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潼關潰敗傳噩耗 京師危急謀南逃

1

中使邊令誠滿臉冒汗,抓緊時機喘了幾口粗氣,偷偷地瞥了李隆基幾眼。

邊令誠發現,皇帝心事重重,並沒有發怒。邊令誠稍稍安心,這才大著膽子,繼續講述起來:

“當初,哥舒翰上報說‘賊方無備’。所以,陛下下旨奴才,督促太子先鋒元帥哥舒翰,出關迎敵。

可是,哥舒翰臨陣畏縮,一直猶豫不決,喪失了十分有利的攻擊叛軍的良機。”

當時的潼關守軍主帥是哥舒翰,已經半身不遂,不能夠臨場親自指揮。

哥舒翰當時擔任了太子先鋒元帥,河西、隴右節度使,遙兼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等諸多要職。

看見聖人依然在呆呆地沉思,中使邊令誠恐懼的情緒,漸漸地安定了下來。

自保的情緒,逐漸占據了上風。

邊令誠開始暗暗謀劃,竭力地推卸起,他召集作為潼關守軍的監軍這一要職,應當承擔的責任來。

“反正主帥哥舒翰,已經被叛軍俘虜,死無對證,我何不把所有失敗的責任,通通往主帥哥舒翰的身上推去呢?”

邊令誠在逃歸京師長安的途中,已經在心裏早早地打定了主意。

“現在哥舒翰已經身陷崔乾祐賊營,已經沒有任何機會,與我邊令誠對質了。

我也就不用再恐懼主帥哥舒翰的威脅,擔心他尋找機會,來與我邊令誠進行對質、報複我的了。

為什麽我不能,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把我自己的過失,推個一幹而盡呢?

逃過一時算一時啊!

不僅我自己,可以趁機洗脫幹係,而且我還可以,來個落井下石,叫哥舒翰永無翻身的機會啊!”

2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久在宮中侍候皇帝,非常了解李隆基的脾性。

邊令誠看了看茫然沉思的皇帝,心裏更加鎮定了下來。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輕輕地咳嗽一下,用一副赤膽忠心、義憤填膺的沉痛的語氣,繼續講了下去:

“咳咳!哥舒翰仗著自己權高位重,深受太子殿下與聖人的寵信,常常陽奉陰違,多次違背聖上的旨意。

他剛愎自用,不納忠言,根本就聽不進奴才的叮嚀和建議。

聖人一定還記得,當初陛下任命哥舒翰,主持潼關守禦大局的情形吧,哥舒翰就經常以身體原因為理由,極力地推辭,違背陛下的聖旨和好意,故意跟聖人難堪做對。

最後,哥舒翰也是迫不得已,無法推脫,才勉強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奴才在這裏大膽地推測,哥舒翰一定是早就對聖人心懷不滿,心有怨恨,又想向太子殿下邀功,才故意不接受聖人的旨意,縱賊不擊,最終造成了潼關的困局。

等到聖人派去的使者‘項背相望’,奴才多次督責以後,哥舒翰不得不聽從聖人的旨令,才開始消極地進軍,向叛賊進攻。

哥舒翰心裏當然十分清楚,高仙芝、封常清兩個悖逆之臣的前車之鑒。他當然更清楚,違背皇命的嚴重後果,究竟是什麽。”

3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有意無意地抬出了太子李亨,轉換著李隆基的注意力,激發李隆基的憤怒情緒。

邊令誠心裏最清楚李隆基的心病,清楚李隆基對兒子太子李亨的那種隱秘複雜的情緒。

邊令誠也知道,聖人早就已經風聞了太子培養自己的勢力,插手潼關軍務的傳言。

聖人的心裏,其實早就很不滿意甚至是忌恨,太子李亨與潼關主將哥舒翰的密切關係了,隻是隱忍不發。

見皇帝的麵色越發陰沉,隻是皺了皺眉,還是沒有什麽劇烈的反應,邊令誠的膽子更大了起來。

4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故意長歎了一口氣,又繼續拿出一副忠心耿耿,心情沉痛的語氣,講了下去:

“唉,老天爺啊!怎麽會這樣啊!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陰曆六月初四,哥舒翰就假惺惺地誓師‘慟哭出關’。他命令官軍主力部隊,駐紮於靈寶(今河南靈寶)西原。

陛下久經沙場,熟悉軍旅,靈寶西原那個地方的戰場形勢,陛下一定知道得非常的清楚。

靈寶的南麵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七十裏長的狹窄山道,非常不利於十萬大軍的行動。

