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麵前穩重一些

我們在觀看一些辯論賽時,有時候會看到這樣的局麵:一方的選手氣場較弱,對方選手氣場強大,抓住弱方的錯處,立即予以反駁,讓弱方慌了手腳,不自覺間使得己方的思維順著對方的方向發展,辯了半天突然發現自己一直被牽著鼻子走。有時候,弱方明明也抓住了對方的疏漏,強方的反駁之言甚至有些“強詞奪理”,但由於弱方被對方的氣場震懾,也不由得亂了陣腳,被迫交出了這次辯論的主導權。

可見,在人際交往中,各方氣場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交流的發展方向。而有些時候,即便對方占據了先機,看上去已經掌握了這次交流的主導權,但隻要你能穩住陣腳,從容不迫,對自己有信心,就能夠後發製人,贏回局勢。“完璧歸趙”的故事,就很好地詮釋了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對氣場的強化作用。

戰國時期,群雄紛爭,齊、楚、燕、韓、趙、魏、秦勢力龐大,史稱“戰國七雄”。經過數年的發展,秦國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毗鄰秦國的趙國,因國力日衰,經常受到秦國的欺淩。趙惠文王時期,趙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聽說後,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交換。趙國君臣明知有詐,卻不敢斷然拒絕,便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去交涉。

藺相如來到秦國,將和氏璧獻給秦王觀賞。秦王十分高興,將寶璧四處傳看,絕口不提交換的事。藺相如見狀便說:“璧上有一個瑕疵,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忙將寶璧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手持玉璧連退幾步,站在大殿的柱子旁怒道:“大王說想用十五座城交換寶璧,書信到了趙國,趙國臣子都認為秦國是想倚仗威勢強行騙得和氏璧,因此並不願交換。但是我想,布衣百姓之間的交易都不會相互欺騙,何況秦國這泱泱大國!因為相信秦國,趙王才誠心誠意地派我來與貴國交換。然而如今我來到這裏,大王不但從接待禮節上怠慢,而且得到寶璧後四處傳看,有意戲弄我。依我看來,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現在收回玉璧。如果大王一定要用強權來逼迫我交出寶璧,我的頭顱就在這裏,它將與和氏璧一同碎在這柱上。”說著,藺相如高舉玉璧,一會兒瞪著秦王,一會兒斜視柱子,作出即將撞擊的姿態來。秦王見他怒發衝冠,心生畏懼,害怕他真的撞碎寶璧,趕忙向藺相如道歉,勸他不要衝動,然後又讓人拿來地圖,指出打算交換的十五個城。

藺相如知道秦王這隻是個緩兵之計,於是又說:“趙王送出寶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想要交換,也該齋戒五天,並安排隆重的儀式,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見藺相如這般堅持,知道難以強取,便答應齋戒,並安排藺相如先住下。藺相如斷定秦王不會守約,便派他的隨從變裝後將寶璧由小路送回了趙國。

五天後,秦王齋戒完畢,安排了接璧儀式,派人去接來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後,不慌不忙地說:“秦國慣來不守盟約,我怕有負王命,因此派人先送回了和氏璧。大王若真心想換,就先交出十五座城。秦強趙弱,趙國必不敢毀約。我知道欺騙大王是死罪,我願受死,但也請大王和諸位秦臣好好想想。”此時,就算殺了藺相如也於事無補,而且會導致秦趙兩國就此失和。秦王想到這些,也隻能苦笑一聲,就此作罷,一番招待後,就放藺相如回國了。

藺相如之所以能夠完璧歸趙,且令自己全身而退,就在於他鎮定自若的心理素質。在大殿之上,即便秦王真的派人硬搶,藺相如也未必敢摔碎玉璧,畢竟他還需要向趙王交代。但是,他臨危不亂地拿回玉璧、據理力爭地反將一軍,使得他的氣場瞬間爆發,打壓了秦王的氣場,攻得秦王一時間不知所措,隻得“繳械投降"。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小到一次短短的交流,大到一場完整的人生之旅,世事總在變化,盛衰從來無常。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不管是人前還是人後,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我們應該盡量淡定從容。手足無措不會對局麵有任何幫助,泰然自若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無論是與誰打交道,都難免遇到磕磕絆絆。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做到處變不驚、沉穩應對,以氣場“嚇唬”困難,給自己和他人信心與勇氣麵對並渡過難關。而在解決難題後,你的氣場、你對他人的震懾力,也會進一步得到強化。那麽,當意外降臨時,我們又該怎麽做,才能在鎮定中強化氣場,解決問題呢?

1.調整心態,不慌不忙

在人際交往中,誰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突**況或尷尬場麵,誰也都不願看到這種局麵出現。而一旦意外出現,想必雙方的內心都是慌亂的。在慌亂中,人們往往無法理智地看待問題,更有甚者,會作出過激行為來宣泄心中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麵對變故時首先能讓自己冷靜下來,理性的思考。如果是雙方發生爭執,那麽我們要做到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不要口不擇言,出口傷人。如果雙方共同遭遇了挫折等,那麽我們要讓對方感覺到我們的淡定,用我們泰然、從容的氣場去影響他、安撫他。

2.迅速思考,尋找良方

當問題出現時,我們要冷靜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若再爭論,就好好地想想如何理性地勸服對方或是停止“戰火”。若共處困境,便及時讓對方明白你在想辦法,他有所依靠。當兩人能夠相互依傍時,雙方內心的恐慌都會減少,逐漸放鬆的心態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3.不要抱怨,相互信任

當雙方爭論時,就事論事,當時以理服人,事後絕不抱怨。

當雙方受挫時,更不可急著追究責任、抱怨對方。既然同處困境,那便猶如共乘一舟。此時唯有相互信任、勤力同心,才能渡過難關。而若在危機麵前,能主動承擔責任,並成功解決問題,那麽你在他人眼中,便更顯大氣、可靠。

有位作家曾經在作品中打趣道:"你越是無所畏,那些妖魔邪祟就離你越遠;你越是無所謂,那些不好的東西就越懶得‘調戲’你。”這固然是一句玩笑,但其中蘊含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麵對變故,你越能保持鎮定,就越能強化氣場;大氣從容的正能量,將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掃除陰霾,撥雲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