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人生就那麽幾年,何不快快樂樂的過

(公元1007年)即我們熟悉的北宋景德四年,這一年北宋權三司丁謂給皇帝上了一份報表。

報告了北宋這一年的收成。

總體而言,經濟是呈現穩定的增長,京城的人口多了四千一百五十,全國總共實管七百四十一萬七千五百七十戶,計一千六百二十八萬仁)二百五十四口,收繳到國庫的銀子一共有六千三百七十三萬餘貫、石、匹、斤。

這個數字比上一年增長了五十五萬三千四百一十戶,二百萬零二千二百一十四口,三百四十六萬餘貫、石、匹、斤。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的引用了這段文字,隻說明一件事。

公元1007年,在北宋是個好年月。

老天爺不鬧騰,經濟穩定增長,就連北方的朋友也安分守己,無論怎麽看,這一年都適合生孩子。

很不巧,這一年的夏天,四川綿陽的歐家,一代文宗歐陽修出生了。

在看到兒子那一刻,已經56歲的歐陽觀抱著歐陽修大哭不止。

這是激動,這是喜悅,這是在無數次的失望後看到了心願的實現。

如果老天爺給機會,他一定會將畢生所有都給懷裏的兒子,但老天爺沒給他這個機會。

僅過了三年,歐陽觀便一病不起,帶著萬分的不舍踏上了天堂之路。

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打亂了歐陽家的計劃,作為家裏的長子,歐陽修隻能與母親相依為命。

可那樣的年月,又能如何?

經過再三猶豫,孤兒寡母決定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

叔叔家也不寬裕,房子還是那個房子,環顧四周甚至連件像樣的家用電器也沒有,每天靠著叔叔打零工掙錢吃飯。

人窮,則思變。

這是先輩傳下來的道理,這道理很簡單,隻是能領悟透的人並不多。

這一點,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看得透徹。

她十分清楚,這樣一個家底想要改變需要的是什麽。

5歲的生日剛過,鄭氏就琢磨著讓歐陽修寫字讀書了。

沒有紙,沒有筆,鋪一塊沙地,折一根荻稈,在自己製作的沙地上寫字。

盡管年紀小,盡管不是毛筆,甚至連紙也沒有,但歐陽修寫得很認真,很刻苦。

這份硬實力給他帶來了書法家的名號。

隻可惜,這個名號很少有人知道而已。

大多數人能知道歐陽修三個字,還是因為他的詞。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在一個以科舉為重的年代,光靠書法還不能改變人生的命運。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隻有讀書識字,隻有能科舉高中,人生的苦難才有改變的可能。

為了能讀書,他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本就有讀書的天賦,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這種過目不忘的本領讓歐陽叔叔歡喜不已,他很清楚侄兒將來的成就。

他常常興奮的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僅可以創業光宗耀祖,他日必然聞名天下。”

歐陽叔叔的話雖有些誇張,但大抵上還是對的。

10歲的時候,歐陽修看到一本手抄本的《昌黎先生文集》,前輩的理念和思想,給了他一股從未有過的衝擊感。

那一年,他下定了決定,在不久的將來我歐陽修一定要成為像韓愈那樣的人。

一切的理想都需要以現實作為基礎。

在北宋現實的基礎隻有一條路——科舉。

公元(1023年),他參加了科考。

一個讀書認真,天賦異稟的孩子,必是科場的寵兒,這話隻說對了一半,有些人的確如此。

如後輩蘇軾、王安石,宋郊、宋祁那都是科舉的寵兒,他們讀書認真,功名來得也早。

但有些人卻沒這個運氣,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都不是,歐陽修也不是。

天聖元年(1023年)和天聖四年(1026年)歐陽修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

這事兒擱在旁人的身上,少不了一蹶不振。

但歐陽修從來沒有,盡管他的年紀不大,但跳動地那顆心似乎很早就明白了一樣東西。

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

歐陽修當然不是肖申克,但他有著和肖申克一樣的理念。

任何事都從希望開始,任何事隻要還有希望,那就有繼續努力的動力。

隻要有動力,那就有實現的可能。

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我們不能不說,這個理念是無比的正確。

兩次科舉落榜除了磨煉了歐陽修的內心之外,讓他更清楚看清楚了自己未來的路。

很快,他的人生開始了轉折。

轉折來自一個叫胥偃的男人,這人無論是能力還是眼光,身份地位在當時都是超一流的。(舉進士甲科,授大理評事、通判湖、舒二州,直集賢院、同判吏部南曹、知太常禮院,再遷太常丞、知開封縣。)

