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賊洶洶君臣憂慮 殷切切虢王出征

1

當年,李泌久在太子府裏供職行走,關心時事,非常熟悉朝廷事務及內幕。

實際上李泌主仆,對虢王李巨以及李巨所在的李氏家族,都非常熟悉,十分了解李巨的政治傾向。

當初,李林甫,楊國忠等朝廷大佬,先後為相當政,兩人都對年輕氣盛的李巨很不感冒。

不約而同,李林甫,楊國忠都常常喜歡用這樣的話語,去告誡自己的黨徒部屬們說道:

“諸君:

用人做事,一定要任用與我們誌同道合的的正人君子、仁人誌士。

你們切記,李巨這個混小子,年輕氣盛,仗恃自己的家族勢力,一直與我們格格不入。

他與太子殿下太過親近,與李泌、張均、張垍兄弟一樣,都是太子的親信密友,不會與我們同心。

張氏兄弟他們這些太子死黨,都是太子的貼心豆瓣,爪牙走狗,狐群狗黨。

我們必須嚴加防備,不能給他們反攻倒算的任何機會。諸君對本相的話,一定要切記切記!”

後來,安祿山公開反叛朝廷,大舉南侵,向京師長安挺進,大唐朝廷局勢更加危急,而整個朝中,卻沒有多少傑出的將領,能夠幫助皇帝,去主持東方州郡的平叛大局。

危急時刻,張均、張垍兄弟,率先站了出來,推舉李巨出任要職,稱讚李巨堪當重任。

玄宗皇帝(李隆基)認為,此言有理,遂打算突破宰相楊國忠的阻撓,準備召見親王虢王李巨,任命李巨去擔任河南節度使,主持東方的軍務,抵禦反擊叛軍。

於是,玄宗皇帝下旨,召見李巨。

玄宗皇帝召見李巨,與之相談以後,欣然大悅,遂下旨,命令李巨擔任河南節度使,率軍扼守中原腹地,負責洛陽、南陽等郡縣的防務,以防止安祿山南下,威脅大唐帝國的江南腹地。

李巨接旨以後,最終突破楊國忠的阻撓,順利到洛陽上任河南節度使。

安祿山老奸巨猾,長久執掌北方藩鎮,久在軍中,曉暢軍事,深知中原地區的重要性。

出兵反叛大唐以後,安祿山就對洛陽、南陽等地,非常重視,誌在必得。

於是,安祿山下令,集中叛軍的有生力量,竭力攻打洛陽、南陽等要地,務必要掃除叛軍南下的所有障礙。

剛剛上任不久,主要負責防守洛陽、南陽等戰略要地的河南節度使李巨,受到的壓力,驟然加劇。

河南節度使李巨深感責任重大,積極招兵買馬,加緊備戰,準備迎戰安祿山叛軍。

2

李巨出生於大唐宗室貴族家庭,他的曾祖父也赫赫有名,就是著名的虢王李鳳。

虢王李鳳,是高祖皇帝(李淵)的第十四子,因功而受封為虢王,家族子孫世襲。

李巨的父親名叫李邕,是李善之子。因此,李邕應該是虢莊王李鳳的孫子輩。

李邕的知識淵博,才華卓著,尤善書法。他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善於見風使舵,左右逢源,在朝中很有人望。

李邕盛年之時,正是唐中宗皇帝(李顯)在位。

中宗皇帝十分欣賞李邕的才華,讚賞李邕為人處世的風格,準備突破一切障礙,去重用李邕。

那時,因為自己的叔父李茂融參與謀反犯事的緣故,李邕一直不被朝廷權貴重用,身居閑職。

李邕的叔父東莞郡公李茂融,是虢莊王李鳳的第五子。當初,李茂融以勇氣智謀,而聞命於朝廷。

垂拱年間,大唐朝廷任命李邕的叔父李茂融,去擔任申州刺史。

當時,黃公撰與越王李貞父子等,對朝廷韋皇後專權,十分不滿,密謀舉兵反叛朝廷,誅滅韋氏。

黃公撰與越王李貞父子等,人馬不濟,於是準備招募誌同道合的李茂融等人為助。

不想,黃公撰與越王李貞父子等人的陰謀泄露,韋皇後等人,很快就覺察到了黃公撰與越王李貞父子等人的反叛舉動。

於是,朝廷下詔諸王公,命令赴東都洛陽,朝拜皇帝,準備乘此機會,將越王李貞父子以及叛逆黨羽,一網打盡。

李茂融得到召見詔書,內心憂懼,私問所親密的一個叫高子貢的大臣。

高子貢在大唐朝廷任職,知道朝廷秘密收捕叛逆的內幕,遂回報李茂融說道:

