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恨奸佞將士怒怨 鋤奸相馬嵬兵諫

1

六月十四日,天氣變得更加地陰霾悶熱,仿佛一場狂風暴雨,即將來臨。

天剛蒙蒙亮,李隆基就開始督促眾人,抓緊時間預備旅途飲水食物,做好繼續前行的準備。

匆匆地喝了一點熱水,吃了一點熱飯之後,李隆基就急忙下旨,催促大家,速速地向南行進。

昨晚一夜都沒有休息好,衰老體弱的李隆基,覺得自己的頭腦,一直有些昏昏沉沉,精神萎靡不振。

加之天氣,更加悶熱,李隆基越發感到渾身不舒服,煩悶至極,心情更加糟糕。

隨從皇帝聖駕的皇家人眾,都十分害怕,自己會掉下大隊,落入叛軍或亂民之手。

他們大多來不及準備飲水食物,也來不及喝水和吃飯,就急急忙忙地收拾好自己簡陋的行李包裹,棲棲遑遑地隨駕南去。

由於大家都一直飽受饑渴與勞累、疲憊的折磨,有氣無力,隊伍隻能夠緩緩地前行,一直走了大半天,才勉勉強強走了二十多裏。

李隆基萬萬沒有想到,一場突然的危機,就將降臨,即將考驗自己的應變力。

未時(下午二點左右)時分,李隆基一行,終於順利抵達了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

馬嵬驛是前往西蜀的一處有名的驛站,距離京師長安,約一百一十三裏,距離金城縣驛站,大約二十八裏。

大家都累得氣喘籲籲,精疲力盡。李隆基下旨,命令大家,下馬休息,喝水吃飯。

左相韋見素,禦史大夫魏方進,高力士,貴妃姐妹,李亨妻子太子妃張姝姝等人,都坐在驛站裏麵,陪侍著皇帝李隆基休息喝水。

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與孫子輩廣平王、南陽王、建寧王諸兄弟,帶領侍從禁軍,在驛站外守衛,護衛著皇帝以及皇家眷屬。

2

當初,天寶十三年(754年)秋季之時,京城長安及其周圍長安三輔郡縣,接連下了六十多天的淋雨。

長安郡縣官民的廬舍垣墉,差不多頹毀殆盡。

京城長安城裏,受災也是十分嚴重。總計有一十九個坊,遭受淋雨的肆虐侵襲,損失十分嚴重。

李隆基眼見此情,心裏十分憤怒,對侍從們怒道:

“這難道不是天帝神靈的震怒嗎?

這些天災人禍,難道不是因為宰輔陳希烈等當朝的文武大臣,不夠稱職,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造成的嗎?

不然,為什麽上天神靈,會降下如此嚴重的災難,來降罪於官民百姓呢?”

侍從們不敢悖逆,紛紛讚同說道:“陛下聖明!當朝宰相大臣,的確難辭其咎!”

“諸君言之有理!朕一定要想方設法,化解化解上天的憤怒,重歸國泰民安的盛世!”

於是,李隆基準備下旨,撤換宰相陳希烈,以示懲罰。他下旨給國舅楊國忠,命令楊國忠道:

“國忠啊:

朕發現,最近的災難,都是宰輔們沒有恪盡職守所造成的。麻煩你趕快前去,幫助朕精求端士,輔弼朝政,以化解上天神靈的憤怒,恢複天下太平。

國忠啊,你幫朕認真考察考察,看吉溫這人,究竟如何呢?是否勝任宰相之職呢?”

兵部侍郎吉溫,是安祿山的親信,那時正承受著李隆基的寵遇。李隆基認為吉溫不僅聽話,而且善解人意,所以十分信任他,欲對他委以重任。

所以,李隆基心裏其實早已經有了打算,就是準備任用吉溫,去擔任宰相一職,以接替宰輔陳希烈,逼陳希烈引咎辭職。

楊國忠聽了,有些不悅,自思道:

“本相與安祿山矛盾重重,很不投機。而吉溫又是安祿山的賓佐和親信。

如果吉溫做了朝廷的宰相,不是會對本相更加不利嗎?

