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連鎖經營

在唐朝開國初年,剛剛經曆隋末戰亂,百業凋敝,民心渙散,這時吸收外來移民,不僅增加一定的財稅,更可以營造一種天朝上國的氛圍,樹立統治權威。同時,出於吸引外國商業投資和勞動力的需要,李唐朝廷便拋出種種優惠政策,吸引外籍人士來定居。

自然的,外籍人在大唐進行商貿那叫一個順風順水啊!

不過,你要不是高貴的外籍友人。

那不好意思,合法合規的外貿途徑隻有三條:純官方的朝貢貿易、官方嚴格控製下的邊境互市以及市舶貿易。

其實,唐代的朝貢貿易,與曆代相比並無區別。

隻是由於朝廷賞賜格外慷慨,價值遠超貢品本身,吸引了大批來自中亞的商業民族粟特人,混入各國使團牟利。

這個明朝後來照搬,以至於淪為負擔。

同時《唐律疏議》規定:私自攜帶物品與唐普通百姓交易,按盜竊罪量刑,最高可判處三千裏流刑。

這些朝貢使節由鴻臚寺負責接待,享受交通和食宿的免費待遇。

這些人大多實際上是異族商人,僅在長安就有四千以上,卻長期享受使節待遇,領唐朝廷體製內的工資,唐朝每年要給這些人發放貨幣50萬緡,糧食13000斛。

唐朝這麽做,以至於後人感慨大唐開放包容超乎尋常。

相比外籍商人的暢通無阻,唐朝商人能做的,隻是攜帶貨品在官方口岸等待外商到來。

官府的嚴苛律令,讓他們幾乎不可能合法踏出國門。

結果,根本就無法和外籍商人競爭。

在大唐王朝對內嚴苛,對外優待的畸形開放政策下,大唐商人,乃至大唐百姓的百姓都隻能用一個字來形容。

慘!

昨夜,李泰和褚遂良秉燭夜談時無非就一項原則。

那便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魏王紙必須要采用連鎖經營的方式推廣。

而李泰這種思路,自是李世民先前從未想到過的。

這種將魏王紙以連鎖的形式逐級發展的分批承包製,對於目前的大唐來說不單單隻有造紙業獲利,而是對於各類輕工業來說都是一劑良藥!

假設大唐上下萬眾一心,全力發展經濟,其實大唐的經濟還能迎來第二次的騰飛。

但目前的情況卻是,大多數的社會資源都被豪族所掌控。

在他們眼中隻有小家卻無大義,隻想著如何壟斷文化,經濟吸大唐王朝的血來壯大自身。

而那些寒門子弟,百姓的開化跟他們又有半毛錢的關係?

隻要別威脅到他們豪族在當地的統治地位就行,其他的愛咋滴,咋滴反正別來煩這群豪族就行。

若是要用後世的法律法規來看,毫不誇張的說上一句,就憑這群地方豪族的所作所為拉出去槍斃一百次都綽綽有餘了。

而李泰提出的建議,雖從一方麵來說提高了大唐商人的社會地位,讓他們有了光明正大能與朝廷做生意的機會。

但這卻能充分調動一方積極性,從而增強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

而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的增強,這就會更進一步削弱對豪族的依賴。

同時,有這樣一批隻效忠於朝廷的商人群體。

那日後朝廷在對抗豪族的過程中,也將由被動變主動。

總體而言,此策若是麵向全國推廣開來那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其實,李世民在最初看到李泰所製定的這一套方案時,開始心中還有幾分猶豫,但細細斟酌一番,就愈發覺得絕妙,愈發覺得可行性很高。

至於大唐現在那群地方豪族一個個究竟都是什麽德行,就算不用探子匯報李世民心裏也亮堂的跟個明鏡似得,再清楚不過了。

所以,適當提高下商人的社會地位,找一批效忠於朝廷的商人群體,這驅狼吞虎之策對如今的大唐王朝來說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這個計策綜合考量來說,還是可圈可點的。”

“但朕要和青雀再好生商議一番,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旦開了朝廷與商人做生意的先河,其中有不少東西都不好把控。”

李世民在心中如是想到,同時對褚遂良的態度他目前也表示非常滿意,便再次追問,道:“青雀除此以外還給你說別的良策了嗎?”

褚遂良拱了拱手尷尬一笑,道:“不敢欺瞞陛下,魏王殿下對於如何針對豪族一事上卻有頗多良策。”

“隻是老臣年邁不複當年,能記下的卻是不多了。”

聞言李世民點了點頭,早在褚遂良覲見之前,左右千牛衛就已經匯報昨夜褚遂良離開魏王府已過醜時,徹夜未眠。

對於已是知命之年,又是文官出身的褚遂良來說,這熬一個通宵身子自然撐不住。

“登善,你且先回府內好生休息一番,明日下了早朝後,再陪朕共去青雀那走一遭。”

“遵命,陛下。”

今日的李世民,至少在時間的安排就非常緊湊了。

隨著改革科舉製在大唐全境內推廣頒布,所受到來自豪族各方麵的阻力自是難以言喻的。

日後還要和長孫無忌,房玄齡等朝中重臣看看能否就眼前之困局找出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來。

其實說句老實話,就眼下朝野內外的格局來看,李世民捫心自問也沒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基本上還是那老一套,殺雞儆猴,以儆效尤罷了。

但李世民自己心裏也清楚,像五姓七望這群老狐狸一個個都精明的很,通常這種事就算要做也絕對不是自己親自出麵。

而自己就算抓幾個帶頭的殺了。

那這對廣大豪族勢力來說也是不痛不癢,非但傷及不到筋骨不說,搞不好還會被其操控社會輿論,惹得一身騷。

但豪族的反擊所帶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已然都是迫在眉睫了,再無其他辦法可想。

“……”

就在李世民正因一夜飛漲的書價,紙價正焦頭爛額之際。

這個時間點,李泰卻是沒有在魏王府中,而是策馬來到自己封邑的一處院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