“刺史大人:

如今朝廷的局勢,十分不妙,請李大人借故,不要來京師朝拜。高某預料,刺史大人來則必死。”

於是,李茂融遂上書朝廷,稱疾借故不朝,以等待越王李貞父子起兵的日期。

不久,越王李貞父子也知道了朝廷的動作,見陰謀就要徹底暴露,急忙修書,四處聯絡,準備盡快起兵。

到了越王李貞父子起兵的關鍵時刻,想到失敗的種種後果,申州刺史李茂融,卻開始反悔,猶豫不決了,倉卒間不能回應越王李貞父子的倡議。

見申州刺史李茂融猶豫不決,不肯參與越王謀反,部下僚屬,遂勸李茂融向朝廷自首,出示越王李貞的書信,檢舉揭發越王李貞的反叛陰謀。

過了不久,李茂融最終聽從部屬的建議,出賣了越王李貞,越王李貞起兵的陰謀,遂全部暴露。

於是,朝廷為了獎勵李茂融的檢舉行為,遂任命李茂融,為太子右讚善大夫。

最終,越王李貞起兵徹底失敗。

越王李貞起兵失敗以後,很多人都收到了此事的牽連。

不料後來,為了明哲保身,以示與叛賊越王李貞等人劃清界限,邀功請賞,李茂融的黨徒部屬,也向朝廷招供,指稱李茂融等人,也秘密參與了越王李貞反叛之事。

最終,李茂融也未能幸免,因參與越王李貞父子的反叛的陰謀,而伏法遭誅。

虢王家族,也因此受到了李茂融的牽連,被剝奪了虢王爵位的繼承資格。

時間慢慢過去,越王李貞父子反叛的事件漸漸緩和。唐中宗(李顯),憐惜虢莊王李鳳當初為大唐立下的功績,打算下旨,重新恢複李家的虢王爵位。

中宗皇帝特別欣賞李邕的才華,於是專門下旨,讓虢莊王李鳳的孫子之一李邕,去承繼祖蔭,繼承了祖父李鳳的虢王爵位。

唐中宗(李顯)皇恩浩**,不僅讓李邕繼承了自己的祖父虢王李鳳的王位,還親自做媒,讓李邕娶了中宗韋皇後的妹妹韋氏為妻子。

虢王李邕,也因此大受唐中宗(李顯)以及韋氏家族的寵信,在朝中聲名顯赫。

不久,李邕累遷秘書監,擔任知隴右三使仗內諸廄等大唐朝廷重要職務。

不想,盛極必衰,物極必反。虢王李邕的好運,並沒有能夠延續長久。

樹倒猢猻散。唐中宗(李顯)駕崩以後,韋皇後以及女兒李裹兒等人,也隨之敗亡了。顯赫一時的韋氏家族,最終也全族覆滅。

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自然而然,虢王李邕也受到了韋氏家族覆滅的牽連。

到了此時,虢王李邕的低下人品和醜惡嘴臉,就迅速暴露無遺了。

為了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李邕親自出麵,殺其妻韋氏,並送首於朝廷,以表示自己大義滅親,與叛逆劃清界限的義舉。

可是,當時的大唐官吏百姓,卻對李邕的所作所為,並不認可。

大家對虢王李邕忘恩負義,屠殺妻子韋氏的行徑,都嗤之以鼻,心裏都十分鄙視李邕忘恩負義的卑鄙行徑。

所以最終,虢王李邕也並沒有因為自己殺妻邀功,而幸免脫身。

因為李邕也是韋氏一夥的緣故,不久,皇帝下旨,剝奪李邕的虢王爵位,而貶為沁州刺史。

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李邕及其虢王家族,在朝廷的關係網,錯綜複雜,李氏家族,並沒有因李邕被貶被逐而徹底破滅。

不久,大唐朝廷又皇恩浩**,再次恢複了李邕家族的虢王爵位,並歸還李邕封戶二百,累遷衛尉卿等職務。

開元年間,李邕在自責、羞愧中因病死去,由他的第二個兒子李巨,繼承了虢王的爵位。

李巨的品行與為人,卻與其父親李邕迥然不同。

李巨為人,正直大度,品格高尚,清正廉潔,剛銳果決,不同於一般的宗室紈絝子弟。他關心朝廷大事,頗喜歡涉獵書史,尤其好寫文章,愛好軍事,處理軍務。

3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日,範陽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在範陽重鎮發動了軍事叛亂,正式反叛大唐朝廷,全國軍民震驚。