吉溫不僅會分割本相的權力,還會掣肘本相的行動。這不是製約本相的手足嗎?

安祿山的威望和權勢,早就已經令朝廷十分畏懼和忌憚了。本相為什麽要重樹強敵呢?

本相一定要排除吉溫,阻止他擔任宰相一職,不讓安祿山的陰謀得逞。”

“陛下,宰相一職,事務繁多,是百官之首,關係朝廷大局,不可不慎之又慎。

容臣思考一下,再做決定如何?”楊國忠借故向李隆基推脫請求說道。

“愛卿慎重,朕很欣賞!愛卿啊,你速速考慮,盡快上報!”李隆基也深以為然道。

晚上,楊國忠再進皇宮,向皇帝秘密地上奏道:

“陛下:

臣私下以為,宰相一職,身係天下安危,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選拔敦厚博達,胸襟開闊,公正無私,不結黨營私的大臣擔任,才比較合適。

吉溫一向與安祿山親近,臣恐怕會讓天下人議論,有傷陛下大公無私,知人善任的英明。

臣私下以為,不宜任用為相,以免天下人認為陛下偏私,有失公正。”

“愛卿的進諫有理。

朕也知道吉溫與安祿山的關係密切。宰相一職,的確身係國家安危,必須要無黨無私的大臣擔任。

請愛卿速速為朕物色人選,接替陳希烈。”

楊國忠見李隆基的主意改變,大喜,急忙答應道:

“陛下放心!臣一定盡心盡力,大公無私地為帝國推舉有用之才。”

2

朝見李隆基之後,楊國忠顧不上回家,就急急忙忙前去,拜訪中書舍人竇華、宋昱等人,征求他們的意見,以選拔對自己有利的人,來擔任大唐宰相。

中書舍人竇華、宋昱等大臣,明白宰相楊國忠的心意,一致向楊國忠推薦道:

“宰相大人:

屬下等以為,韋見素大人方正儒雅,博學多才,方方正正,為陛下所喜愛。

韋見素大人不喜歡爭執,性格柔和,容易相處,非常適宜推薦為相,來與大人搭配。”

楊國忠深以為然,大喜讚同道:

“兩位大人,果然見識高明,所說十分有理。本相立即進宮,向陛下說明,早做決定!”

與中書舍人竇華、宋昱等大臣協商妥當,楊國忠連夜連晚,回到皇宮,就向李隆基建議,推薦任用韋見素為相。

李隆基平常裏,亦十分看重韋見素,讚同道:

“愛卿果然是一片公心,不偏不黨!

韋見素曾經在朕父皇的相王府裏當過差,侍奉過父皇,對父皇忠心耿耿,任勞任怨。

當初,他對朕還有一些舊恩,可以提拔任用。”

李隆基當即同意。楊國忠默然大喜。

3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八月,朝廷下旨,拜韋見素,為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院學士,知門下省事,代替陳希烈的宰相之位。

韋見素既為楊國忠所推薦,而擔任朝廷的宰相,他對楊國忠自然而然是感激涕零,死心塌地。

因而,身不由己中,韋見素就成為了楊國忠的死黨。所有朝廷大事,韋見素都對楊國忠唯命是從,不敢出言反對。

那時,安祿山正與楊國忠爭寵奪權,各不相讓,兩相猜嫌,勢同水火。

韋見素亦從不談論他倆的是非,隻圖明哲保身,隻是在相府中署字畫押而已。

楊國忠見狀,十分滿意。

乃至於最終,縱容安祿山發動叛亂,危害社稷,韋見素也不發一言,也從不表示自己的一點反對意見。

天下人稱韋見素,為“陪食宰相”,韋見素也不喜不悲,不以為恥,毫不在意。

4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日,潼關守將哥舒翰兵敗桃林。潼關失守的消息,迅速傳到了京師長安。

