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英雄、梟雄還是奸雄?

漢、魏之際,群雄角逐。曹操始以“興義兵,誅暴亂”為旗幟,繼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武力翦滅一個又一個強敵;同時推行一係列有效的經濟和政治措施,鞏固地盤,經三十多年艱辛征戰,一統北方,開創了魏國基業。他雄才大略,功績赫赫,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一、初露頭角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祖父曹騰,以宦官之身曆仕安、順、質、桓四帝,官至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官至太尉,但“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不知為何家之子,有人說來自曹騰本家,有人說過繼自夏侯家。曹操祖輩世居高位,家族中“父子兄弟,並據州郡”,在政治上、經濟上頗有勢力。

曹操幼時就機敏聰穎,但任俠**,不務正業,為一般人所看不起。而太尉橋玄卻獨具慧眼,稱他是“命世之才”,濟國安天下者。名士許劭也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名人的賞識,使曹操受到士人的看重。

他二十歲時受州郡推薦,以孝廉為郎,不久,任洛陽縣北部尉。上任後,他造五色棒十多根,懸於尉廨門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皇帝寵愛的宦官蹇碩之叔,犯令夜行,被曹操亂棒打死。從此,京城中無人敢犯禁令。

熹平三年(174)曹操調任頓丘(今河南清豐)令,不久入朝為議郎。為議郎時,他曾上書靈帝,為“黨錮”中被殺害的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鳴不平。

黃巾農民起義爆發時,曹操任騎都尉,隨皇甫嵩、朱儁領兵鎮壓潁川的農民軍,因軍功升濟南相。濟南轄十縣,縣吏多阿附權貴,貪贓瀆職,魚肉百姓。曹操上奏朝廷,罷免了八個縣的貪官汙吏。同時,“禁絕**祀”,取締不合禮製規定的祭祀,搗毀祠廟。於是,濟南地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中平四年(187),朝廷任曹操為東郡太守。曹操不願迎合權貴,並且多次觸犯豪強,引起嫉恨。他怕因此遭禍累及全家,托病不去就職,歸鄉裏隱居。第二年,朝廷成立西園新軍,征曹操為典軍校尉。能夠成為皇室核心部隊的大將,這使曹操重新燃起政治熱情,便又去洛陽赴任了。

二、討董卓受挫

公元189年,靈帝死,少帝繼位。外戚何進欲誅宦官,曹操參與密謀。袁紹主張盡誅宦官;曹操卻主張隻懲辦首惡。他說:“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召外將入京,事情揚出去將招殺身之禍。果然,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入京後擅權亂朝。董卓想拉攏曹操,表舉他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絕合作,改名換姓,逃出洛陽,奔向陳留(今河南開封)。

陳留郡太守張邈是曹操好友,曹氏又有家財在此。曹操便在陳留變賣家產,招兵買馬,糾集宗族,組織隊伍,起兵討伐董卓。

當時,關東(今潼關或函穀關以東)地區州牧紛紛興兵討卓,他們推袁紹為盟主,主持討卓大事。曹操代行奮武將軍之職,屯兵酸棗(今河南延津)。

在關東諸軍的壓力下,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曹操認為,董卓破壞東都,劫持天子,舉國震動,罪大惡極,正是殲滅他的好時機,提議就此出擊,可一戰而定天下。但是,關東諸軍各存私心,互相觀望,不肯出戰。曹操便領自己的五千士兵向前推進。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汴水一帶,與董卓部將徐榮的大軍遭遇。由於眾寡懸殊,曹軍失利,傷亡慘重。曹操自己也被亂箭射中,坐騎受傷,幸賴堂弟曹洪相救,才趁夜逃脫。

曹操回到酸棗,見諸軍將領仍是飲酒作樂,不思進兵,於是氣憤地責備他們,並且建議分兵討伐,為之謀劃,但張邈等人竟不予理會。曹操兵少,無可奈何,就同親信夏侯惇、曹洪等人分頭去徐、揚地區招募兵士。得數千人後,獨立成軍,投河內郡直接受盟主袁紹指揮。