安祿山統率的叛軍,兵強馬壯,軍威顯赫。叛軍賊勢浩大,向南進兵時,勢如破竹,節節勝利。

不久,安祿山統領的叛軍攻城略地,就攻陷了東京洛陽等要地。

大唐朝廷的形勢,變得更加危急,西京長安,也是岌岌可危。

麵對官軍節節敗退,皇家隊伍萎靡不振的窘境,玄宗皇帝(李隆基)一時六神無主,手足無措,無計可施。

反複思考權衡之後,玄宗皇帝(李隆基)遂召集朝中文武大臣商討軍事,準備在朝廷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中選擇親信將帥,帶兵去洛陽等地,平定安祿山的叛亂。

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年老昏聵,優柔寡斷,沒有了年青時候的英明果斷。

他瞻前顧後,狐疑不決,很久都決定不了合適的將帥人選。

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初四,官軍再遭挫折,遭受慘敗。失敗的噩耗,不斷從東方前線傳來。

那時,南陽節度使魯炅,遭受安祿山叛軍的大舉進攻,寡不敵眾,兵敗潰散。

南陽鎮兵力單薄,孤立無援。節度使魯炅,見自己孤軍奮戰,根本就無力阻止叛軍的大舉攻擊。

南陽節度使魯炅隻得下令,全軍撤退,率領部下將士,退守南陽郡城固守,以待朝廷援軍。

接著,困守南陽孤城的魯炅,就被安祿山部將統率的叛軍重重包圍。

節度使魯炅困守南陽,日趨窘困。見南陽危在旦夕,魯炅隻得多次上書皇帝,請求朝廷,緊急派兵,救援南陽。

而此時,安祿山叛軍四處出擊,聲勢更加浩大。

可是,大唐朝廷的平叛形勢,雖然已經變得更加危急了,但朝廷君臣的顢頇如故,久久不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派出軍隊及時救援前線。

尤其是身兼四十多職務的宰相楊國忠,挾私誤國,依然念念不忘如何借此機會,鏟除異己。

麵對著東方前線接二連三的噩耗,不僅僅是玄宗皇帝憂心忡忡,朝中文武大臣也深感大事不妙,形勢危急。

文武大臣們私下也覺得,必須果斷派將,出兵救援南陽節度使魯炅才是。

君臣內心裏,實際上也都什麽清楚,堅守南陽孤軍最終的結局。如果沒有援軍,沒有大唐朝廷及時派遣將領,率領軍隊前去支援,南陽必將陷落賊手。

而如果南陽等地陷落,潼關守軍的壓力更大,定將嚴重威脅京師、江南等地,最後,就可能大勢已去,無力拯救。

但群臣忌憚宰相楊國忠的權威,不敢公開提出不同意見,與宰相唱反調。

麵對此情此景,玄宗皇帝、宰相楊國忠,也再不敢掉以輕心,不聞不問了。

玄宗皇帝下令,召集大臣公開商討,命令朝中大臣,獻計獻策,出謀劃策,為朝廷推舉大將人才,共赴國難。

4

太常卿張垍,是前宰相張說的次子,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女婿。玄宗皇帝的女兒寧親公主,下嫁給張垍為妻。