李隆基聞訊以後,立即召集親信大臣,商討對策。最終李隆基決定,第二天早上,率領親信大臣以及皇家眷屬,逃離京師長安,前往安全之地避難。

當時,皇帝李隆基蒼皇出幸,心裏茫然無措,也不知道究竟應該到什麽地方,去躲避災難為是。

楊國忠因為身領劍南節度使旄鉞的緣故,因而就請求李隆基,請皇帝臨幸成都,到成都駐蹕。

那時,李隆基驚慌失措,六神無主,也沒有多少主見,就同意了國舅楊國忠的建議。

十三日逃亡的那天清晨,左相韋見素父子,早早地進宮,去朝見皇帝。

韋見素父子,還不知道皇帝一行,準備西幸蜀中的消息。

韋見素父子上朝之時,恰好與右相楊國忠、禦史大夫魏方進等大臣,相遇於皇宮延秋門。

右相楊國忠,急忙將皇帝臨幸西蜀的消息,告訴了左相韋見素父子。

左相韋見素父子,這時才得知皇帝西行的消息。左相韋見素,來不及回家,通知自己的家屬,逃離京師長安,便帶領自己的兒子,扈從皇帝李隆基,向鹹陽西行。

李隆基見狀,大為感動,讚揚左相韋見素父子道:

“真是板**識忠臣!

韋愛卿啊,你們父子,對朕可謂忠心耿耿。國難當頭,先公後私,真是令人敬佩。

國忠啊,你就和韋愛卿父子一道,留在朕的身邊,侍候朕,聽從朕的旨意吧!”

事無大小,李隆基都喜歡與韋見素父子商議。左相韋見素父子,也很受李隆基的親近和信任。

5

此時,侍從禁軍的情形,卻令人十分憂慮。

護駕的禁軍將領和禁軍士卒中的大多數人,已經有好幾頓,都沒有吃上一頓像樣的飯菜,沾上一粒米,喝上一口水了。

禁軍將士們,一個個都十分的饑餓焦渴,疲憊已極。

禁軍將士們的心裏,本來就窩著一肚子的怒火與怨恨,饑渴疲憊,更加使他們憤怒如火,怒火攻心。

從昨天,六月十三日那天早上,禁軍將士,接到皇帝的逃亡旨令後,他們就在匆忙中準備行裝,隨駕西行,撤離京師。

那時的大唐朝廷規矩,禁衛軍將士,糧草、飲水、被褥、馬匹,甚至武器裝備等,很多都需要禁衛軍將士自備。

禁軍將士,在驚慌失措中,接到皇帝的旨意以後,就開始隨駕出發。

這些將士,甚至根本就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回家去準備他們的糧草和飲水。

倉促間,禁軍將士們,甚至來不及通知他們在京師居住的親人,告訴自己,將隨皇帝向何處去。

當然了,禁軍將士們也就來不及催促自己的親人們,盡快地逃離京師長安,去尋找避難之地了。

此時,禁軍將士聽人紛紛傳言說,京師長安已經被安祿山的部下崔乾祐叛賊的大軍占領。

禁軍將士們,對京師親人們安危的擔心,對朝廷的不滿和怨恨,更加地強烈。

多日來的不滿與怨恨,化成怒火,刹那間迸發了出來。

一時,軍怨沸騰,不遜的流言,憤怒的喧嘩聲四起。禁軍將士們的憤怒已經難以遏製。

6

禁軍首領,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聞訊,懼禁軍發生暴亂,最終失去控製,急忙找人,商量應對之策,商討如何安撫禁軍將士們。

陳玄禮,身材魁梧,武藝高強,德高望重。陳玄禮的年紀,雖已經將近六十,但依然精神矍鑠,威風凜凜,不怒而威。

陳玄禮初任果毅都尉,曾經跟隨李隆基(玄宗)一道起兵,參與了誅殺李隆基的伯父-中宗皇帝李顯的妻子韋皇後,以及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的兵變行動,為李隆基的兵變成功,以及最終登基,立下了十分卓越的功勳。

一直以來,陳玄禮都跟隨著李隆基,對李隆基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因而,陳玄禮深受李隆基的寵信,是李隆基最最親信的禁軍將領之一。