關東諸軍本各存擴大勢力之心,在一起不久,就不斷發生摩擦,進而互相火並,爭奪地盤。後來,聯軍就此潰散,各回本州郡去了。在關東諸將內爭之時,冀州的黑山農民軍和青州的黃巾軍迅速發展起來,威脅著地方豪強。袁紹命曹操前去圍剿。曹操正想借機擴大勢力,樂於聽命前往。在淮陽(今河南周口淮陽區),他鎮壓了黑山軍白繞部,被袁紹任命為東郡太守,從此曹操有了一塊立足的地盤。

三、立足兗州

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軍向兗州推進,殺刺史劉岱,一時州中無主。曹操故友鮑信及州吏萬潛到東郡,迎請曹操到兗州主事。曹操出任兗州牧後,領兵於壽張(今山東東平)攻擊農民軍。農民軍奮力抵抗,殺死鮑信,但損失過重,不得不向濟北(今山東濟南長清區)撤退。曹操縱兵窮追,黃巾軍戰敗投降。曹操得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眾。他選拔其中精銳,號為“青州兵”,發展壯大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曹操在兗州還未喘過氣,朝廷委派的兗州刺史金尚來就任。曹操毫不客氣,派兵迎擊。金尚奔南陽,求救於袁術。袁術聯合公孫瓚,向曹操和袁紹進攻。袁紹先擊敗公孫瓚,初平四年(193)春,曹操也擊敗袁術,在兗州站穩了腳跟。這年秋天,他揮戈徐州,準備向東發展勢力。

徐州牧陶謙曾助公孫瓚威脅兗州,其部將張闓又將曹嵩殺死,並且搶去大批財物。曹操以替父複仇為名攻入徐州,連下十多個城池,屠殺百姓數十萬,直抵彭城(今江蘇徐州)。由於軍糧不濟,於興平元年(194)春退兵回兗州。同年夏天,他又領兵征徐州,連得五城,“所過多所殘戮”。進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時,遭徐州軍堵截。此時兗州發生內亂,曹操聞訊,急速撤軍而回。

曹操征徐州,以荀彧、程昱留守兗州。陳留太守張邈對曹操任州牧,位居自己之上心中不悅。陳宮也因兗州名士邊讓被曹操借故殺害而心存疑懼。二人串通,利用自己在兗州的影響,趁曹操東征、內部空虛之機,舉兵反曹,迎呂布來兗州作州牧。一時間,“郡縣皆應”,僅鄄城(今山東鄄城)、範(今河南範縣)、東阿(今山東東阿)三地在曹操手中。曹操回軍,同呂布戰於濮陽,攻入城後,巷戰不利,險些被呂布騎兵抓住。他騎馬衝出火陣,手被燒傷。兩軍相持一百多天後,均因軍糧用盡,各自退兵。曹操戰場失利,兗州地盤大半喪失,軍隊乏食,處境艱難。

興平二年(195)春,曹操經過休整,著手收複兗州失地。他襲擊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未破,恰逢呂布領兵來救,便擊敗呂布,轉而攻打钜鹿(今山東巨野),大敗呂布,殺其將薛蘭。呂布、陳宮又領兵來戰,曹操兵少,設埋伏用奇兵,挫敗呂布,進而攻占定陶,然後分兵平定周圍反叛郡縣,呂布逃奔徐州。張邈跟隨其後,被部下殺死。曹操重新控製了兗州,鞏固了自己的地盤。這年十月,朝廷任命曹操為兗州牧。

四、迎帝都許

董卓逼迫漢獻帝到長安後,不久為王允、呂布所殺。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又擁兵作亂,殺死王允,趕跑呂布,控製了獻帝和公卿大臣。這批涼州軍將領把持朝政後爭權奪利,相互廝殺。楊奉從中斡旋,幾經周折,又將獻帝和公卿護送回洛陽。

漢室天下雖已如大廈將傾,但獻帝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仍有影響。誰能把皇帝控製在手,誰就有發號施令的主動權。當時,不少人都看到這一點。謀士荀彧、程昱勸曹操迎獻帝,取得政治上的優勢。曹操欣然同意,馬上派曹洪去洛陽護駕,表示忠心。