奴才發現靈寶西原的地形,對我軍不利,多次向主將太子先鋒元帥進諫勸阻。

可太子先鋒元帥哥舒翰,卻唯我獨尊,一意孤行,根本就聽不進奴才的好心意見。

奴才在出軍之前,曾經向哥舒翰提醒說:

‘相爺啊:

當初,聖人任命智囊田良丘大人,充任元帥你的行軍司馬;任命王思禮、李承光等著名將領,擔任元帥你的屬將。

陛下命令你,率領大軍二十萬,赴潼關拒敵。陛下對你,可說是恩寵備至,信任至極了。

守關大軍開拔前線之時,聖人還親自為你餞行,讓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你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對元帥你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閣下你一定要盡心盡責,努力破敵,才對得起聖人的重托,傳統對你的希望啊!’”

李隆基用眼睛瞅了瞅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依然在默默地思索著什麽,似乎沒有明白,邊令誠嘴裏究竟在講述些什麽。

5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稍歇了一下,又歎了一口氣,就繼續講了下去:

“唉,可哥舒翰那廝,不聽奴才的勸告。他據守潼關以後,就多次聲稱他的身體有病,難以處理日常的軍務。哥舒翰遂委任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軍中大局。

行軍司馬田良丘那家夥,膽小怕事,懦弱無能,害怕承擔自己的責任,做事也不敢獨斷專行。

於是,行軍司馬田良丘,以哥舒翰那廝的名義,命令大將王思禮,去主管統領騎兵,讓步軍都將李承光,去主管統領步兵。

聖人聖明,一定知道,王思禮和李承光這兩位軍中的頂梁大將,因為傾向不同,早就有了一些矛盾和隔閡。

奴才曾經多次居中,好意為他倆調解,卻都沒有什麽效果。

騎兵都統王思禮、步軍都將李承光倆,接到命令之後,負氣爭吵,各行其是,互不配合。

因他們倆互不服氣,常常爭執不下,又不肯好好地配合,致使軍中號令不一。

加上哥舒翰那廝,統軍又‘嚴而不恤’。因此我軍士氣低落,人無鬥誌。

奴才把軍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一一向元帥大人指出,希望元帥及時糾正。

不想,奴才的建議和意見,卻遭到了哥舒翰的嗬斥,認為奴才超越權限,多管閑事。”

6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又歇了一口氣,故意露出一種精疲力盡,無精打采的神態來。

邊令誠非常清楚,皇帝如果追究大軍失利的責任,他作為監軍,必須承擔責任,也會脫不了幹係。

當務之急,上上之策,就是表現出自己的赤膽忠心,盡職盡責,洗脫自己的罪責,博取皇帝的讚賞,理解,逃脫皇帝的製裁。

想到這裏,邊令誠越發謹慎小心。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字酌句斟地向皇帝敘述著潼關前線的軍情。

他生怕自己的一句話講得不當,引得皇帝發怒,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六月初八那天,決戰打響了。

崔乾祐率領的叛軍,依山傍水精心地布陣,隻等我們的官軍,鑽入他們的伏擊區。

我軍主帥哥舒翰,卻沒有派出斥候,去偵察到叛軍的真是情形。

大戰一開始,他就草率地命令王思禮,率五萬精銳騎兵部隊,一馬當先,向叛軍發動攻擊。

他還命令龐忠等將領,率領十萬步卒大軍,緊隨其後,做第二梯隊。

太子先鋒元帥哥舒翰,還下令三萬大軍,在黃河北岸的高處,擊鼓助攻。

戰鬥開始,叛軍就故意示弱,引誘我軍進擊。

崔乾祐當時其實已經預先埋伏重兵,在南麵山上,可是我軍卻疏忽大意,沒有絲毫察覺。

崔乾祐先遣四千散兵,或進或退,故意裝作隊伍不整的樣子,來**我軍。

奴才當時發現,崔乾祐叛軍的情形十分蹊蹺,就特別上前去提醒元帥,一定要小心謹慎,注意防止敵人的誘敵之計。

陛下也知道哥舒翰那廝的個性。他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還一直嘲笑奴才謹小慎微,膽小怕事。

哥舒翰見崔乾祐的兵力弱少,軍威不整,得意洋洋。他站在停泊在黃河中的船上大笑著,當著眾將,故意羞辱奴才說道:

‘中使大人:

你一輩子膽小如鼠,謹小慎微,簡直就沒有一點男子漢的氣魄,盡做一些沒有膽子的事情,如女人一般。枉你還稱什麽男兒大丈夫。

兩軍交戰勇者勝。

本帥今天,就是要讓你這個沒用的家夥看看,本大帥是怎樣消滅那些叛賊的。’

