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組員
第二章 組員
曾淩風和王怡菡很快地來到了基地總控製室
“哥!”,“老曾!”,“老大!”,“師兄!”,幾個不同的稱呼從屋子裏幾個人的口中同時蹦了出來。
“哥”是義妹王凝的稱呼。
王凝是曾淩風大學的同學,他們在同一個學院但是不同專業,兩人也是老鄉,當然僅僅是從省級行政區的基礎上來說。
王凝是曾淩風這一生中除了父母、兩個姐姐以及妻子外最親近的人,可以說他完全把王凝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妹妹來對待,疼愛她,照顧她。在大學時,周圍的人都以為他們倆是戀人關係,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王凝也把曾淩風當成了自己的親哥哥,關心他,信任他。他們之間雖無血緣上的親屬關係,卻和親人並無二致。
王凝大學時學的是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碩士和博士都是在成都光電所完成的,博士畢業後就留在了光電所工作,是光電所的研究骨幹。她的成績一直非常優秀,一直是好學生的代表。
大學的幾年中,他們每次開學都一起去學校,每逢放假也是一起坐火車回家。二人如親人般的相互扶持,互相照顧。
那時的火車車況相當糟糕,隨時都非常擁擠,很多的時候都買不到坐票,隻能買站票回家或上學。每逢遇到這種情況,曾淩風都會提前去買兩個小凳子,方便兩人在火車上能坐一下。由於火車行程遠、車速低,火車運行的時間非常長,基本上都是超過了三十個小時。於是在晚上曾淩風都會讓她靠在他的腿上打瞌睡,他則像她的守護騎士般的看著她入睡,就像守護著我最心愛的珍寶一般。
每次她醒來看見他紅腫的眼睛都會痛惜的責備他為什麽不睡覺,而他每次都會溫柔地告訴她,他已經睡過了,隻是比她先醒過來。其實她心裏知道他沒有睡過,一直在注意著周圍的情況。這時她會靜靜地靠在他的身上,感到非常的幸福、安全。
如果是回家,每次下車後她都不會趕去汽車站,而是陪他買好轉乘火車票後,拉著他去找一個小旅社住下來,並強迫他馬上睡覺。很多次他睡下後,悄悄地把眼睛睜開一絲縫,都看見她在靜靜地看著他,並沒有去睡覺,有時甚至會輕輕的拍打他的身子,就如同母親照看著自己的孩子入睡一般。
他們就這樣溫馨地度過了四年的大學時光。
他本科畢業後直接到第九研究院工作,而她則開始讀研。兩個人所在的城市距離非常近,坐車也就一個小時多一點而也,二人也就能經常的聚聚。用曾淩風妻子範雪晴的話說就是他們倆的關係好的讓作為妻子的她都非常嫉妒。
王凝和妻子範雪晴同年,隻是比範雪晴大了幾個月而也。她身材不高,嬌小而苗條,讓人一見就會心生憐愛;她的容貌也算不上美,但是非常耐看,如果仔細的看她,會不知覺的讓人迷醉。這是一種非常矛盾而奇怪的感覺,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她就是一個謎一般的女子。
王凝是在十二年前應曾淩風的邀請加入“燧人氏計劃”項目組的,為此曾淩風還受到了不少非議和責難,但是他頂住了所有的壓力,堅持啟用了她。從此,他又多了一個堅定的支持者。二人重新一起合作,共同為“燧人氏計劃”殫精竭慮。
叫“老曾”的兩人分別是陳新宇和白仁皓。二人都是清華大學核物理專業畢業的高材生,並且去美國的麻省理工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深造過,分別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兩所美國名校的博士後頭銜。兩人都是在十二年前回國的,並於十年前被招入了“燧人氏計劃”項目組。
兩人的專業知識功底都非常深厚,並不在曾淩風之下。再加上都是世界名校畢業,所有兩人都自視甚高。當兩人初到“燧人氏計劃”項目組的時候,對他們的這個土生土長而且不是科班出身的上司很是看不上眼,認為他在他們到來後就配不上首席工程師的位置,並公開的向他他提出了挑戰。
隻是兩人很快就被曾淩風的學識與風度折服。從此之後二人雖然對一般人仍是顯得很高傲,當然二人也有高傲的資本,但是在麵對他們的這個小上司時,仍會恭敬地尊稱一聲“老曾”。其實二人的年紀都比曾淩風大,而且大的不少。二人都出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真正的七零後,而曾淩風出生於一九八五年,比二人小了整整七歲,並且在曾淩風提到這事後仍堅持這樣稱呼,並說“學無先後,達者為先”。