獻帝到洛陽後,朝中當權人物楊奉、董承、韓暹等人仍有矛盾。曹操利用他們的矛盾,通過楊奉,得拜鎮東將軍,襲父爵為費亭侯。然後,他領兵進京,趕跑韓暹。在朝見獻帝後,他被授節鉞,任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當時洛陽殘破,守將各懷異心,不聽從調令。董昭建議曹操將天子遷往許昌,並獻策穩住楊奉,使之不從中阻攔。曹操大喜,依計而行,遷獻帝去許昌。楊奉得知,領兵半道搶奪獻帝,結果被打敗。獻帝到許昌後,改元建安元年(196),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曹操權勢劇增,袁紹極為不滿。其時,曹操實力遠不如袁紹,不得已讓出大將軍一職給袁紹,以緩和與袁紹的矛盾,自己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但是,他以荀彧為侍中,守尚書令,掌管宮中機要,以控製中央大權。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征伐異己,令出於天子,名正言順。

遷獻帝於許昌後,曹操一方麵重建宗廟社稷及各種祭祀製度,另一方麵采納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實行屯田,恢複和發展生產,解決軍糧問題。

五、攻占徐揚

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向外擴張勢力,首先向南攻宛城張繡,張繡不戰而降。由於曹操納張繡叔母為妾,並且派刺客行刺張繡,張繡怨恨叛曹,突然對曹操發動攻擊。曹軍措手不及,死傷甚眾,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典軍校尉典韋據守營門,保護曹操,力戰而死。曹操倉皇逃命,左臂受傷,幾乎喪命。後張繡戰敗又降,曹操不計前仇,重用張繡。張繡在以後的征戰中立下不少戰功。

在與張繡戰後,曹操又討伐袁術。袁術於建安二年正月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領兵征討時,袁術經過與呂布的交戰,力量已被削弱,和曹軍一交手便不堪一擊,敗退到淮水之南去了。曹操又回兵向東,攻徐州的呂布。

徐州在陶謙死後,由劉備任州牧。呂布被曹操逐出兗州後投奔劉備。不久,他借故襲奪徐州,趕走劉備,劉備隻得投奔曹操。建安三年(198)十月,曹軍攻取彭城(今江蘇徐州),進圍下邳。呂布固守,曹操久攻不克,打算退軍。荀攸、郭嘉勸他決泗河、沂河堤岸,引水灌城。依此計行,下邳城內外一片汪洋,曹操獲得成功。呂布部將陳宮請降,呂布也被迫投降。曹操在下邳城白門樓上處死呂布、陳宮,收降了張遼、臧霸等人。

袁術當時龜縮揚州,不敢妄動。後來勢窮力竭,想北投袁紹,又為曹軍所阻,於建安四年(199)四月嘔血而死。

劉備於曹操攻滅呂布後不久反曹,殺曹所置徐州刺史車胄,襲奪下邳。曹操得知消息,置袁紹於不顧,親率大軍東征劉備。一些將領對此舉不甚理解,曹操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劉備被擊敗,逃往河北袁紹處。

曹操在消滅呂布、降服張繡、趕跑劉備、擊潰袁術之後,新得徐、揚二州,控製了黃、淮之間大片地區,實力增強,便拉開了和袁紹決戰的架勢。

六、官渡大捷

袁紹兼四州之地,擁兵十萬,實力遠在曹操之上,曹軍“諸將以為不可敵”。荀彧、郭嘉詳細分析了雙方的短長,曹操也激勵眾將說:袁紹“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並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是能夠戰勝的。由此,曹操集團才增強了決戰的信心。

建安四年(199)八月,曹軍進至黎陽(今河南浚縣),九月,退守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次年正月,袁紹發布討曹檄文,二月,大軍開進黎陽。同時,派大將顏良渡過黃河,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攻曹東郡太守劉延,曹操聽從荀攸分兵聲東擊西之計,領兵自官渡北向延津(今河南延津),佯裝去抄袁紹後方。袁紹中計,分兵增援延津。曹操便掉頭輕騎兼程直奔白馬,顏良倉促應戰,被殺,白馬之圍遂解。袁紹聞訊派兵追趕。曹操將輜重沿路棄置,誘袁軍爭搶,趁亂出擊,大敗袁軍,斬大將文醜。然後,勝利回師官渡。