張垍與自己的兄長張均一道,供奉皇家翰林院。張均、張垍幾兄弟,常常侍奉在玄宗皇帝的身邊,為皇帝起草文書,以備皇帝谘詢,很受皇帝寵信。

張均、張垍兄弟,深知太子(李亨)乃帝國儲君,一向中意於太子殿下,與太子十分親近。

但忌憚皇帝對兒子的猜忌,不敢公開為太子說話,以免觸犯皇帝忌諱。

張均、張垍兄弟,不僅了解皇帝選拔、任命將帥的標準,而且對朝中朝野的名門望族,以及與太子親近的大臣名士,可謂是了如指掌。

張均、張垍兄弟心裏也非常清楚,群臣討論很久,都一直沒有找出將帥領兵的真正原因。

當時,虢王李巨,正擔任夷陵郡太守。太常卿張垍兄弟,與虢王李巨的關係,可說也十分親密,應該是知之甚深。

張垍兄弟不僅清楚虢王李巨的軍政才幹,還十分了解李巨與太子(李亨)之間那種良好的關係。

張垍兄弟私下商議之後,遂決定推舉皇家宗室虢王李巨,擔當領軍重任,去率兵平叛。

5

一日,張垍趕在宰相楊國忠等大臣之前,早早上朝,去拜見玄宗皇帝。

那時,玄宗皇帝(李隆基)待在深宮裏,愁眉不展,憂心忡忡,正在皇宮大殿上殫精竭慮地徘徊思索。

眼見大臣們商討選拔前線將領,主持平叛大局一事,一直沒有什麽進展,玄宗皇帝有些一籌莫展,無計可施,心裏十分焦慮。

那時,皇帝的神情,越來越憂慮,太常卿張垍知道病根所在。

太常卿張垍見狀,計上心來,遂靈機一動,決定順水推舟,趁機秘密地向玄宗皇帝推薦李巨,去擔任領軍要職,率兵平叛。

張垍一臉沉重,帶著憂慮的神態,快步走到皇帝身邊,向皇帝請安。

張垍知道皇帝猜忌部屬大臣的脾氣,遂帶著十分懇切的神態,向玄宗皇帝建議說道:

“陛下啊:

請您稍歇片刻吧!不要為了國家大事,而愁壞了陛下的龍體。

幾日來,臣見陛下為國事操勞,為選拔將領一事而殫精竭慮,寢食不寧,心裏一直非常擔心憂慮。

臣常常在暗地裏思考,如何為陛下分憂,以表臣的忠心,以報答皇帝的萬千恩寵。

所以,臣常常不必嫌疑,在私下裏觀察了解朝中的文武大臣,尋找能夠勝任這個職務的人選。

臣反複斟酌,終於發現,虢王李巨,是皇家近親,是非常合適的一個將帥人選,請陛下定奪。

虢王雖然年青,卻很有才幹,虢王不僅善於騎射,而且又很有文韜武略。當初曾經得到陛下的讚賞和重用。

臣私下覺得,虢王一定能夠不負陛下的重托,坐鎮一方,擔當起平叛大任。

陛下以為,李巨這個年青人,究竟如何呢?”

玄宗皇帝聽了張垍所言,轉憂為喜,深以為是。李隆基就像溺水的人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也非常認可張垍的建議。

玄宗皇帝露出難得的笑容,稱讚張垍說道:

“愛卿所言極是,疏解了朕的憂慮!

不瞞愛卿,朕一時迷茫,有些舉止無措了。朕也十分了解李巨這個年青後生的才幹。軍務緊急,傳旨下去,就按愛卿的建議,去辦理吧!

垍兒啊,你立即親自跟朕起草詔書,命令虢王速至京師,接受朝廷的任命。

等朕與宰相大人等三公九卿,將諸事謀劃妥當周全之後,即行發布拜將的聖旨。”

玄宗皇帝正愁無將帥領兵,前往東都平叛,於是欣然同意了張垍的建議。

太常卿張垍聽旨大喜,遂迅速擬旨而行。

6

自然而然,宰相楊國忠也很快知道了玄宗皇帝準備任命李巨為帥的消息。

得到皇帝準備任命李巨為帥的消息以後,楊國忠見任命將帥這等大事,居然被皇帝拋在一邊,不與自己商量決定,心裏有些怏怏不樂。

宰相府裏,楊國忠毫不忌憚,對著親近的屬下楊貴等,怒罵張垍說道:

“這件事情,肯定又是張垍兄弟這些個家夥,在其中裝瘋搗鬼,欺騙陛下!

張均、張垍兄弟真是可惡,總是與本相為難!早晚要讓這些個家夥,知道本相的脾氣。

諸君,張均、張垍兄弟,與李巨這個年青的混小子,都是太子一夥。這樣做,豈不是授人以權,助長了太子一夥的勢力了嗎?

本相一定要努力阻止陛下這樣做,不要讓奸佞之輩,壞了朝廷大事,亂了平叛大業。”

宰相楊國忠,一向與太子(李亨)不睦,心裏十分忌憚太子威望日隆,不喜歡太子一夥,掌握朝廷大權,分割了自己的權力。

楊國忠遂決定暗中阻撓皇帝的任命,於是他吩咐宰相府屬吏楊貴等說道:

“諸君:

李巨這個混小子,仗恃自己有些須才幹,恃才傲物,目無尊長,曾經多次因違法亂紀,而受到朝廷的處罰。

這個混小子,不僅傲慢驕奢,目中無人,還常常與太子等人結黨營私,貽誤國事,恐怕最終將不利於陛下。

如此小兒,豈得令見人主,給本相添堵呢?

諸君,你們把這件事,給本相悄悄壓下去,暫時不要管他!

希望諸君,一定要深刻領會本相的意思。”

宰相府屬吏楊貴等,雖然知道宰相楊國忠這樣做,是挾私報複,也深知前方軍情緊急,任命將帥之事耽誤不得。

但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保住自己的職位,宰相府屬吏楊貴等,哪敢與宰相楊國忠公開作對,提出自己的反對的意見,觸怒上司呢?

