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納”才會有大發展

任何人離開了社會都不能發展自己,孩子也是如此。他們隻有在與其他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才能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競爭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一個固執己見、不喜歡接納他人意見的孩子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

一隻青蛙生活在小河裏,它白天捉蟲子,夜晚唱歌,過著幸福的生活。

在不遠處的深井裏,還生活著它的朋友一——另外一隻青蛙盡管水井阻隔了他倆的來往,但他們還是好朋友。每到夜幕降臨,他倆就大聲地唱歌、聊天、相互傾吐心聲。

可是,河水被汙染,變得又黑又臭,河裏青蛙的歌聲越來越少了,井底之蛙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熱情地發出了邀請:“你快過來吧,我這裏的水可舒服著呢!又清澈,又涼快!”

“怎麽可能呢?”河裏青蛙根本不相信,“你一定記錯了!水流清澈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太臭了,到處都一樣!”

“不對,不對!井裏的水確實很好,你快來吧!”

“唉!”河裏的青蛙長長歎了口氣,“難道我的見識還會比你少嗎?在這條小河裏,我遊過很多地方,沒有一點純淨的河水了!我的朋友,你別安慰我了,我再等等吧,或許,下一場大雨會好些的……”

奇跡終於沒有出現,河水再也沒有清澈起來。幾天後,河裏的青蛙死了。

朋友的歌聲沒有了,井底之蛙難進極了:“井水確實是清澈的啊!如果它肯接受我這個井底之蛙的邀請,也許就不會被汙水害死了。”

井底之蛙為這個殘酷的事實而傷心,而它的朋友到死也不知道井底之蛙的見識雖然有局限,但是對於那口深井來說,它可是最有發言權的啊。與河裏青蛙一樣因固執己見而付出慘重代價的還有蹶叔。

從前有個極端自信的人,名叫蹶叔他從來不聽別人的忠告,事後卻老是懊悔不迭。比如,他的朋友勸他說:“不要在高地上種稻穀,更不能在窪地裏種高粱,這樣是不可能有好收成的。”可他卻把勸告當了耳邊風,他說:“我就不相新這個歪理,隻要有自信,好好待弄,高地上的稻穀、窪地裏的高粱同樣能有好收成。”結果可想而知了。當他走到明友的窪地邊,看到金黃色的稻浪,路過朋友的高地,看到沉甸甸的高粱時,才後悔莫及地說:“我為什麽不聽朋友的勸告呢?”

蹶叔也做生意,但總是別人販賣什麽貨物,他也販賣什麽貨物。朋友告誡他說:“你應該改變購貨的方法,賣那些他人沒有的東西,這樣才可能賺到錢。”可他就是不聽,他認為隻要自己的信譽好,就能賣出貨。正因為他如此地堅持己見,他的貨物總是賣不出去,做生意老是賠本,弄得十分窮困。為此,他非常懊惱地說:“我為什麽早些聽從朋友的勸告,改變購貨的方法呢?”

後來,蹶叔和一位朋友去航海,當船接近大洋的時候,風浪大作。朋友對他說:“我們不能再進了,前麵的水勢那麽危險,即使過去了,我們也很難回來。”

但蹶叔卻不聽勸告,依然一意孤行,繼續前進。這時,一股巨浪湧來,險些弄翻了船。

經過九死一生的掙紮,他們好不容易才登上了一個孤島。在孤島上,可憐的朋友和不聽勸告的蹶叔一起生活了九年。九年以後,他們才得以返回自己的故鄉。

可是,這時候,蹶叔的頭發和胡子全白了,人也衰老了。他神情懊喪地對朋友哀歎道:“這次航海,乙乎老死在海外,我真該早聽你的勸告啊!”

培養孩子善於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培養孩子對道理的執行能力。講道理是值得提倡的教育方法,但為什麽不少家長感到講道理沒有用呢?道理與實際行為之間是有距離的,家長要幫助孩子拉近這個距離。隻講道理卻不讓孩子操作具體行為是家長常有的誤區,其作用是慫恿孩子狡辯。

第二,提高孩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第三,家長對孩子的建議多使用肯定句。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的口頭禪是“不”,他要以此顯示自己的存在。家長好心地征求他的意見,他卻常常不假思索地說“不”。既然這樣,家長就要盡量避免說“我們吃飯好嗎”?而是直接傳達“我們該吃飯了”這個信息。

善於聽取他人的建議,是孩子發展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的良好開端。合作的基礎是善於接納別人的意見,如果不同意,可以有交流和商量的意識與能力。如果總是一意孤行、聽不進別人的建議,沒有成熟的思維習慣和處事方式,就可能會在同伴中不受歡迎。所以,聽取別人建議的好習慣實際上也鍛煉了孩子交流溝通與合作共享的能力。

善手接納他人的意見是一個人謙虞的表現。一個既能誠懇接受他人意見、改正自己的不足,又能分析和判斷、有效運用他人的意見、學習他人長處的孩子,不但能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緣,還能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