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國之根本,為皇帝所控!

“不說別人,就說我的大哥朱標,那是多麽好的一個大哥啊!”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哪一個不是做到了極致?”

“可我大哥最後得到了什麽?不過是史書上寥寥幾筆的英年早逝,地位最穩固的太子。”

“有用嗎?如果我的父皇在這裏,我想問問他,他有多久沒有看到過我大哥笑了?”

“老伯,你也有兒子吧,你可以想想你的那些兒子們,他們是否被孝禁錮,他們是否是為自己而活!”

朱檀的一番話讓朱元璋振聾發聵,是啊,他從來都沒有想過朱標快不快樂。

他一直以來都是把朱標當做大明王朝的繼承人來培養,而不是當做一個兒子來培養!

朱標臨死前,念念不忘的竟然還是其他幾位就藩兄弟的領地問題。

考慮的是大明王朝的延續!

印象中,在他當吳王的時候,標兒是一個很愛笑的男孩。

是那麽地活潑,那麽地天真……

可朱標死在他的麵前時,不過而立之年,便已經有了花甲老人的暮氣……

念及此處,朱元璋的心中不由生出了悔恨之意。

“咱以前也有個很聽話的兒子,直到他去世的那天,咱才發現他過得並不快樂,一直在過咱給他安排的人生。”

“可!有些人,生來命運就已經注定!尤其是你說的太子。”

“他生在天家,命運已經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了!唯一能讓他好好活著的辦法,就是順應潮流!”

“對!咱是為了咱的兒子好!”

朱元璋心中滋味難明,種種情緒交織,最終化作了一抹堅定。

他不認為自己有錯,以孝治國是大明的國策,不容任何人動搖!

“老伯,看來在你的心中,有些東西比你的兒子更加重要啊!”

“聽你的意思,你的兒子應該把孝道做到了極致,心中排第一的是你,其次才是別的!”

“而你有沒有做到把你的兒子排在心中的第一位?我想沒有吧!嗬嗬!真是諷刺!”

氣氛一時間有些凝重,朱檀跟朱元璋有點針鋒相對的感覺。

耿炳文立馬打圓場:“老爺,牙牌茲事體大,我們還是先問問這個小偷牙牌的去處吧。”

耿炳文的話提醒了朱元璋,他們此次出行準備了兩個牌子。

一個是證明自己真正身份的腰牌,一個是臨時偽造的牙牌。

一旦腰牌被朱檀發現的話,那麽此次兗州之旅的結果如何可就不好說了。

朱元璋作為帝王,自然明事理,有氣度,很快就壓下了自己的情緒。

但這件事情,他也不能讓朱檀幫他找,萬一找到耿炳文的腰牌,身份不就暴露了。

“老伯,怎麽了,是東西丟了嗎?要不要我幫你找?”

朱檀一臉關心地看著朱元璋。

朱元璋搖頭拒絕,“王爺的好意咱心領了,咱也累了,今天想要好好歇息一番。”

朱檀點點頭,“老伯跟你的老兄弟這次真的是為我們兗州府的貢獻出了大力氣。”

“這樣,老伯你們今天先在內城歇息一番,明日我請你們去內城的洗浴中心。”

“至於這個老頭,我們就直接下大牢了,其他兩位老伯就不用操心了。”

朱檀說完給了朱元璋一個你懂的的眼神,接著也不廢話,直接起身離開。

望著朱檀離開的背影,朱元璋冷冷地看著耿炳文,“你怎麽這麽不小心!”

耿炳文聞言立馬跪下,“陛下,是臣的過失,臣這就去想辦法把腰牌給找回來!”

朱元璋冷哼一聲,“腰牌也不能直接證明你的身份,我們正好在這內城逛一逛。”

“重點去賭場跟地下錢莊看一看,你的腰牌是金子做的,多半被賣到那種地方了。”

“是!陛下!”

耿炳文連忙回應。

“先坐下來把剛剛朱檀這小子給我們的手冊看完吧。”

首先看得就是耿炳文手裏的那張傳單。

也就是通緝令。

上麵清清楚楚記載著張姓老頭的種種罪行,什麽雞鳴狗盜的罪行。

還有什麽當街搶錢袋,坑害周遭旅人錢財的罪行。

總之罪行有大有小。

這老張頭數次鑽法律的空子,仗著自己讀過幾年書,逍遙法外許久了。

作為藩王的朱檀一直想要殺他,但覺得殺了他沒有比用他不斷完善律法作用大。

也正是因此把他留下來了。

“陛下,這上麵還有一些小字,是關於……”

耿炳文不敢說出懿文太子的稱號,但朱元璋多半猜到了是什麽了。

直接搶過來查看,這一看頓時就驚到了。

“昔日,劉伯溫曾對太子說,國之根本是讀書人,士大夫。”

“大明朝的皇帝一直以為國之根本是百姓。”

“這兩點在曆史上都有過例子證明,似乎都是正確的,但似乎都是錯誤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能臣魏征曾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也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此為國之根本在百姓。”

“可最後,覆滅唐朝的,正是百姓!”

“而司馬氏衣冠南渡,靠士大夫得以延續半壁江山。”

“趙宋江山養士大夫讀書人百年有餘,也是因此延續帝國江山存續。”

“此為國之根本在讀書人,在士大夫。”

“可最後覆滅兩朝的,正是朝廷倚重的士大夫,養了幾代的讀書人!”

朱元璋看到這裏,心頭微顫,這一番話語,朱檀竟然在此等年紀就有這樣的感悟。

這一定是日夜與民同食同寢,深得民意才可以得出的治國結論。

隻是這兩種說法,都是國之根本,每一個朝代無論側重哪一個,都避免不了覆滅的結局。

那麽,朱檀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世紀難題,曆朝曆代都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就現在,方孝孺黃子澄等人還有自己的皇太孫朱允炆夜以繼日地研究這個問題。

但在整個問題上,朱允炆跟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朱允炆傾向於士大夫,而自己傾向於百姓。

這兩種觀念都沒有錯,都是治國方針。

可具體要如何把控製度呢?

朱元璋懷著好奇期待的心情繼續往下看。

“本王認為,國之根本不在民,更不在士大夫、讀書人。”

“國之根本,在上位,在天子!”

“帝者,天子也,上合天意,下順民心,中控人心!”

“士大夫和百姓並非不可共存,而是要看為帝者如何微妙控製這其中的平衡。”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此四句話,贈與兗州府所有官員。”

“亦贈與兗州府所有身居高位,或一方領袖。”

“事無輕重,人無卑賤,官無大小,能參悟者未來必成一方賢才。”

“若天下大亂,兗州府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大明魯王朱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