袁紹敗了兩陣,不聽謀士勸說,急於求戰,進軍至官渡,“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裏”。曹軍也分營對峙,交戰失利後,堅壁不戰。袁紹利用自己人力、物力的優勢,堆土山,居高用箭射擊曹軍。曹兵在營中往來都必須用盾牌護身。於是,曹操命工匠造“霹靂車”,發射石塊打擊袁軍。袁軍又暗中挖地道,企圖通入曹營。曹軍便在營內挖長溝,破壞袁軍地道。兩軍如此兵來將擋,攻戰一月多,不分高下。

曹操兵少糧缺,士卒疲憊,與袁軍對抗難以堅持。他打算撤兵,寫信去許昌問荀彧。荀彧說,不能後退,隻要堅持,勝利有望。於是,曹操堅守官渡,尋找戰機。

袁紹大軍屯官渡,戰線過長,糧食從後方運來,糧秣供給不足。曹操看到袁軍這一弱點,用荀攸計,趁袁紹運糧車快到官渡時,派徐晃截擊,將袁軍幾千車軍糧一火焚光。袁紹又重新從河北運糧一萬多車屯於官渡大營北麵的烏巢(今河南延津)。

袁紹謀士許攸屢建良策,不為袁紹所用,反遭忌恨,因而棄袁投曹。曹操聽說許攸來奔,高興得連鞋子也顧不上穿就迎了出去。許攸受到器重,便把袁紹在烏巢屯糧的情報告訴曹操,建策偷襲烏巢,燒毀軍糧。荀攸、賈詡也勸曹操依計行事。曹操當機立斷,親率步騎五千,乘夜趕到烏巢,攻寨燒糧。

袁紹得知曹操襲烏巢,執意隻派少數人去援救,而以重兵去劫曹軍大營。曹操得報後,並不急於回馬大營,而是奮力擊潰烏巢袁軍,將積糧全部燒光。攻打曹營的袁軍在曹軍的頑強抵抗下,未能獲勝,又聽說烏巢積糧被毀,無心戀戰。此時,張郃、高覽等大將受謀士排斥誣陷,投奔曹操,袁軍軍心動搖。曹操乘機發動全麵攻勢,袁軍一敗塗地。袁紹留下大量輜重,狼狽逃回河北。他的八萬多將士被俘投降,遭曹操殘酷坑殺。

在繳獲的文件中,有不少是許昌和曹軍中人士暗中與袁紹往來的信件。有人建議以此追查,曹操不同意,說:“那時袁紹強大,我且不能自保,何況眾人!”他當眾燒掉所有信件,解除屬下疑懼,表現了他的寬宏和狡詐。

曹操精通兵法,善於聽取部屬意見。在官渡之戰中,他從黎陽退守官渡,誘敵深入,先取得白馬一役的勝利;然後堅壁以待戰機,出奇兵燒烏巢之糧,動搖敵人,製造混亂,再全線出戰,擊潰十萬袁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官渡大捷,消滅了袁紹主力,曹操得以統一北方。

七、治理河北

袁紹退回鄴城,於建安七年(202)五月病死,他的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及外甥高幹分任青州、幽州、冀州和並州刺史。官渡之戰後,曹操馬不停蹄進剿袁氏勢力。他利用袁氏兄弟的矛盾,趕跑袁尚,於建安九年(204)攻下鄴城。次年,殺袁譚,得青州;接著,北下幽州。袁熙、袁尚逃往烏桓,部將投降。建安十一年(206),出兵攻高幹,得並州,很快占據了河北。

曹操在奪取青、冀、幽、並四州的過程中,陸續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采取措施,安定河北,發展生產,鞏固自己的勝利。

他在奪取冀州後,曾下令:“黃河以北的百姓長期遭受袁氏**,特令免除今年的賦稅。”同時,他頒布《抑兼並令》,打擊豪強,抑製兼並,明文定出百姓今後交納的田稅和人頭稅的具體數目,申明“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為了“興仁義禮讓之風”,使先王之道不疲,他下達《修學令》,“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造者而教學之”。