於是,宰相府屬吏楊貴等,皆諾諾連聲,一齊說道:

“屬下等,謹遵宰相大人的命令。”

結果,李巨匆匆忙忙奉詔,趕進京師長安,在長安已經呆了一月有餘,卻因受到宰相楊國忠等人的阻撓,而一直沒有機會,進宮去拜見玄宗皇帝,接受皇帝的正式任命。

所以,雖然南陽、洛陽等前方的局勢越來越吃緊,失敗的噩耗,也不斷從前線傳來,李巨卻始終沒有能夠得到玄宗皇帝的旨意,沒有機會領兵,前往東方平叛。

玄宗皇帝也一直被宰相楊國忠蒙在鼓裏,一直以為李巨在路途之中耽誤了,沒有進京麵聖。

見李巨進京,卻一直不能夠得到皇帝召見的旨意,張均、張垍兄弟心裏,也都非常著急,知道李巨因為不受宰相待見的緣故,而被楊國忠摒棄在外。

6

就在李巨進京不久,安祿山的叛軍,已經一鼓作氣,攻下了東都洛陽。

攻下了東都洛陽以後,叛軍的氣焰越發囂張,進攻也越發聲勢浩大、咄咄逼人。

大唐朝廷的窘迫處境,也更加顯著。

大唐朝廷之上,君大唐臣,關於平叛的策略,究竟應該如何部署實施,討論數次,是無休無止,始終沒有定論,無法具體落實。

每日早朝,玄宗皇帝都會為平叛的策略久拖不決,朝廷軍事人才的奇缺,將才士卒、馬匹糧草的補充等大事,而憂心忡忡,彷徨不安。

玄宗皇帝常常與宰相楊國忠等文武大臣們,討論謀劃個不停,卻一直苦無良策。

7

一日,早朝完畢,玄宗皇帝愁眉不展地回到內廷,太常卿張垍,在一旁侍候。

玄宗皇帝稍稍歇息了一會,想起國事,心裏更加煩惱,就與太常卿張垍一道,坐在一起,閑聊了起來。

見玄宗皇帝憂心忡忡,鬱鬱寡歡,張垍對楊國忠專權誤國之舉,再也不能夠容忍。

張垍遂決定將李巨進京,卻因宰相楊國忠阻撓,無緣進宮拜見皇帝之事,匯報給了玄宗皇帝。

張垍雖知道楊國忠耳目眾多,自己說的話很快就會被楊國忠知道,引來新的忌恨。

但麵對帝國的危險處境,為了帝國大局著想,張垍還是決定大著膽子,向皇帝進諫。

剛聽到玄宗皇帝談到東方戰事,張垍遂抓住機會對李隆基說道:

“陛下啊,東都的事情,請不要憂心!臣聽說,夷陵郡太守李巨,已經回到了京師,正在等待主上的旨意!”

“李巨已經進京了嗎?為什麽還不速速進宮,前來拜見朕,接受聖旨呢?”李隆基有些不悅,臉色陰沉地責怪李巨道。

“宰相大人拖著未辦!”太常卿張垍,見四周無人,立即直言相告道。

“國忠這個家夥,就是這麽不懂事!如今國事危艱,怎麽能夠因私怨而誤國事呢?”

玄宗皇帝麵有慍色。

玄宗皇帝心裏十分清楚,楊國忠為什麽會阻撓李巨覲見,於是說道,“愛卿啊,你叫劉奉庭去宣敕令,緊急召見李巨,入宮奏事。”

楊國忠見事情敗露,再也無法阻撓李巨拜見皇帝了,隻得派人,召李巨進宮。

李巨才終於得以見到玄宗皇帝,有了與皇帝交流,暢談國事的機會。

8

得到皇帝旨意,李巨迅速奉旨進宮,去拜見玄宗皇帝,接受使命。

君臣一席深談,玄宗皇帝非常讚賞李巨的見識。當著張垍之麵,玄宗皇帝讚揚李巨說道:

“李愛卿真是不可多得的將才,足可以獨當一麵,為國立功。

張愛卿啊,你可謂知人善任,善於識別人才,為國選才任賢。”

玄宗皇帝十分欣賞李巨的才幹謀略,當即下旨說道:

“張愛卿,你叫劉奉庭去宣敕令,讓李愛卿與宰相等諸位大臣一道,討論軍事方略。

然後,將討論的結果,立即向朕匯報,以便朕做最後的定奪。”

