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要真誠,產生打動人心的情感效果 把話說好才能打動人心

一個人隻要真誠,總會打動人的。

195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曾在政治上出現嚴重的危機,當年他是年輕的參議員,艾森豪威爾將他作為競選夥伴。當他為競選奔忙時,《紐約時報》忽然拋出抨擊他在競選中秘密受賄的文章。新聞飛遍全國,頓時輿論大嘩,壓力越來越大。使他化險為夷的事件,是他做了一次震撼美國的演說。

尼克鬆被迫在電台發表半小時講話。全國64家電視台、754家電台將各種鏡頭、話筒都對準了尼克鬆。當尼克鬆在電視屏幕上出現時,整個美國都安靜下來了。他采取了一個罕見的行動,把自己的財務全部公開,從自己的家產,一直談到他的欠債。這樣,尼克鬆首先得到了聽眾的同情。緊接著,他詳細說明自己的經濟收入情況,連如何花掉每一分都告訴聽眾。他還告訴大家:“這次競選提名之後,確實收到一件禮物,這就是得克薩斯州有人送給我孩子的一隻小狗。”當他講完時,到處都響徹歡呼聲。有100萬人打電話、電報或寄出信件,從郵局匯來的小額捐款達6萬美元,全國聽、看這次演講的竟達6000萬人。演講使事實得以澄清,還得到了大批的同情者。

情深,則可以驚心動魄。尼克鬆的話,就是以真誠和樸實贏得了大眾之心。

說話,是一個傳遞信息的過程。因此,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把話說好,不僅在於說話者本人能否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還在於你所表達的思想、信息,能否為聽眾所接受並產生共鳴。也就是說,把話說好,關鍵在於說話能否打動人家的心弦。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魯姆斯曾經說過:“人類天性的至深本質就是渴求為人所重視。”

我們與人說話,要想收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就要理解人們的合理需要,愛護人們的自尊心。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在談話的時候就要經常注意“轉換角度”,即善於“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從對方的觀點來觀察問題,如同用你的觀點一樣”。

然而,如果在社交活動中不能根據交際對象的心理,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挫傷了他人的自尊心,後果將又如何呢?

電視連續劇《鍾鼓樓》裏的詹麗穎,她心地善良,待人熱情,常常給人以最無私的幫助,可是周圍的人卻對她反感,厭惡她。這是為什麽呢?原來詹麗穎在社會交往中違背了語言交際所應該遵循的原則。所以,雖然她主觀願望很好,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熟人、同事、朋友之間為增進友誼而交際,說話“隨便”一點兒本無可非議。但是,這種“隨便”應該掌握一定的分寸,應該有一個限度,因為每個人心靈中都有自己神秘一隅,交談時,應該照顧對方的自尊,以免使人陷入難堪的境地。詹麗穎卻完全不考慮這些,她對一位因發胖而羞赧的女同事高聲宣布:“喲,你又長膘啦?你愛人淨弄什麽給你吃,把你喂得這麽肥啊?”發出這一串語言信號時,詹麗穎本沒有絲毫惡意,可是,這些話語無疑激起了對方的反感,以至於惱怒,使雙方原本親密的感情發生裂變,不僅達不到親近的交際目的,而且極大地拉開了雙方的心理距離。

失去丈夫是件最不幸的事。一位女同誌剛剛死了丈夫,正處在悲痛之中,詹麗穎卻極熱情地邀請人家去看外國喜劇影片。她嘻嘻地說:“裝什麽假正經喲!誰不想開開心,樂一樂。”這種親近別人的言談方式,無論如何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它無情地破壞了對方的心理平衡。

大家也許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生活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在行為上、物質上熱心地幫助了別人,但由於在特定場合下措辭不當,使對方的感激之情煙消雲散,化為烏有,詹麗穎就是這種人。比如:她給一位新娘子買了一枚精巧的胸針,對方十分感謝,她卻這樣議論人家衣著:“哎呀,你這身西服剪裁得真不錯,可就是顏色嘛——跟你裏頭的襯衫太不協調!幹嗎非這麽桃紅柳綠地搭配?該有點中間過渡色的東西點綴點綴,平衡一下才好。”人們在辦喜事時,總喜歡聽些吉利話,新娘子愛美愛漂亮,為參加婚禮曾精心打扮過,她卻說人家“桃紅柳綠”。因此,盡管詹麗穎的行動使交際對象感動,可是她的言談卻給對方增添了不快。由此可以看出,幫助別人時,應該多行動,少言語。詹麗穎不了解這種情理,所以沒有收到預期的交際效果。

詹麗穎的言行,為我們探索語言交際規律提供了反麵教材,我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應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