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守諾言信譽高

中華民族曆來是強調信用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把信用、信義看得非常重要。孔子說:“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還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都是強調一個“信”字。

東漢時,張劭與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學業結束了,二人分別時,張劭傷心地說:“今日一別,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再相見?”範式安慰張劭說:“不要傷心,兩年後立秋的那天,我一定會去看你的。”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約定的日期到了,張劭對母親說:“母親,範式快來了,我們趕緊準備準備迎接客人吧!"

張母說:“傻孩子,範式家離這裏有一千多裏路,人家當時隻不過安慰你才那麽說的,人家怎麽會真的來呢?”可是剛過中午,範式就風塵仆仆地趕到了,張母為此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麽講信用的朋友啊!"範式進堂屋拜望了張劭的父母之後,與張劭一家開懷暢飲,隨後欣然辭別。

範式守信的故事,至今都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美談。古人尚且能夠如此,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更應該以範式為榜樣,言而有信.一諾千金。

自古以來,講信用的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讚頌,不講信用的人則受到人們的斥責和唾罵。李白曾在他的《長幹行》中寫道:"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所謂“抱柱信”是說一個叫尾生的男子和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還沒有來,河水漲了。尾生為不失信用,還是不走,寧可抱住橋柱,被水淹死。尾生的行為是過於迂腐拘泥,但他表現出的精神卻受到稱頌。

如果你有錢,就可以立即把資金匯人銀行,可是,信用就不會像錢這樣來得容易,用得方便,在取得信任上是要長時間積累的。信譽無法在一朝一夕中形成。

商鞅變法時,為樹立威信,推動改革,在國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能搬此木到北門者,賞五十金。”有人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當眾賞他五十金。商鞅的舉動意在樹立威信,博取百姓的信用,讓百姓相信他是個說話算數的人,而他更深層的目的在於推行他即將出台的改革措施。

即使在今天的社會交往中,在今天的個人事業發展中,守信用、重諾言也仍然是應遵循的道德標準,應該是為人處事的一條準則和方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為自己創造信用,而且要每天不斷地累積才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的事情或辦不到的事,千萬不能輕率應允。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兌現。否則,就會像老子所說的那樣:“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一個人如果經常失信,一方麵會破壞他本人的形象,另一方麵還將影響他本人的人脈關係,甚至他的事業。

據《莊子·齊物淪》記載,有個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我早上給你們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猴子聽了一個個吡牙咧嘴,嗷嗷亂叫。養猴人轉動小腦瓜,欺騙猴子們說:“好了,別生氣了。我早上給你們四個栗子,晚上給三個。”猴子就高興起來了。

這些猴子的高興大概隻是暫時受蒙蔽所致。天長日久,聰明的猴子自然會領悟到養猴人的狡詐和卑鄙,從此不再相信他,而他,那時候,養猴人可就要自認倒黴了。因為朝三暮四式的狡詐,最終必然失信於人。失信於人,不僅顯示其人格卑賤,品行不端,而且是一種隻顧眼前不顧將來、隻顧短暫不顧長遠的愚蠢行為,終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