張垍,李巨,劉奉庭等,得令而去。

9

軍事會議由中使劉奉庭主持。

聽到皇帝的旨意,宰相楊國忠也不敢怠慢,立即召集群相,商討軍事措施。

會議上,李巨與楊國忠等諸位宰相,你來我往,各抒己見,討論十分熱烈。

諸位宰相心裏,都十分清楚楊國忠的真實意圖,雖明知李巨有理有據,也不敢公開讚同李巨的建議。因此,已經討論到了正午,卻都還沒有得出一個定論。

列席會議的諸位大臣將領,都心浮氣躁,有些不耐煩了。李巨更是煩躁不安,怒火萬丈。

李巨不禁在心裏暗自思忖道:

“李巨啊,李巨,難道你還不清楚宰相楊國忠的為人嗎?你在這裏跟他們閑磨什麽呢?

宰相大人這樣推三阻四,不過是一直想阻撓我的軍事計劃,不肯接受我的建議,讓我為國立功罷了!

算了吧!國事如此頹喪,我人微言輕,別人不接受,我又有什麽辦法呢?”

見討論一直沒有結果,李巨心裏更加失望。

此時,李巨二十出頭年紀,年輕氣盛,再也耐不住了。於是,他氣衝衝地對楊國忠說道:

“諸位宰相大人,在下的意見,你們都不同意。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究竟是為什麽呢?

既然如此,你們召在下前來,討論軍務有什麽用呢?諸位宰相大人,在下恕不奉陪,先行告辭了!”

李巨向楊國忠等宰相行禮,準備轉身而去。

此時,因為討論的時間太久,楊國忠的精神也十分疲憊厭倦了。

他的神情十分怠惰,極度不耐,對李巨的無禮態度更加生氣了。

“大王啊,本相奉旨,召集諸位大人,認真討論軍國大事,是為朝廷負責!

大王你怎麽能夠,如此蠻橫不講理呢?

難道你敢公然抗旨,對聖上的旨意,也敢說三道四嗎?”楊國忠用大帽子,嗬斥教訓李巨道。

“臣怎麽敢對聖上無禮!

請問宰相大人,你推三阻四,對軍事計劃肆意阻撓,究竟是什麽意思呢?

我的計劃究竟有什麽問題?宰相大人當著眾人之麵好好說說,難道不行嗎?”李巨臉色漲紅,心裏很不服氣,據理力爭道。

楊國忠為相以來,朝廷眾臣皆唯唯諾諾,人雲亦雲,隨聲附和,幾乎從來沒有人敢對他當麵頂撞。

楊國忠對李巨固執己見,一直堅持自己的軍事主張十分生氣。

聽了李巨當麵頂撞的話語以後,楊國忠覺得李巨傷了自己宰相的麵子,不禁勃然大怒。

楊國忠臉紅脖子粗,當著中使劉奉庭之麵,大聲譏刺李巨道:

“大王啊,你的語言的確十分犀利,你的軍事計劃聽起來也似乎有理有據,確實令人敬佩。

可是,本相還是十分不解。請問閣下,你能夠用你的那張利嘴,去消滅叛賊安祿山嗎?

本相以為,閣下所做的那些建議,不過是趙括在世,紙上談兵罷了,沒有任何軍事價值!

尊敬的大王閣下,你以為你能夠憑借那些沒有軍事價值的東西,去消滅猖獗的叛賊嗎?”

李巨見楊國忠將自己的軍事計劃駁得一無是處,也越發生氣。

李巨對宰相楊國忠等人,怠於國事,挾私報複,一直不肯接受自己的意見,火冒三丈開來。

於是,李巨怒氣衝衝地質問楊國忠道:

“宰相大人:

在下以為,我們不能夠以私人恩怨,而怠於國事,貽誤戰機。

既然宰相大人認為,在下所言,是空談無用,紙上談兵。不知別個軍將,能夠借相公的手,去攻打賊人嗎?”

楊國忠啞口無言,無言以對,大怒道:“你你你——,你這個紙上談兵的趙括,本相真不知道怎麽說你!”

中使劉奉庭見場麵火爆,心裏十分擔心,急忙上前,打圓場道:

“諸君:

你們討論所言,都是為了帝國前途,朝廷大局。何必為了一點意見分歧,傷了諸君的和氣呢?

如今,已經到了正午,諸君也疲倦了。等我稟明聖上,找機會再議!”

