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勸解與開導

幽默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幽默是一種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傳遞藝術。”幽默的語言,能使社交氣氛輕鬆、融洽,利於交流。在這裏重點談談幽默在人際關係中的說服、勸解與開導作用。

說服不夠勤奮的人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很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並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重複了不知道多少遍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朗讀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來訓斥說:“你這麽笨,還讀什麽書?”然後小偷就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小偷的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國藩聰明,但是他隻能成為賊,而曾國藩卻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非常卓越的人物。他做人、做官、做學問都很成功,成為很多有誌者學習的楷模,青年毛澤東就很崇拜曾國藩,“要學就學曾文正公!”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任何一件事情,隻要勤奮做到極致,自然就會有所得——所謂“天道酬勤”,就是這個道理吧。沒有人能隻依靠天分就取得成功,勤奮才是最重要的。小偷再聰明,但他不勤奮,所以隻能過著竊盜生活,最後不知所終。

伏爾泰有個仆人,十分懶惰。一天,伏爾泰對他說:“約瑟夫,把我的皮鞋拿來。”仆人遵命拿來了皮鞋。

作家問仆人:“你今天早上忘了擦皮鞋了吧?”

約瑟夫回答說:“沒忘,隻是街上盡是泥,兩小時後您的皮鞋又會跟現在一樣髒。”

伏爾泰笑笑,一言不發地穿上皮鞋走了。

“先生,”約瑟夫追上來,“鑰匙呢?”

“什麽鑰匙?”

“櫥櫃的,我好吃午飯呀!”

“我的朋友,”伏爾泰笑道:“吃什麽飯呀,兩小時後,你又會跟現在一樣餓的。”

嗬嗬,懶惰的仆人這下知道了懶惰的後果了吧?懶惰不僅不能做成任何事,甚至會有生命危險,請看這麵這則寓言:

烏鴉站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兔子看見烏鴉,就問:我能像你一樣,整天什麽事都不用幹嗎?烏鴉說:當然,有什麽不可以呢?於是,兔子在樹下的空地上開始休息,忽然,一隻狐狸出現了,它跳起來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如果你的人脈中有這樣一些懶惰的人,用這些幽默來警醒他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勸解整天瞎忙的人

有些人似乎閑不住,整天不是鼓搗這個就是折騰那個。你若問他:最近忙嗎?他準會摔下一個字:忙!而當你追問他為什麽在忙時,他已經走出了五步開外了,隻是匆匆地再摔給了你兩個字:瞎忙!

當然,很多時候所謂的“瞎忙”其實是一種謙虛。但真喜歡瞎忙的人也不少,不信你先看看下麵這個瞎忙的人。

從前,有個商人借給了別人半文錢,那人很久沒有償還,他便前去討債。討債的路上有一條大河,乘船過渡要花兩文錢。到了對岸跑上門討債,竟然連人也沒有見著。這個商人隻好返回來,過河時還得再花兩文錢。這樣,為了半文錢的債,他卻花去了四文錢,而且往返奔波,弄得疲憊不堪。

忙碌之餘,最好坐下來算算賬:你起早貪黑究竟是為了什麽?你所追求的值不值得你如此付出?如果像那個商人那樣為了半文錢的債,“賠了夫人又折兵”,還不如將精力放在如何多掙幾文錢上;或者,幹脆坐下來,喝一杯茶悠閑—下。

這個幽默隻能針對親近的人來說,因為隻有親近的人,你才能知道對方到底是否是在“瞎忙”。外人的“忙”你隻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實質,而且也不應該管。同時,應該提醒讀者注意的是:如果是為了正事而忙,就不要去阻攔對方了,你應該做的是:幫助他或支持他。至於如何分辨是否是“瞎忙”,編者在此還真的不能給個統一的標準,隻能由各位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謹慎斟酌了。

開導疑心很重的人

天下本尤事,庸人自擾之。猜疑常常平白無故地惹出一些令人費解的事端。好猜疑之人,不隻一味心思地去揣測、懷疑別人,而且也會經常捕風捉影般地猜疑自己,就像杞人憂天般地擔憂災難即將臨頭。

丈夫老猜疑妻子不忠,老板總猜疑員工偷懶……如此種種,搞得這個世界雞飛狗跳,人人不得安生。如果你陷入了被猜疑之中,不妨給猜疑你的人先講一個幽默,再開導開導對方,讓其放開心胸些,世界沒有他想象的那麽黑暗,人也沒有他想象的那麽壞。

大烏龜和小烏龜在一起喝酒。大烏龜喝完自己的一份後,就對小烏龜說:

“你去外麵幫我買一瓶酒。”

小烏龜剛走兩步,就不走了,回頭說:“你肯定是支走我出去後,要把我的酒喝掉!”

“這怎麽可能?你是在幫助我啊!”

經大烏龜一再保證,小烏龜終於同意外出買酒。

1個小時過去後,大烏龜耐心等著……2個小時過去了,小烏龜還沒有來……3個小時過去了,小烏龜仍然未見回來。這時,大烏龜想:“小烏龜肯定不會回來了。它一個人在外麵喝酒。怎麽會回來呢?我幹脆把它這一份喝了!”

大烏龜剛端起小烏龜的酒杯,小烏龜就像從天而降地站在大烏龜麵前。小烏龜氣衝衝地說:“我早就知道,你要喝我的酒!”

“你怎麽會知道呢?”大烏龜尷尬而不解地問。

“哼!”小烏龜氣憤地說,“我在門外已經站了3個小時了!”

這就是消極論斷,驗證自我,根據自己的猜疑、臆測,主動尋找支持消極心態的理由和證據。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而我們往往不以為然。比如聽說有人打自己的小報告啦,首先就會懷疑某人(消極論斷別人),然後觀察、監視,越看越像(驗證自我),你會發現那個“嫌疑”人說話走路都與以前不同了(實際是自我心態在作祟,是自己的精神、眼光、動作與以前不同了),還會進一步驗證,“當然啦!他昨天與我對麵走過,連頭都不敢抬。他在躲我,肯定是做賊心虛了!”而結果往往是自己錯的時候多。

“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但丁就曾如是說。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亂人心智,甚至有時使你辨不清敵與友的麵孔,混淆了是與非的界線,使自己的家庭和事業遭受無端的損害和失敗。

相信別人,相信自己,相信這個世界,走出神經質和絕對化的陰影,這樣你才會擁有一份輕鬆快樂的心情,你才會擁有和諧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