腳。他向消費者進行大範圍的問卷調查,調查了解消費者心理,並篩選出了一部分“專業消費者”。這群“專業消費者”便是對個人電腦有著強烈的工作需求的群體——他們急切地渴望個人電腦問世,也急需個人電腦為他們解決問題。喬布斯決定從這些“專業消費者”開始自己的推廣,先勸他們支付押金訂購個人電腦,然後利用這些消費者的押金購買設備進行生產。

隨後,喬布斯向零件供應商們說明情況,說服他們先免費向他提供生產個人電腦的原材料,待產品徹底銷售後再付款,條件就是以後蘋果公司采購的原材料他們可以優先參與談判。就這樣,喬布斯一個個地說服各個環節,最終成功開始了第一代蘋果個人電腦的生產。

在整個過程中,喬布斯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是怎麽做到讓消費者先繳納訂金,讓供應商先免費提供原材料的呢?就是因為喬布斯深諳人心:消費者為什麽要這樣做?這樣做會帶來哪些好處?因為他們急需個人電腦幫助自己工作,而蘋果公司讓他們可以獲得優先擁有個人電腦的機會。供應商為什麽能先免費提供原材料?這樣做有怎樣的好處?因為他們可以獲得與蘋果公司優先洽談合作機製的權利,這讓供應商看到了未來的巨大紅利。因此,喬布斯才能逐一說服客戶和供應商。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尊崇以結果和利益為導向的做事原則。喬布斯也正是深知這一點才取得了成功。要想說服別人,不需要你有多麽豐富的知識,也不需要你多麽會說話。最重要的是緊緊地抓住對方的內心需求,準確地掌握對方的心理。每個人的心理都是複雜多變的,有時難以掌控,但需求卻是看得見的,容易掌控的。在說服的過程中,隻有掌握對方的心理和實際的需求,才能夠擊中要害,達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