軍事會議無果而終,不歡而散。

楊國忠對李巨的當麵冒犯,恨之入骨,越發對李巨忌恨在心,欲逐之而後快。

10

不幾天,南陽等東方戰線的軍情,更加危急。

宰相楊國忠見軍情瞞不過皇帝,自己又無計可施,不得已,他隻好同意了李巨的軍事計劃。

於是,楊國忠遵照皇帝的旨意,發布命令,授任李巨為陳留、譙郡太守、攝禦史大夫、兼河南節度使,主持洛陽、南陽等地的平叛事宜。

11

第二天上朝,李巨依照朝廷的慣例,帶著自己的新官職進宮,去奉謝聖人,感謝皇帝的信任。

見到玄宗皇帝,李巨就大聲歡呼道:

“陳留、譙郡太守、攝禦史大夫、兼河南節度使李巨,叩見皇帝陛下,跪謝皇恩。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隆基聽見李巨自報官名,心裏十分驚異,急忙詢問李巨道:

“愛卿請起!

愛卿啊,朕叫宰相任命你,擔任禦史大夫一職。為什麽愛卿你,卻自稱攝禦史大夫呢?”

李巨知道是宰相楊國忠搗鬼,就直言不諱地回答玄宗皇帝道:

“陛下:

恕臣下愚鈍,臣不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是宰相大人親自下令,這樣任命臣的職務的。臣也不知道,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楊國忠這個家夥,就知道攬權獨裁,怎麽竟敢違背朕的旨意呢?”

李隆基聽了李巨的解釋,知道事情的原委以後,對楊國忠大為不滿。

玄宗皇帝立即親自下詔道:

“愛卿聽旨:

茲任命愛卿你,為陳留譙郡太守、禦史大夫、兼河南節度使,著即上任,負責討平東方叛逆。”

“感謝陛下的隆恩,臣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在所不辭。

陛下,臣還有一些小小的請求,請陛下恩準。”

李巨一邊感謝皇恩,一邊在心裏思忖道:

“如今朝中,是宰相楊國忠專權,恐怕我出師無功,會反遭奸佞陷害。

如果中途我被撤換,就會破壞我的軍事大計,對平叛不利!”

李巨急中生智,趁機上奏皇帝道:

“陛下:

方今國事艱難,賊勢浩大,道路阻絕,信息不通。臣恐為賊人所詐,以致上當受騙,貽誤國事。

如朝廷忽然召回臣下,不知陛下以什麽作為憑信,讓臣相信是陛下的旨意呢?”

玄宗皇帝對李巨的思慮周全十分欣賞,笑著讚揚李巨說道:

“愛卿所慮極是!

朕將召吳王李祗,為太仆卿,劈分木契,分授於愛卿。請愛卿放心!到時,以木契為憑。

愛卿聽旨,茲任命愛卿,為陳留及譙郡太守、河南節度使,兼統率嶺南節度使何履光、黔中節度使趙國珍、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等三節度使,負責討平東方叛逆。”

黔中節度使趙國珍,作戰勇敢,是大唐朝廷有名的夷人將領,以勇氣而聞於軍中。

12

接旨以後,李巨迅速出發東行,前去上任。

至德元年(756年)五月十五日,李巨率領部屬的朝廷大軍,從藍田出發,向南陽進軍,準備去援救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

那時,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正堅守南陽郡城,奮力抵抗安祿山叛軍的猛烈進攻。

李巨率軍,剛到南陽郡城附近不久,他離朝時的擔心,就成為了現實。

此時,楊國忠不想李巨等人在前線立功,很快就使了一招釜底抽薪之計,欲分割前線將領的兵權。

玄宗皇帝聽信在下楊國忠等大臣的讒言,準備以南陽兵敗為由,處罰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欲剝奪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的軍權。

不久,朝廷就頒下詔命,貶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為果毅將軍,以潁川郡太守來瑱,兼禦史中丞,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去代替魯炅的職務。

13

“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

接到皇帝撤換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的的旨意以後,李巨大吃一驚。

“朝廷的處置不妥!陛下久經沙場,難道不知道臨陣換將,就會導致群龍無首,這不是自毀長城嗎?

如此,則南陽危也!我一定要盡力阻止這樣做!”

於是,李巨緊急上書,上奏玄宗皇帝說道:

“陛下:

臣私下以為,最近的聖旨不妥。臨陣換將,是自毀長城,會貽誤軍心。

如今,賊勢浩大,朝廷大小官吏紛紛棄職逃亡,如果魯炅沒有棄職潛逃,能夠保存住南陽孤城,就已經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了。

那麽魯炅立下的功績,也就足以彌補,他從前失利的過失了。

臣私下擔心,如果真是按照聖旨所說去處理的話,臣恐怕會冷了功臣將領的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臣不敢獨斷專行,特地上書,請問陛下,究竟應該如何去處置魯炅,更加妥當呢?”