叫“老大”的二人,其中一個是曾淩風的大學同班同學兼四年舍友張鬆林,另一人則是曾淩風在第九研究院的同事許長空。這二人和曾淩風的關係也很鐵,對曾淩風極為尊敬,並一直視曾淩風為偶像。
二人都知道曾淩風在進入“燧人氏計劃”項目組之前的所有經曆,也就都知道曾淩風成長曆程中經曆的所有的艱辛。他們一直都說曾淩風創造了一個別人無法複製的奇跡。畢竟在兩年的時間內由一個核物理的門外漢成長為一個大師級的人物,並在之後的十餘年時間裏不僅單獨指導研究人員完成了“燧人氏計劃”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研究工作,還帶領組員實現了整個“燧人氏計劃”,另外還在此期間自學了法語、德語和俄語等三門外語並都達到了專家級的水平。這些成就,就是其中的任何一項,有人達到了都是足以自傲的事情,更何況是一個人在短短的十來年時間裏實現的呢?難怪他們二人會說這是一個難以複製的奇跡了!要知道漢語言和這幾門西方語言不屬於統一語言體係,中國人學習這幾門外語的難度並不亞於這幾個國家的人學習漢語。
叫“師兄”的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男青年,他是曾淩風大學母校的校友,比曾淩風低了十二屆的羅濱浩。羅濱浩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2018屆,四年前在其博士在讀期間被招入了“燧人氏計劃”項目組。他是因為發表了一篇關於熱核反應堆的論文後進入了曾淩風的視野,在對其進行了嚴格的考核後被招入了“燧人氏計劃”項目組。由於二人的班主任都是同一人,所以曾淩風一直堅持讓羅濱浩叫他師兄。總的來說,羅濱浩是一個有為而謙遜的年青人。
曾淩風再回頭看了看身後的王怡菡,心說道:“這就是“燧人氏計劃”項目組的核心成員,是我和多年來朝夕相伴、一起戰鬥的戰友了。”
八人中曾淩風是總負責人,總攬所以工作;陳新宇、白仁皓、許長空、羅濱浩則負責核專業方麵的事情;王凝負責研究中涉及到的機械、材料方麵的事務;張鬆林負責力學方麵的問題;王怡菡則是曾淩風的助手,協助他完成一些相關工作,順便的說一句,這也是曾淩風給她的博士研究課題。
八個人組成了一個分工合作的高效率的團體,在“燧人氏計劃”的其他數千研究人員的協助下,花了整整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今天,將是最後戰鬥打響的時候。
這個研究組因為研究課題的敏感性,注定了他們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隻能作為幕後英雄,不能為世人所廣而周知。但是也正是因為此成果,也注定了從他們成功的那一刻其他們將被民族和曆史所銘記。
曾淩風仔細地端詳著眼前的和他一起奮鬥了數千個日夜的夥伴,曾經的一幕幕又在他眼前閃現。數千個日夜的相處,鑄就了他們之間的高度默契。在這一刻他們都讀懂了彼此的心聲。這種默契也正是他們能締造這一傳奇的原動力。
在這一刻,曾淩風什麽都沒說,隻是嚴肅地朝七人深深地掬了一躬。而七個人也在曾淩風進門打了招呼後就恢複了沉默。在曾淩風彎腰鞠躬的同一時刻,他們也神情肅穆的朝曾淩風彎下了腰。
“都準備好了嗎?”曾淩風打破了寂靜的局麵,出言詢問道。
七人都堅定的點了點頭,表示他們已經完全做好了準備。
曾淩風滿意的笑了笑,說道:“大家都放鬆一點。集中精神是不錯,但是神經繃得太緊也不好。前麵的工作都完成了,我們要對自己這些年來的工作有信心,相信我們一定能成功的。大家有沒有信心?”
“有!”七人異口同聲的回答。
“好,那大家就各就各位,準備打響我們的這最後一戰吧!”曾淩風大聲說道。
很快的,大家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半個小時後,曾淩風通過總控製室裏麵的通訊器說道:“大家報告情況!”
很快的,通訊頻道裏傳來堅定的回答:“反應堆運行正常!”,“點火裝置正常!”,“冷凝係統運行正常!”,“監控係統運行正常!”……
曾淩風看了看身邊的王怡菡,她連忙報告道:“總控製端運行正常!”語音中帶著明顯的緊張。
曾淩風對她投去一個鼓勵的眼神,說道:“怡菡,放輕鬆點!”
之後,曾淩風下達命令道:“點火!”
兩分鍾後,整個基地裏成為了歡樂的海洋,“燧人氏計劃”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