曹操下令整飭冀州的社會風氣。他在《整齊風俗令》中寫道:“結黨營私,為古代聖賢所痛恨。而冀州的風俗,父子分派,互相誹謗。”這種歪風邪氣,必須根除。同時赦免那些追隨袁氏做過壞事的人,允許他們改惡從善。還明令不準報私仇,禁止厚葬。

並州太原地區在冬至後有三天不生火、吃冷食的習俗,曹操下令廢除。他說,北方寒冷,如此則“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令,將受罰。雷厲風行地革除不良舊俗。

曹操還從軍隊中選拔一批有戰功、有才幹的將士充任新得州郡的地方官。有人反對道:“軍吏雖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國之選。”曹操以《論吏士行能令》批駁這種言論。他明確提出:“明君不官無功之臣,無賞不戰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在戰亂時期,有戰功、有能耐的人理當受賞封官。

他還進一步嚴明賞罰,頒發《封功臣令》,激勵將士奮勇殺敵,並且針對當時隻賞不罰罪的情況,下達《敗軍抵罪令》。命令說:“自我派將出征以來,隻賞功而不罰罪,這不符合國家大法。現在命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曹操的這一係列措施,收到顯著效果,穩定了河北地區的統治秩序,緩和了階級矛盾,恢複和發展了社會生產。他看中了這塊沃土,建安九年九月,自任冀州牧,把勢力從兗、豫移到河北。從此他常住鄴城,以為據點。鄴城是魏郡治所,所以曹操進位稱魏公、魏王,以及曹丕建國號魏,即本於此。

八、北征烏桓

烏桓,也寫作烏桓,是當時我國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漢光武帝時,曾分封其首領為侯王,設護烏桓校尉管理。東漢後期,烏桓分為上穀、遼西、遼東、右北平四大部。後來,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部聯合,稱“三郡烏桓”,由遼西部貴族蹋頓統領。袁紹攻打公孫瓚時,曾借蹋頓之力,獲勝後借獻帝名義封蹋頓為單於,贏得其歡心。袁尚、袁熙兄弟戰敗後,逃奔烏桓,河北軍民相從者十餘萬。二人聯合蹋頓,繼續與曹操抗衡,企圖卷土重來。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聽從郭嘉之言,出兵遠征烏桓。用兵前,他組織人力在河北地區開鑿平虜渠和泉州渠,以解決軍糧運輸問題。這年五月,軍行至易縣(今河北雄縣),郭嘉又進言速進。於是,曹操留下輜重,輕裝至無終(今天津薊州區)。他原擬傍海,取道今山海關,殺向蹋頓大本營柳城(今遼寧朝陽)。但是,陰雨連綿不絕,道路泥濘,曹軍行動困難,陷入了困境。

此時,曹操得到了無終豪族田疇的幫助。在田疇的帶領下,曹軍改道上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從盧龍塞(今河北遷安喜峰口),跨過白檀(今河北灤平),經平岡(今河北平泉),抄小路登上白狼堆(即今白鹿山,在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東境)。此時,離柳城僅兩百多裏了。蹋頓這才得知曹軍到來,慌忙領兵出戰,大敗,被殺。袁氏兄弟逃往遼東,後被公孫瓚所殺。曹操大獲全勝,漢族及少數民族歸降者逾二十萬。

曹操率得勝之師回朝,經渤海碣石(在今河北昌黎),寫下《觀滄海》一詩,途中又寫下《龜雖壽》一詩,抒發豪情。“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北方的割據局麵**平了,他壯心不已,誌在一統天下。

九、進軍關隴

建安十三年(208)初,曹操回到鄴城,準備南下翦滅孫、劉。七月出兵,荊州劉琮聞風而舉州投降。劉備南逃,在當陽潰敗,奔夏口。曹操占領江陵,收編荊州部隊,沿江而下,要與孫、劉決一雌雄。不料在赤壁慘敗,他領殘兵敗將從華容(今湖北監利)逃回江陵,留下曹仁、徐晃守衛,自己退回北方。不久江陵失守,曹軍退守襄、樊。