此時,李隆基對此事的判斷,還算清醒,他很快意識到了這樣處置的危害。

玄宗皇帝急忙派遣使節,用緊急詔書回答李巨道:

“愛卿啊:

朕既然已經命令你,節製三節度使,那麽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朕允許你有權審時度勢,便宜行事,處置這一類的事情,容後再稟報朝廷。”

接到皇帝親自的授權之後,李巨十分滿意,仿佛吃了一顆定心丸。

李巨很快率軍到了內鄉,接應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

不久,李巨快速行軍,率領官軍主力,迅速逼近了南陽附近,與堅守南陽的魯炅,遙相呼應,給叛軍施展壓力。

圍困南陽郡城的叛軍將領畢思琛,聞聽李巨率領朝廷大軍,前來援救南陽,害怕遭到官軍的前後夾擊。

叛軍將領畢思琛,急忙解去南陽的包圍,從南陽前線逃走了。

南陽終於轉危為安,暫時得以保全。

14

五月下旬,李巨與節度使何履光、趙國珍等節度使一道率軍,一同到達了南陽郡城,與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勝利會師。

到達南陽郡城,李巨就向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宣示了皇帝的敕令,貶斥魯炅,削其章服,命令魯炅隨軍效力,戴罪立功。

到了晚上,李巨又重新以皇帝的恩命,下令魯炅複位,繼續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一職,坐鎮南陽。

南陽因此,得以安定。

15

當初,自從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反叛大唐朝廷以來,大唐帝國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就一直率領自己統領的部屬大軍,固守在南陽(治今河南鄧州)一帶,抵抗著安祿山叛軍的南下。

南陽守軍,扼住了安祿山叛軍南下的咽喉,威脅著叛軍攻占了的東京洛陽。

安祿山久在軍中,深知南陽的重要性,十分忌憚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心裏一直惴惴不安,害怕南陽軍隊的夾擊,欲解除後顧之憂。

安祿山遂下令,命令部將武令殉、畢思琛等,率領大軍,去圍攻南陽,務必攻下南陽,打通南下的道路,解除洛陽的後顧之憂。

所以當時,敵眾我寡,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獨木難支,寡不敵眾,最終失利,隻好率軍,退守郡城南陽堅守待援。

因此,到了此時五月下旬,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率兵往救魯炅,叛將武令殉、畢思琛等叛將,害怕被官軍夾擊,撤圍而走,南陽才重獲安寧。

16

可是不久,平叛形勢,再次發生突變。

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初九日,潼關陷落安祿山叛軍之手。

大唐朝廷京師長安,是八百裏秦川,一片平原,已經無險可守,再次陷入絕境。

在這以後,安祿山乘勝追擊,逼近西京長安,叛軍的勢力,更加強盛猖獗。

大唐各地郡縣,見安祿山叛軍勢大,越發首鼠兩端,動**不安。

南陽又再次成為了前線,所受到的叛軍壓力也越來越大,變得岌岌可危。

從前,潼關守將太子先鋒元帥哥舒翰,與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的關係,十分親密。

潼關陷落,哥舒翰被安祿山叛軍俘虜以後,安祿山命令降將哥舒翰,給南陽守將魯炅寫信勸降。

不想,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不受威脅利誘,依然忠於大唐。哥舒翰等人的勸降,遭到了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的嚴詞拒絕。

安祿山老羞成怒,決心率軍,屠滅南陽,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和隱患。

安祿山便又再次命令大將武令殉等將領,率領精銳叛軍,去攻打南陽。

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依然毫不屈服,率眾堅決固守南陽郡城。

叛將武令殉率領的叛軍,久攻南陽郡城不下。安祿山越發氣惱,越發欲攻下南陽。

安祿山大怒,遂臨陣換將,以大燕名將田承嗣,取代了大將武令殉,繼續加強對南陽的圍攻。

安祿山下令田承嗣,務必要掃清南陽外圍,一勞永逸地解決掉堅守南陽的官軍。

所以,李巨一上任河南節度使不長的時間裏,就開始再次麵臨安祿山叛軍的巨大壓力。

17

河南節度使李巨,雖然年青,但曉暢軍事,很清楚自己的兵力吃緊,朝廷也捉襟見肘,無法抽出更多的兵力支援,所以決心自救。

李巨用盡辦法,加緊整頓軍務,四處張貼文告,想盡千方百計,到各地去網羅人才。

他積極招兵買馬,招募有匡複朝廷、複興社稷理想和抱負的仁人誌士,決心組織好軍隊以後,立即給安祿山叛軍,以有力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