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給孩子堅持的動力

夢想是深藏在心靈裏的一道迷人的風景,是掛在遠方的一盞炫目的燈塔。夢想於人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享譽國際的華人導演李安就是因為有夢想而最終取得不凡的成就。

1978年,當李安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係時,父親十分反感,他給李安分析了當時的現實:在美國百老匯,每年隻有200個角色,但卻有50000人要一起爭奪這少得可憐的角色。當時李安一意孤行,決意登上了去美國的航班,父親和李安間的關係從此惡化,20年來,父親和李安的話不超過100句。

但是,等李安幾年後從電影學院畢業,李安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苦心所在。在美國電影界,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要想混出名堂來,談何容易!從1983年起,李安經過了6年多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大多數時候都是幫劇組看看器材、做點剪輯助理、劇務這類的雜事。最痛苦的經曆是,曾經拿著一個劇本,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卻一次次麵對別人的白眼和拒絕。

這樣的奔波畢竟還有希望,最怕的是拿著一個劇本,別人說可以,然後這裏改、那裏改,改完了等投資人的意見,意見出來了再改,再等待,可最終還是石沉大海,沒了消息。

那時候,李安已經將近30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而李安連自己的生活都還沒法自立,怎麽辦?繼續等待,還是就此放棄心中的電影夢?幸好,李安的妻子給了李安最及時的鼓勵。

妻子是李安的大學同學,但她是學生物學的,畢業後她就在當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藥物研究員,薪水少得可憐那時候他們已經有了個兒子,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李安每天除了在家裏讀書、看電影、寫劇本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裏收拾得於幹淨淨那時候,每天傍晚做完晚飯後,李安就和兒子坐在門口,一邊講故事給他聽,一邊等待“英勇的獵人”一一媽媽帶著獵物(生活費)回家。

這樣的生活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很傷自尊心的。有段時間,嶽父母讓妻子給李安一筆錢,讓李安拿去開個中餐館,也好養家糊口,但好強的妻子拒絕了,把錢還給了老人家。李安知道了這件事後,輾轉反側想了好幾個晚上,終於下定了決心,也許這輩子電影夢都離李安太遠了,還是麵對現實吧!

後來,李安去了社區大學,看了半天,最後心酸地報了一門電腦課。在那個生活壓倒一切的年代裏,似乎隻有電腦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讓李安有一技之長了。那幾天,李安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發現了李安的反常,細心的她發現了李安包裏的課程表。那晚,她一宿沒和李安說話。

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車了,突然,她站在台階下轉過身來,一字一句地告訴李安:“安,要記得你心裏的夢想!”

那一刻,李安心裏像突然起了一陣風,那些快要淹沒在庸碌生活裏的夢想,像那個早上的陽光,一直射進心底。妻子上車走了,李安拿出袋裏的課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丟進了門口的垃圾筒。

後來,李安的劇本得到基金會的讚助,開始自己拿起了攝像機,再到後來,一些電影開始在國際上獲獎。這個時候,妻子重提舊事,她才告訴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隻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電腦的人那麽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想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堅定心裏的夢想。”

1991年4月,李安的第一部正式電影由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投資,在紐約庫德瑪西恩公司製片開拍時,有人拿了一個木盒子給李安,說:“導演,你坐這兒。”“沒有人注意到,當時我快飄起來了,第一次有人正式稱我為‘導演’”。李安在後來的回憶中如此說道。2006年,李安憑電影《斷臂山》獲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李安覺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有了回報,這同時也讓李安更加堅定,一定要在電影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因為,李安心裏永遠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夢。

媽媽通過故事激發孩子追夢的同時,不妨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仔細觀察孩子的喜好及優點。興趣愛好是夢想實現的開始,在造夢前應該看到孩子的興趣愛好,發現孩子的優點在哪裏,發現孩子優點或興趣愛好後,多給孩子一些誇獎,讓孩子往興趣裏“鑽”。這樣孩子的興趣愛好就會形成一種優勢,自然而然就成為孩子的夢想所在。

第二,尊重孩子的選擇。即便當你覺得孩子的夢想因為一時衝動而形成且不切合實際,也應該先給孩子鼓勵、支持,不能用粗暴武斷的話語去壓製與打擊他,說出諸如“你根本就不是那塊料”或“盡做白日夢”一類的蠢話。

第三,跟孩子一起討論未來。在了解了孩子目前的一些真實情況後,可與他一起分析,然後進一步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並製訂計劃。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苦難孵化夢想,夢想能化解苦難。有了夢想,孩子就有追求,有了夢想,孩子在挫折中就能凝視前方,即便折翅也—樣會朝著目標奮力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