哥舒翰說完,就再次對著奴才,哈哈大笑了起來。

周圍諸將,也附和著哥舒翰,大聲地嘲笑奴才。哥舒翰的一席話,羞得奴才無地自容。

哥舒翰接著揮動軍旗,擂動戰鼓,命令大軍冒進。我軍中計,進入了隘路之中。”

7

李隆基聽到這裏,他的剛剛才恢複了一絲紅潤的臉色,突然再次變成了一片煞白。

李隆基似乎已經預料到了戰事的結局。他隻是用那有些發愣的眼神,呆滯地看著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

邊令誠的心裏,突然有些發怵不安起來。他沒有弄明白,李隆基呆呆注視他的眼神,究竟意味著什麽。一種無言的恐懼,再次湧上邊令誠的心頭。

邊令誠見皇帝沒有出聲,就依然隻有硬著頭皮,故作鎮靜地繼續講述了下去:

“突然,山上無數的滾木擂石,如冰雹般地砸下山來。我軍官兵被阻塞在隘道上,一下子沒有了任何周轉回旋的餘地,根本就無法躲避滾木擂石的攻擊。

結果,我軍在隘道上,死傷籍枕,一下子就遭到了叛軍的重創。

哥舒翰眼見大勢不妙,這時才急令氈車,在前麵開路,試圖衝破叛軍的重圍。但此時已經悔之晚矣!

叛賊崔乾佑,好像已經預料到了我軍的意圖似的。

我們當時都不知道,叛賊崔乾佑當時的準備,其實已經十分充分了。

叛賊崔乾佑命令叛軍將士,立即把數十輛已經點燃的草車,推下了山穀,堵塞住了我軍撤退的道路。

很快地,隘道上,烈焰熏天,煙塵蔽日,殺聲衝天。

我軍看不清叛軍的目標,隻知道胡亂地向兩邊山上放箭抵禦,胡亂射擊叛軍。

直到日落時分,我軍的弩箭用盡,才突然發現,根本就沒傷到叛賊的一根毫毛。

叛軍統帥崔乾祐,見我軍遭受重挫,彈盡糧絕,就命令他的精銳騎兵部隊,從我軍的背後殺了出來,對我軍前後夾擊。

我軍雖然人多,但此時在狹窄的隘道上,根本就已經發揮不出人多的威力了。

我軍突然遭襲,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踐踏,隻有爭先恐後地潰敗奔走,四散逃命。

掉進黃河淹死的我軍將士,就有好幾萬人。絕望的號叫聲,淒厲萬分,驚天動地。

黃河邊上的官軍將士,見叛軍追來,不敢抵抗,都爭先恐後地擠上運糧船逃命。

由於船隻嚴重超載,幾百艘運糧船,滿載士卒,最後都沉入了黃河河底。

幸存的運糧船上的官軍將士,隻好把他們的軍械,捆綁在一起,以槍當槳,劃著運糧船,向黃河對岸逃生,這些人才僥幸活命。

最終上岸的官兵,僅有十分之一二。

當初,我軍為了抵禦叛軍的攻擊,曾經在潼關城外,挖有三條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

我軍戰敗以後,官軍逃回的將士,紛紛墜落塹壕之中,很快就填滿了深溝。

後麵的人,踏著前麵那些將士的身體,才僥幸地逃回了潼關城池裏。

駐守城外的步軍都將李承光的數萬步卒,保存還算比較完整。

但眼見我軍大勢已去,步軍都將李承光,也隻好命令將士們固壘自保,不敢反擊叛軍。

哥舒翰那時見我軍潰敗,見局勢不妙,也急忙從船上下來,逃回了潼關城裏。

哥舒翰緊急清點城裏官軍的人數,發現我二十萬大軍,除城外李承光的數萬步卒外,城裏僅僅隻剩下了八千餘人。

哥舒翰元帥急忙收拾殘兵敗將,下令城外的歩軍都將李承光,率軍前來支援,準備重新守住潼關關口,繼續與叛軍周旋。

可是,那時,崔乾祐統領的叛軍,在稍事休整以後,已經向我軍猛撲了過來。

而城外李承光的數萬步卒,已經心膽俱裂,畏縮不前,久久沒有蹤影。我軍再次受挫。

不想這時,禍起蕭牆。

哥舒翰親自提拔起來,而且最受哥舒翰寵信的蕃將火撥歸仁等將士,眼見我軍大勢已去,就想投靠叛賊安祿山。

蕃將火撥歸仁等,派軍圍住了元帥哥舒翰,劫持了哥舒翰倉皇而去。

蕃將火撥歸仁等,親自將哥舒翰的雙腳,綁在馬腹之上,連同抓獲的其他將領,一起押著,向東而去,準備去投降崔乾祐叛賊。”

