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理由不節儉

有一次,比爾·蓋茨和他的朋友開車同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去得比較晚,沒有普通停車位了。他的朋友就建議停到飯店的貴客車位。貴客車位要比普通車位多付12美元的停車費。比爾·蓋茨不同意,他認為那是"超值收費"。盡管他的朋友說"我來支付",比爾·蓋茨仍然不同意。他的朋友很不理解,作為一個如此富有的人竟然在乎那一點錢?比爾·蓋茨卻說:"花錢像炒菜一樣,要恰到好處。鹽少了,菜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咽。"

愛默生曾說過:"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凡事有所成就的人都非常看重節儉的價值。比爾·蓋茨擁有的財富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但是他卻一直秉承著節儉的理念,讓很多人欽佩。

一夜暴富、發"橫財"固然很爽,尤其對於財商教育欠完善的中國人來說,對“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這條理論更是追捧有加。但是,奇怪的是,翻開古今中外巨富們的花名冊,我們會發現這些富賈一時的財富贏家們,幾乎沒有一個是靠"橫財"維持長久財富地位的。相反,倒是那些憑著努力和恒心,一點一滴地賺錢、守錢、生錢的人笑到了最後,獲得了永久的“恒財”,同時留下了無數個彰顯大智慧的理財故事,流傳至今。比如,世界股神巴菲特、石油巨富洛克菲勒、華人富豪李嘉誠,等等。

那麽,是什麽讓這些財富英雄笑傲人群的呢?是他們天賦秉異,或是有什麽獨門秘笈嗎?其實,個中原因並沒有什麽奧秘可言。世間萬物皆有定數,金錢與財富的增長也是有著內在規律的,這些財富贏家們隻不過是有意無意恪守了這些財富規律而已。這其中,克守節儉就是一條不可撼動的鐵律。節儉的真正含義是:善用你的物質,為了更長久的富足與安穩克己、自律,過一種有遠見的生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讀來朗朗上口,是婦孺皆知的佳句。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揮霍浪費的現象令人擔憂。

其實,節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曆代中國人崇尚的觀念。千年古訓“侈而惰者貧,力而儉者富”家喻戶曉、植根每個中國人心田。在改革開放、國泰民安、人民富裕的今天,"節儉"仍應是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關鍵詞"和"主題詞"。

在美國不少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裏,吃"憶苦飯"非常流行。其宗旨是為了讓孩子懂得節儉,學會同情生活貧困的人,並直接或間接地獲取知識。比如,有一年,舊金山市的斯迪夫中學組織的"體驗饑餓"活動就吸引了該校75名11至14歲孩子的參與。中午放學後,參加活動的每個學生可抽取一張就餐券——要是餐券上寫著“15”這個數字,那就意味著他屬於世界人口15%的"富人",也就是說他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午餐,而且可以享受到殷勤的服務;要是餐券上寫著"25",那就意味著他屬於世界25%的"溫飽型",即可以吃到份量尚足的米飯,少量的魚和豆子;要是抽到的餐券上寫有“60”,那麽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窮人",因此,午餐就隻能吃少許沒有放油的土豆,而且還得耐心地排隊等候領取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這些孩子通過抽簽分成了三組,其中,"富人"、"窮人"和“溫飽型人口”比例恰恰與世界人口的現實狀況大致相同。結果是,參加完"饑餓活動"的孩子從此再也不浪費糧食了,還向學校的"糧食銀行"捐贈自己節儉下來的多餘糧食或零用錢——這些孩子捐贈的食品和金錢有的分發給了國內慈善機構,有的還遠送到貧困的非洲大陸。

這裏還有一則關於沃爾瑪的故事:

沃爾瑪的"儉"是出了名的。如果你沒有複印紙,想找秘書要,對方會給你一句,"地上盒子裏有紙,裁一下就行了。"因為他們從不用專門複印的紙,而是用廢報告的背麵。另外,沃爾瑪的老總山姆·沃爾頓盡管是億萬富翁,卻從沒置過一所豪宅,還常開著自己的舊貨車進出小鎮。如果沃爾瑪的管理層要是去某個地方開會,他們所住的地方就是能夠洗澡的普通招待所。在沃爾瑪,“節儉精神”已成他們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沃爾瑪也有"大方"的時候,山姆·沃爾頓不僅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了多項獎學金,而且還向美國的五所大學捐出數億美元。在山姆·沃爾頓看來,這就是物有所值。

錢雖然不是萬能的,卻是沒有錢又萬萬不能,我們一生注定都要和錢打一輩子交道。學會節儉,讓每一分錢都花得物有所值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都需要清醒的頭腦進行準確衡量,知道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

節儉並不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做到,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任何超人的品德才能做到,它隻需要某些常識和抵製自私享樂的力量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