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結婚不容易,流程很複雜

開年以來,孫家的好消息就沒停過。先是孫大哥中了進士,再是未來女婿李郎中了狀元,然後是孫姑娘和李郎婚禮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早在去年夏天,兩家人就訂好了良辰吉日,隻等李郎在科舉中高中,金榜題名,洞房花燭。

這一天的孫家沉浸在歡聲笑語中,因為明天就是孫姑娘婚禮的正日子了,李家一大早派了人來“催妝”。李小娘子是跟催妝的人一起到的,一來李郎讓她幫忙盯一下催妝儀式,二來她也想在閨蜜結婚前來探望探望。

“催妝”是宋朝婚禮流程中的一項習俗,即男方家在成婚前一天或當天早上派人來女方家,催促新娘子梳妝打扮,待嫁啟程,同時會給新娘子帶去婚禮上用的頭冠、化妝品等。女方家則要回贈男方鞋襪、襆頭,婚服等。

李家送來的的東西琳琅滿目,擺滿了桌案。尤其是那頂私人訂製的頭冠,上麵鑲嵌著各色珠翠,一看就價值不菲。孫姑娘愛不釋手,腦子裏已經想象著自己戴著它出嫁的畫麵了。

李小娘子問她:“怎麽樣,還滿意嗎?這可是我陪著我哥一起去挑的,我眼光不錯吧!”

孫姑娘還未說話,她的表妹張姑娘搶答:“豈止不錯,簡直太好看了。”

“既然你那麽喜歡,等你出嫁了,我也幫你參謀參謀。”

張姑娘臉一紅,羞澀地點了點頭。

孫姑娘問表妹:“你和王士子的婚事怎麽說?”

“還早呢,得等他把他爸媽接到京城,兩家一同商議。”

李小娘子點頭:“確實,婚姻是大事,還是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約半個月前,王士子啟程回老家了,他要親自把他的父母接到京城來。而在此之前,他高中榜眼的消息就已經送回去了,他的家鄉估計早就沸騰了。

王士子臨走前對張姑娘說,等他稟明父母,就找媒人去張姑娘家說親,一定風風光光把她娶進門。張姑娘是他們這一輩兄弟姐妹中年紀最小的,對婚姻一事還比較懵懂。眼下趁著表姐辦婚禮,她羞澀地向孫姑娘和李小娘子請教。

“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準備結婚前都有哪些講究呀?”

“大致是遵循古代的婚姻六禮來的,不過我朝也有很多新的習俗。”李小娘子說。

孫姑娘補充:“對,比如起草帖,回魚筷……”

李小娘子和孫姑娘作為過來人,你一言我一語,慢慢給張姑娘科普。

按照宋朝婚禮的詳細流程,男方需要先寫一個草帖子送到女方家,女方如果答應,男方就要寫求婚的細帖了。帖子裏需要寫明男方的家庭情況,包括父親、祖父等三代人的姓名,田地、財產、官銜等,然後去給女方家送酒禮,這個酒叫做“許口酒”。女方收下酒禮,需要回贈兩個水瓶,裏麵是用清水養著的三五條活魚,一雙筷子,稱作“回魚筷”。完成這些步驟,男方就要給女方家送定親禮了。

張姑娘眨著大眼睛,一臉天真:“竟然有這麽多流程啊!”

“這些隻是開胃菜,重頭戲在後頭呢。”孫姑娘說,“你和王士子見過麵,雙方家裏也讚同這門親事,這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如果是不認識的人議親,還有一個相親的過程。男方家需要派出一個長輩去女方家,相親滿意了才會提親。”

李小娘子說:“像你這樣的白富美,王士子家肯定求之不得。你就等著他們家找人上門說媒吧。”

說媒是古代婚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宋朝的媒人還分等級,上等媒人會戴蓋頭,穿紫色的“背子”;中等媒人戴冠子和黃色的包頭巾,手裏拿一把青色遮陽傘。職業裝一穿,大家都能猜出她們的身份。

聽李小娘子說完,張姑娘忍不住笑了:“哈哈,這麽有趣啊。媒人還有職業裝?”

孫姑娘也笑了:“我朝人民就是這麽講究!”

“那說媒之後呢?”

“當然是下彩禮啦。等下完彩禮,兩家就該商議婚期,給你們定良辰吉日了。”

結束這一係列複雜的流程,新郎和新娘隻需甜蜜地等待成婚了。孫姑娘和李郎,李小娘子和趙公子,就都處於這種狀態。

閑聊完,李小娘子站起身,對孫姑娘說:“好啦,我該回去複命了,我哥還等著我把回禮帶回去呢。你今晚就好好休息,睡個美容覺,明早漂漂亮亮地出嫁。”

“知道啦。你稍等一下,我大嫂已經幫我把回禮準備好了,我讓人去叫她。”

不一會兒,孫姑娘的大嫂就吩咐仆人把回禮物拿了過來。除了準備回禮,她還得跟李小娘子一起去李家,因為她負責帶人幫妹妹“鋪房”,要把妹妹的嫁妝在新房一一陳列好。鋪房也是宋朝婚禮習俗之一。

張姑娘愛湊熱鬧,一聽有這樣好玩的事,提出要一起去。於是,孫家大嫂、張姑娘,李小娘子帶著仆人們一同去了李家。孫姑娘伸了個懶腰,準備回房做個婚前美容。

小知識:

1、古代婚禮一般都遵循由周朝傳下來的舊製,稱作六禮。如《儀禮》記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2、宋朝的法定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歲,女子十三歲。如《宋刑統》,“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並聽婚嫁。”

3、宋朝婚禮習俗,結婚前一天男方家人要去女方家“催妝”,女方家人要去男方家“鋪房”。這一係列禮儀在《東京夢華錄》中有詳細記載:“次過大禮,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妝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花襆頭之類。前一日女家先來掛帳,鋪設房臥,謂之‘鋪房’。”

4、古代男女成婚,需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製度幾乎貫穿整個封建時期。如《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