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是生活最佳狀態

高僧弘一大師,晚年把與修行統合起來,過著隨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他,吃飯時,他隻配一道鹹菜。夏丐尊不忍問道:"難道著鹹菜不會太鹹嗎?"“鹹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答道。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丐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麽喝這麽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生活中,來什麽品味什麽,弘一大師用行動詮釋了“隨遇而安”的真正涵義。可以說,隨遇而安是一種人生至高境界,隨遇而安是一種理性的平常心態,隨遇而安是一種淡定。既來之,則安之。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後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複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闕是:"萬裏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卻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仿佛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

“此心安處是吾鄉”,直到今天,仍然被無數漂泊者當作**之語。多少"身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因能隨遇而安,故而不論在什麽樣的環境裏,均能安之若素。而能安之若素之人,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

有人感喟人生像一杯醉人的烈酒,下得腹中,甘苦自知;有人說人生是一段如歌的行板,一路唱來,悠然在心;有人說人生如一場殘酷的戰爭,赤搏上陣,卻勝敗難料……如此種種,各執其詞,其間各有各的得意歡笑,亦各有各的失意悲哀。

其實,人生是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隨遇而安。當然,隨遇而安不是苛求,更不是勉強。

人在順境中隨遇而安,人在困境中同樣要隨遇而安。人生有失就有得,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看似老生常談,倘若一個人真能做到寵辱不驚了,懂得有失就有得的道理,那真是難能可貴了,也不會為一時的得失爭得個魚死網破;也不會因情而怒因利而仇;也就不會有親兄弟反目為仇,父子倆形同陌路;也就不會有唐代孟郊的那首“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登科後之狂喜。

隨遇而安,表麵上看,它是一種停頓,甚至好像有些隨波逐流,落入俗套。可是,當你陷入一種不好的境遇,又無力改變現狀的時候;當你的生活突然發生變故,需要麵臨重新開始的時候;當你想擺脫目前的現狀,卻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去做的時候,"隨遇而安"也許是最好的"解藥"-一因為,人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這件暫時不能做,可以先做另一件;因為,在你沒有完全看清楚這個改變對你意味著什麽之前,你無法判斷方向;因為,你仍然沒有積蓄到足夠的力量,你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去實現理想;因為,你不夠自信,總想選擇最佳時機……

所以,能否隨遇而安是在考驗一個人的應變能力。

當然,隨遇而安的最終結果是建立在一個人對生活的追求和目標上。對於某些人,它是一種過渡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幫助你盡量克服一般人在遇到人生障礙時容易產生的"急躁",保持頭腦冷靜,在現有的條件下做到最好,同時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出路。 對於有些對人生質量要求更高的人,隨遇而安則是一種境界,讓人無論身處何位,都能達觀從容、遊刃有餘、運籌帷幄。

總之,隨遇而安是告訴人們,麵對逆境和厄運要學會承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與其怨天尤人或是一味逃避,不如因勢利導、適應環境,在既有的條件下,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發揮和創造,尋求新的道路,以獲得進步、快樂和寧靜,假以時日,也許便有了打破困境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