赤壁之戰後,孫、劉勢力增強,曹操隻得對他們采取守勢,因而把兵力轉向關隴、漢中,以便進窺巴蜀。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出兵關中。關中各路軍閥以馬超、韓遂為首,立即聯合起來,屯據潼關,阻擊曹軍。

曹操把軍隊集結在一起,吸引住馬、韓,兩軍夾潼關而陣。暗中卻派徐晃、朱靈領兵北去,從蒲阪津(今山西永濟)渡過黃河,在河西築起營塞。然後,他把大軍從潼關北調,與徐晃軍會合,並且占據有利地形,向南推進至渭水北,巧妙繞過天險潼關進入關中。馬、韓隻得棄關退兵,把防線設在渭水南的渭口(今陝西華陰)一帶。這時,曹操又設疑兵迷惑敵人,派兵偷渡渭水,並且架起浮橋,夜裏分兵去渭水南岸紮營。馬超得知,連夜攻營。曹操設伏兵迎擊,馬超慘敗。

這年九月,曹軍全部渡過渭水。馬超數次挑戰,曹軍堅壁不出,馬、韓便請求割地,送人質求和。曹操用賈詡之言,佯作允許,背地卻設計離間關中諸將的關係。他利用與韓遂父親的舊情,始和韓遂並馬親切交談,繼而送去塗改了的信,使馬超等人懷疑韓遂,產生不和。計成之後,曹操約馬超會戰。交戰時,曹操先以小股部隊應付,然後用猛騎前後夾擊。馬、韓相疑,諸將不能協力同心,被曹軍打敗。馬、韓逃向涼州,其他將領有的被殺,有的投降。韓遂後來被部下殺害。馬超到涼州後無法立足,又去漢中,最後投降劉備。關中、涼州先後歸入曹操轄地。

關中平定後,曹操曾向將士解釋他的用兵謀略:集兵潼關,是為了吸引敵人兵力,造成河西空虛,便於徐晃過河;徐晃過河後,又作為潼關之軍渡河的掩護力量,敵人便奈何不得;我軍渡河後堅壁不出,麻痹敵人,然後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擊,因而獲勝。的確,在渭南一戰中,曹操處處掌握作戰的主動權,表現出不凡的軍事才幹。

十、遭逢人傑

曹操平定關中,解除了西顧之憂,建安十七年(212)十月,領大軍征伐孫權。行前,他去信軟硬兼施,誘迫孫權降服,沒有結果。次年正月,曹軍至濡須口(今安徽無為),與東吳軍交戰,攻破吳軍長江西岸營地,俘獲其都督公孫陽。孫權即率七萬大軍迎戰。曹軍一部夜間乘船到一沙洲,孫權派軍包圍,三千多曹兵被殺,數千人落水而死。曹軍受挫,不再輕易出戰。

孫權幾次挑戰,曹操不理,孫又兩次親自乘船觀看曹操大營,曹操仍不敢出擊。當他看到孫權軍隊整肅時,禁不住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歎。兩軍相持一月多後,各自退軍。此後,曹操幾次對孫權用兵都沒有多少戰果。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奪得益州。曹操視劉備為天下英雄,怕他進窺漢中,威脅關中,決定先對漢中下手。次年,曹操調遣十萬大軍攻漢中張魯。張魯出降,曹操勢力伸向巴中一帶(今四川嘉陵江、渠江上遊地區)。

劉備受到侵擾,派兵出擊。張飛戰敗張郃,曹軍退到南鄭(今陝西漢中南鄭區)。曹操調夏侯淵鎮守漢中,自己抽身回中原。

建安二十二年(217),劉備進軍漢中,曹操領軍至長安聲援。劉備進展順利,斬大將夏侯淵,漢中曹軍危急。曹操領兵從長安出斜穀,赴漢中,與劉備對陣。兩軍僵持,曹操不能奪回漢中。漢中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不得已,曹操於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放棄漢中,還洛陽,把戰線收縮到陳倉(今陝西寶雞)一帶。