8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講到這裏,又偷偷地瞥了李隆基一眼。

見聖人還是臉色鐵青,愣愣地沒有任何反應,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心裏,越發忐忑不安起來。

邊令誠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所處的危險處境。所以他千方百計,想通過表白自己的耿耿忠心,來討得皇帝的歡心,以便讓自己脫離殺頭的命運。

“當時,奴才正在召集和組織官軍將士,希望能夠奪回哥舒翰元帥,以及那幾十名被火撥歸仁等賊人抓獲的官軍將領。

不想,叛軍將領田乾真,其時率領大隊叛軍,又氣勢洶洶地趕來攻擊我軍。

逆賊火拔歸仁等,立即前去,歸順了燕賊。

奴才見賊勢洶洶,潼關已經徹底失陷,完全沒有了奪回的希望。

奴才眼見敵眾我寡,叛軍可能乘勝追擊,京師長安說不定很快就會岌岌可危。

奴才突然考慮到,如果沒有誰向聖人報信,聖人的安全,就可能會受到叛軍的威脅。

於是,奴才急中生智,率領身邊殘存的士卒,勇敢地從叛賊手裏,搶奪了幾匹快馬準備撤退。

奴才急急忙忙地率領奴才的幾個隨從,連夜連晚,馬不停蹄地趕回京師,向聖人稟報,希望聖人速做準備,以免叛賊傷害到聖駕。”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誠惶誠恐,提心吊膽地,一口氣講完了潼關戰事的全部經過。

9

李隆基聽到最後,已經是魂飛魄散。他的臉色一片死灰。他已經沒有任何力氣和精力,去怪罪和責罰邊令誠了。

李隆基打起精神,有氣無力地吩咐邊令誠道:

“愛卿,辛苦你了!事已至此,著急無益!你馬上下去,歇息喝水吧!

喝完以後,你立即派人去通知太子,還有陳愛卿,國舅爺和高愛卿等人前來,朕有要事相商。”

監門將軍、中使邊令誠在心中竊喜,暗自慶幸,他匆匆忙忙地飛奔了下去,如同野獸逃出了陷阱。

邊令誠明白,他已經暫時擺脫死亡的威脅了。

10

片刻功夫,太子李亨,國舅楊國忠與高力士,陳玄禮等人,就已經睡眼惺忪地領命前來。

他們一個個神色張皇,驚惶失措地看著李隆基。

李隆基這時,雖然已經恢複了一些君王的鎮定,但依然有些神不守舍,心神不寧。

他茫然地看著寶座下,匆匆趕來的這些人。

李隆基靜靜地等了一會,就開始發布聖旨。他先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潼關之戰的經過,接著,李隆基就開始神色張皇,有些不知所措地布置和安排起善後事宜來。

李隆基的神態,萎靡不振,垂頭喪氣,他用有些嘶啞蒼老的聲音,厲聲吩咐道:

“諸位愛卿,太子啊,形勢十分危急。潼關失守,關中一片平原,京師長安,又沒有城牆護衛,長安已經是無險可守了。

賊軍很快就會兵臨城下,屠戮京師軍民的。

朕思慮再三,反複權衡後以為,為今之計,我們隻有選擇,暫時離開京師,避開叛賊的鋒銳為上了。

隻有趁早撤退,抓緊撤離,我們君臣,才能躲過叛賊安祿山的魔掌,渡過眼前的危機。

形勢危急,不容從長計議,就按照朕的計議來定。

國忠啊,你立即出宮,去通知朝廷的文武百官,各國使節,命令他們迅速撤離京師;

亨兒,俶兒,倓兒兄弟,瑁兒,玄禮啊,你們速去通知禁衛軍將領,召集護衛禁軍將士,整裝待命,準備護駕;

高愛卿,你趕快去通知貴妃姐妹,宮中眷屬,公主,王孫等,收拾簡單的行李即可,不要攜帶過多的金銀珠寶,準備出發。

如今,形勢危急,盜賊轉眼即至。時間十分緊迫倉促,不可能麵麵俱到了,能夠通知一人算一人。

其他的人,就隻有讓他們自己,去聽天由命,各安天命了。

無論如何,淩晨時分,大家必須整隊出發,從皇宮撤離西去。”

李隆基沒有聽取任何人的意見和建議,就用通常慣用的那種不用質疑的語氣,惶惑不安地發布了逃離京師的旨意。

大家領命,急匆匆地快步離去了。隻留下李隆基一人,在大明宮的正殿裏,憂鬱不安地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