李隆基即位以後,更是對陳玄禮委以重任,任命陳玄禮宿衛宮中,任皇家禁軍的大統領龍武大將軍,負責皇宮警衛。

陳玄禮擔任禁軍的大統領龍武大將軍以後,更加淳篤自檢,低調謙遜,而深受李隆基的喜愛和信任。

其時,楊家權傾天下。楊國忠兄妹,仗恃皇帝的寵愛,不免專橫霸道,禍國殃民,最終導致安祿山反叛的滔天大禍。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楊國忠兄妹獨斷專橫,禍害天下,迫害太子的行為,早就心懷不滿,深惡痛疾。

眼見如今的形勢,極端不妙,禁軍將士們已經怒氣衝天,稍有遲疑,定將釀成大禍,造成玉石俱焚的局麵,甚至自身也難保。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敏銳地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急忙匆匆忙忙地率領侍從武士,前往太子李亨的軍營,邀請太子的親信-飛龍軍掌閑廄李靜忠,秘密商議,策劃謀於皇太子李亨,商討應對之策。

掌閑廄,主要負責主管宮廷的馬匹簿籍等。

掌閑廄的職位不高,在宮中地位卑賤,但如今西行,急需馬匹的緊要關頭,掌閑廄的職位卻顯得十分重要。

7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剛剛踏進太子李亨的軍營,眼尖的太子親信-飛龍軍掌閑廄李靜忠,就親自前往迎接。

“龍武大將軍軍務勞碌,大駕光臨,奴才有失遠迎,恕罪!恕罪!”李靜忠十分客氣恭敬地與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寒暄道。

身材高瘦的李靜忠,麵孔白淨,頜下無須,平時沉默寡言,很有心計,他的年紀,比陳玄禮稍小。

李靜忠雖然已有五十二歲的年紀,頭發已經斑白,但依然手腳麻利,十分幹練。

8

見皇帝寵信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風塵仆仆地前來太子營中,李靜忠知道,必有重要之事,急忙摒去眾人,上前行禮問候。

“末將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李公公辛苦了。太子殿下可好?孩子們可好?”

陳玄禮問飛龍軍掌閑廄李靜忠道。

“大將軍請坐!殿下身體安康,精神奕奕!孩子們也各司其職,為陛下竭盡忠心呢!

太子殿下叫奴才坐守禁軍大營,處理公事,殿下此刻正與孩子們一道,在軍中撫慰將士,侍候陛下和貴妃娘娘,忙著呢!

請問大將軍,軍務緊急,旅途不寧,將軍不在陛下的身邊侍候、護衛,所來何事呢?”

飛龍軍掌閑廄李靜忠微笑著,親切地問陳玄禮道。

“賊勢猖狂,軍心不穩。不瞞李公公,末將有要事,想與公公和殿下,交流交流幾句,不知公公是否有空?”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快人快語,開門見山地說道。

9

聞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所言,李靜忠默然大喜。一聽陳玄禮有要事找自己相商,李靜忠一下子就猜出了幾分。

“請問大將軍,有什麽要事,值得勞將軍大駕?需要奴才去通知太子殿下嗎?”

李靜忠按捺住心中的欣喜,不動聲色地問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道。

“太子殿下嗎?就暫時不要驚動殿下了。末將知道,公公是殿下心腹,就不隱瞞公公了。

末將是為貴妃娘娘兄妹之事而來,準備與李公公交換交換心得。”

李靜忠一聽,正合己意,一拍即合,不禁欣喜若狂。

“貴妃娘娘兄妹,欺侮皇儲,專寵專權,惑亂天下,釀成帝國的災難,奴才是恨之入骨。

我李靜忠一直渴望,有朝一日,能夠輔助太子,立下蓋世功業,光耀我李氏門庭。

陳大人所言,正合奴才心意!陳大人赤膽忠心,快人快語,令人敬佩!奴才怎麽敢不聽命呢?”

李靜忠按捺住自己暗中的欣喜,當即一口表示讚同,並故意挑起話題說道。

“李公公英武果斷,高瞻遠矚,又一向對殿下忠誠。殿下對李公公是言聽計從,十分敬重,末將也深為敬佩。

末將時間緊急,不敢客套,所以冒死進言,希望太子殿下,能夠理解末將對陛下和太子的心意。”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一邊恭維李靜忠,一邊欲言又止道。

“奴才最明白太子殿下的心思。龍武大將軍大人的意思,奴才也心知肚明。

奴才就開門見山,不打誑語,為大人直言吧!

