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他鄉的節日

我離開故鄉,在他鄉打工已經整整十五年了,但對於他鄉的節日並不怎麽關心,就算偶爾當一兩回看客,也隻是看客而已,很少有參與的機會。這除了大多數節目用不著我們這些“外來工”參與外,更主要的是我們沒有這份閑情逸致。不知是由於情感的牽引,還是他們熱誠的邀請,在2003年東莞塘廈鎮“首屆文化藝術節”中,我第一次做了節日的主人,深切感受到他鄉節日的溫馨。

2003年,金秋八月,我們廠裏員工園地及飯堂門口都貼著關於鎮文化藝術節的大型宣傳海報。“文化藝術節”對於我們這些外來的打工者來說,的確是個“奢侈”的節日。我們不僅沒有這份閑情,而且也根本沒有時間參與。當然,作為來塘廈打工已有七年的我來說,還是被深深地吸引著。雖然我還沒有在這裏安家落戶,但在不知不覺中對這裏也有一點歸屬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早已成了我的積習。我們真意想不到,這次文化藝術節除了展示“本土”藝術之外,還有很多“現代”和“外來”的節目。更令我們欣喜的節目是以“三個現代”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我們公司員工園地寫作小組的成員,決定響應政府的號召,每人寫一篇文章參賽。

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窗外,沙沙的雨聲喚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我驀然間感到一種震撼人心的激動。我是1996年來到東莞塘廈的。當時,我隨公司的搬遷從深圳特區來到這裏。那時候,塘廈鎮還是比較落後的村鎮,沒有商場,沒有廣場,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最繁華的塘新街也不過是一條十來米寬,不到半公裏長的小街道,留給我的不僅是擁擠不堪,而且是深深的失落!當時,作為生產工程師的我,也許是出於對公司領導承諾,也許是職業道德的原因。我最終成為了我們公司第一批來塘廈工廠工作的技術人員。那時,我們廠周圍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色,到處是滿目蓬蒿,漫天塵土!生活非常不方便。也許是這個原因,我們公司大多數技術人員都不願意隨公司搬遷來這裏,幾千人的大廠,PE部隻有幾位剛剛被我提升為技術員的修理工隨我一起來到塘廈工廠。作為公司技術骨幹的我,不僅要解決生產的技術問題,而且還要培訓與招聘新的技術人員。那時候,基本沒有休息日,晚上也常常加班到深夜!工作的困難與可想而知……

往事不堪回首,今日的塘廈已從一個偏僻的小鎮變成為非常現代化的城鎮。我也從一位普通的工程師晉升為PE部主管……就這樣,一幅幅動人的畫麵在我腦海裏展現開來,七年的生活記憶刹那間燃燒起來,一個個細節忽然變亮起來,互不相關的事物,在這條紅線上聯係了起來,散文《七年塘廈》終於寫成了。

我萬沒想到,《七年塘廈》這篇散文竟然在征文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就這樣,我有幸成為這次文化藝術節的主人,參加在十月二十八日晚上的文化藝術節閉幕式的盛會。

那天晚上,我沒有去加班,早早地吃過晚飯,穿上了新買的西裝,匆匆趕到鎮中心文化廣場。迎風飄揚的彩旗,五彩繽紛的燈飾,滿麵春風的賓客,以及悠悠的樂曲,使整個廣場呈現出節日特有的喜氣。我一踏進廣場,就被這種歡樂的氣氛包圍著,心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我在入場門口接過迎賓誌願者遞來的一麵小國旗,下意識地覺得腦海裏飄過一聲旋律:“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我被帶到指定的“貴賓”座位上就座。在周圍一片“白話”的他鄉的鄉音中,我立即感到身處他鄉的寂寞與失落。我本來希望妻兒、同事能夠隨我一起來參加這次盛會,但無奈票源緊缺,他們隻能在家裏看直播。寞落的我,真渴望能聽到自己的鄉音。於是,我想起了自己的故鄉,想起故鄉的節日。故鄉令我最難忘的節日是傳統的中秋節。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沒有忘記拜月的事兒。晚飯後,各家各戶便在院子裏擺上了拜月的案台,奉上拜月的供品。拜月的供品都是傳統的食品:月餅、“反沙芋”、油甘、橄欖、柿子……當月亮升起的時候,父母親便點上蠟燭、清香、然後用石榴花、仙草水撒在地上,說是來領引月亮娘娘。接著父母便教我們對著天上的月娘祝福,祈求對親人,對未來美好的祝願……一柱子香之後,一家人便圍在一起一邊喝著“工夫茶”,一邊品嚐著傳統的中秋美食。這時,父母親總給我們講起家鄉的傳統與祖輩的舊事……

時間飛逝如梭,往事一去不再。如今,父母親都已先後去世了,妻兒也都隨著我一起外出打工,我已經有好多年沒有回家過“中秋節”了。故鄉節日的傳統也已漸漸淡忘了,但此刻卻又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

強勁的現代音樂,把我從回憶中喚醒,思維又回到晚會的現場。熱烈的掌聲,耀眼的閃光燈,終於迎來了頒獎典禮。

我默默地走上領獎台,興奮中帶著一種自豪。此刻,幾萬雙眼睛向我注目,幾十個長鏡頭向我聚焦,雷轟般的掌聲,爍眼的閃光燈,使我眼暈目眩……

當我從“本地領導”接過印有當地政府標記的獎杯時,鼻根不禁一酸,漂泊他鄉的苦澀即刻湧上心頭。雖然我強忍住,但眼睛還是被淚水模糊了……

此刻,我深切地感悟到,雖然“月是故鄉明,水是家鄉甜”,但在他鄉的土地上,也同樣有著好山好水,同樣有著人間的溫情。他鄉的節日也同樣溫馨,同樣令我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