此時,關羽向襄、樊發起進攻,曹操利用孫、劉間的矛盾,解除了樊城之圍。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領兵從摩陂(今河南郟縣)回到洛陽,不幾天就病逝了,終年六十六歲,後被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曹操臨死前一月,孫權上書勸他當皇帝,他的部屬聽說後,以陳群、夏侯惇為首也紛紛進言,勸他順天應民,代漢稱帝。曹操卻回答:“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他認為即使當皇帝的條件已具備,時機已成熟,自己也不當,而讓自己的兒子去當。果然,不到一年,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中國曆史正式進入了三國時期。

十一、一代“奸雄”

自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都許後,初任司空,即開始控製朝政。其後,任相國,封魏公,晉爵魏王,一步步把持國家的軍政大權,刑罰賞慶完全掌握在手中。他立兒子為王太子,女兒皆稱公主,定鄴城為王都,設置禦史大夫、尚書令、侍中等一整套官吏。在名義上,他比皇帝低一級,而這一切設置在形式上已經和皇帝沒有區別了。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二十四年,把皇帝當傀儡,不能不遭到劉氏王室勢力的反抗,但每一次反抗都被他毫不留情地鎮壓下去了。國舅董承等人受獻帝衣帶密詔,誅殺曹操。曹操發覺後,殺董承等人,並“夷三族”。董承之女為皇妃,有身孕,獻帝再三請求免死,結果也遭殘殺。伏皇後“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董妃)之狀,令密圖之”(《資治通鑒》卷六十七)。後來,事情敗露,伏後及所生二皇子均被處死,並累及兄弟宗族一百多人被殺。

為什麽曹操要牢牢把國家大權抓在手裏呢?在《讓縣自明本誌令》中他曾坦言:“我身為丞相,作為臣子,地位的尊貴達到了頂點,已超過了我的願望。假如國家沒有我,真不知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啊!我是沒有稱帝野心的。我想放棄兵權,學前賢,表忠心,而實際又不可能。因為放棄兵權,就會被人謀害,己敗則國家傾危,所以不能因慕虛名而遭受實禍。我大權在握既是替子孫打算,也是為國家著想。”

曹操的這番話,道出了當時的實情,他不集大權於一身,就會遭殺身之禍,國家也將陷入更長久的分裂混戰。曹操說他沒有“不遜之誌”,則是出於當時政治鬥爭的需要。“帝自都許以來,守位而已,左右侍衛莫非曹氏之人者。”(《資治通鑒》卷六十七)曹操把持朝政,為兒子代漢創造了一切條件,他實難逃“篡漢”之責。不過,不能以所謂“篡漢”來否定曹操,這隻是他一生中的一個事件。曹操的一生,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的一生。

曹操生當戰亂之世,一生主要在戰場上度過。他親自參加了大大小小近五十次戰役,征戰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他很會用兵打仗,“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製勝,變化如神”。在戰爭中,他不僅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幹,還善於采納眾人之謀,正確分析敵我形勢,製定戰略戰術,變被動為主動,以弱勝強,取得官渡之戰、柳城之戰、渭南之戰等很多戰役的勝利,不愧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

他注重研究古代兵法,學習古人的戰爭經驗。他整理注釋了《孫子》十三篇,流傳至今,極有價值;又寫了大量軍事著作,“自作兵書十餘萬言”,對古代軍事理論做出了貢獻。可惜他的兵書亡佚殆盡。

在從政和征戰過程中,曹操抑製豪強,移風易俗,澄清吏治,革除弊政,推行了一係列有益於社會的措施,不失為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特別是在用人上,他大膽革新,一反東漢重名節的原則,主張“唯才是舉”。他三次下令求賢,提出“舉賢勿拘品行”“取士勿廢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都當加以起用。有的人出身微賤,或者“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但隻要有才,他就予以提拔,用其所長。他“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因而吸引了一大批智士猛將,成就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曹操重視農業生產。他在《置屯田令》中說:“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因此,他廣泛推廣屯田,興修水利,調整賦稅,打擊豪強。他恢複鹽鐵官營,發展手工業生產。這些措施,對社會生產的恢複和發展有積極意義。(譚良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