曆史對他做個什麽好事記載的並不多,但有一件事曆史大書特書。

他保舉了歐陽修,還做了他的嶽父。

世上很多事,很多情感都是從第一眼開始,曆史沒有任何的隻言片語記載胥偃如何發現歐陽修的,我們隻知道,這老頭在人潮裏看了歐陽修一眼,從此就記住了他。

就是這一眼,開啟了歐陽修的外掛。

天聖七年(1029年)歐陽修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

一年後,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

就在當年,殿試唱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

授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

老天爺似覺得這一切還不夠,還額外的賞了他一個老婆。

還是胥老頭,歐陽修前腳剛高中,後腳胥偃就將歐陽修定為自己的女婿。

幸福來得太快。

快得讓人舍不得它離開。

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他似乎占了兩件。

但這一年,他認識了梅堯臣、尹洙,並且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

人生到了這兒似乎圓滿了。

任憑誰都舍不得再去折騰。

但歐陽修卻沒有,十幾年前那本《昌黎先生文集》似乎一直懸在他的心頭。

韓愈那個高大而威嚴的形象在他腦海裏揮之不去。

每當深夜的時候,總有一個聲音在哪兒喊:“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歐陽修,你忘記了你的使命麽?

不,我沒忘。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歐陽修發出了自己內心的呼喊。

他發現,那一刻,他渾身充滿了鬥意。

很快,他就著手推行前輩的遺誌。

當時的北宋,文壇上流行駢文,文風華麗,但是免不了說大話、套話,為了打破當時陳腐的文風,歐陽修決意效仿前輩韓愈推行“古文”。

任何改變,總離不開阻止者。

當時的上司王曙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幹部”,管束屬下向來十分嚴格,對歐陽修這些做法很不滿,有事沒事訓斥歐陽修等年輕幹部。

有一天,王曙把歐陽修等人集中起來,嚴厲地教導他們說:“你們看寇萊公(寇凖)這樣的人,尚且因為耽於享樂而被貶官,何況你們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萊公,怎麽還敢這樣呢?”

這種老古板的理念,當然讓歐陽修不滿,他回嘴說,“寇萊公之所以被貶,不是因為享樂,而是因為一把年紀了還不知道隱退!”一下把王老爺子噎得說不出話來。

這種不服輸的個性,算是奠定了他日後坎坷的仕途。

景祐元年(1034年),朝廷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28歲的歐陽修回京做了館閣校勘,參與編修《崇文總目》。

這種美好的畫麵給了歐陽修一種錯覺,以為可以大展身手推行古文改革。

但他錯了,積累多年的毛病不是他一句口號就能扭轉的。

他與範仲淹的改革,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擊,被貶饒州。歐陽修作為範仲淹一派也受牽連,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巨大的失敗,給了他更清楚的認識。

單靠一個人難以扭轉乾坤。

為此,他沉默了三年,也等待了三年。

三年後,他與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聯手,推行“慶曆新政”,大力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

聲勢浩大的改革最終還是失敗。

作為領頭人,他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後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在滁州,他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

這種自由散漫的態度,被他很好的用在了當地,為政“寬簡”,讓自己和百姓都過得輕鬆。

人生,似乎就該如此。

他經常帶著吏民出去遊玩,在山中野餐,然後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著大家玩樂。

這種醉翁的態度,一直被他保留。

即便是他做了潁州(今安徽阜陽)太守,也照樣寄情詩酒,自認為過得比在洛陽絲毫不差。

“我亦隻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日子在開懷暢飲中度過,就沒什麽好悲傷的。

這個愛好快樂的人,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在告訴世人,什麽是快樂。

醉時能與民同樂,醒後能用當世一流的文筆把遊玩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是快樂。

能經常約朋友去摘荷花,一邊摘花一邊喝酒,這是快樂。

藏書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這也是快樂。

生活的苦難,理想帶來的委屈,官場地不得意沒影響“醉翁”快樂的心情,這同樣是快樂。

保持輕鬆的人生態度,為政“寬簡”,與民為善,用通達的文筆修史,用好的心情寫詩詞。

用頑童的心態親近大自然,打造屬於自己的快樂……

人生就那麽幾年,就該快快樂樂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