貴妃娘娘姐妹,利用自己的姿色,蠱惑聖人,專權跋扈,擾亂朝綱,罪不容赦。

奴才出生微賤,地位低微,她們兄妹看不起奴才,還可以說是情有可原。

可是,就連如陳大人這般德高望重,功勳卓著的帝國功臣,也受著她們的輕視和打擊;

如太子殿下這樣的孝順仁厚的帝國儲君,也不被貴妃娘娘兄妹,放在眼裏。

貴妃娘娘兄妹,侍寵誤國,禍國殃民,實在是罪惡滔天,人神共憤。種種惡行,令人義憤填膺!

太子殿下早就有心誅滅國賊,可惜勢單力孤,投鼠忌器,因此隻得隱忍在心。

如今,如果有龍武大將軍及皇家禁軍的擁護和支持,有太子殿下的英明指揮,有廣平王、南陽王、建寧王諸王以及奴才等人的襄助謀劃,何愁大事不成呢?

大人可有意乎?”李靜忠直言挑逗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道。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聞言大喜,不失時機地拍著李靜忠的馬屁說道:

“末將懂得公公的心思。公公深刻了解殿下的心意,末將一直都非常清楚。

公公都能夠一心一意地忠於太子殿下,盡心盡力地為陛下竭盡忠誠。

玄禮飽受皇恩,不敢貪生怕死,逃避責任,怎麽敢不效犬馬之勞,為帝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太子殿下和公公,既然敢於為了帝國前途與逆賊決裂,而不是因為與貴妃兄妹的私人恩怨,而去反擊國賊,末將怎麽能夠無動於衷,明哲保身,不去為國盡忠職守,浴血沙場呢?

既然如此,我們當好好計議,以免打草驚蛇,除害不成,反被蛇咬。”

10

聽了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誇獎,李靜忠有些臉紅,有些疑心陳玄禮話語中的諷刺意味。

李靜忠仔細地看了看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隻見陳玄禮一臉正氣,態度十分誠懇。

講話時,陳玄禮臉色嚴肅,一本正經,完全沒有一點譏諷之意,李靜忠這才定下心來。

“隻是,大將軍,如果幹大事猶豫不決,當斷不斷,定會大禍上身。”

李靜忠疑慮道,“太子殿下,一向寬厚仁慈,處事瞻前顧後,務求萬全。這件事情,我們應該如何向殿下解說呢?

我看,我們還是謹慎小心為妙才是!

奴才以為,我們還是暫時不將此事,告訴太子殿下為是。萬一大事不成,也絕不能將太子殿下牽涉在內!”

“公公所言極是!

公公對殿下的忠誠,處事周全,令末將十分欽佩。末將也了解殿下的性格。

因此,我們的確應該,首先考慮周詳,安排妥當以後,才去通知太子殿下,去具體實施!

這就是末將首先找公公商議的初衷!”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點頭同意道。

一會功夫,兩人就已經商議妥當。

“所謂師出有名!

如今,楊國忠的禍國殃民,已經惹得人神共憤。我們就利用禁軍將士們,對宰相楊國忠兄妹的極度不滿、極度憤怒痛恨的情緒,去策劃這件事情吧!

我們一定要誅殺掉安祿山叛亂的肇事者—楊國忠,撫慰禁軍將士躁動不安的心靈,安定社稷。”

李靜忠對著陳玄禮發誓道。

“就照公公的謀劃實施!公公啊!隔牆有耳,知道這件事情的人,盡量越少越好!

末將耽誤的時間,已經夠多了,要回行宮去侍候陛下了。

公公啊!麻煩你趕快派人,去請太子殿下回營吧,我和太子殿下略微交流幾句,末將就要回到陛下身邊去了!”

陳玄禮焦急地請求道。

“大將軍言之有理!將軍稍歇!殿下就在前麵的驛站,靜忠立即去尋找太子殿下!”

李靜忠行禮後,快速離開,將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留在禁軍大營中,獨自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