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往事(上)

“小人的確不姓曾,也不是鄂州人士,小人姓董,祖籍在太行山腳下的永安鎮。”

曾小乙既然願意招供,範曾讓小六子招呼守在外麵的獄卒將他解下來,順便還送來一些熱乎的吃食。

曾小乙在牢中這幾日,吃的是皮鞭,喝的是西北風,早就饑腸轆轆,見到吃的立刻如同餓死鬼投胎一般,好一陣狼吞虎咽,待將腹中的饑火壓住,這才將自家的來曆和盤托出。

董家世代居住在永安鎮,是太行山一帶的獵戶,憑借藝高人膽大,曾小乙,現在應該稱呼董小乙的父親董榮經常深入太行腹地捕獵,每每收獲頗豐,因此日子倒也頗為滋潤。

靖康二年,董榮二十八歲,已經有了一子一女,長子董從甲,六歲;次女董月娥,四歲。妻,梁小玉,是當地豪族梁氏一個遠房偏支的獨生女兒。

金軍攻占了汴京城後,整個中原大地烽煙四起,董榮不願卷入紛爭,帶領妻兒躲進了太行山,原本想著過得一年半載,等大宋禁軍收複失地,天下太平了繼續出來過安生日子。

董榮想得太天真了,戰爭陰雲籠罩之下哪裏有什麽世外樂土?太行山一帶抱著與董榮一般想法的人家不在少數,紛紛拖家帶口地進入太行山躲兵災,原本寂靜的山林竟熱鬧得如同集鎮。

有人就有紛爭。山林中缺衣少食,隨著時日的推移,這種矛盾越發突出,董榮幾乎每日都要為保護住所和食物與人爭鬥。除此而外,山下群雄並起,經常有人進山招募士兵,一些吃了敗仗的潰兵也時常前來騷擾,董榮的兒女年紀幼小,梁小玉又是一個嬌怯怯的小娘子。還好董榮的老爹也是獵戶出身,兩父子互相支應,勉強度日。

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恰好梁小玉的族叔,也是梁氏現今的當家人梁興拉起了一支隊伍抗擊金人,董榮與父親商議之後索性下山投了梁興的義軍。當時中原大地像這樣的隊伍很多,他們都是民間自發的反抗組織。

紹興元年,嶽飛命人與各地的抗金隊伍取得聯係,準備聯合抗金,這些隊伍也都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忠義保社”,其後,嶽飛將“忠義保社”整編為“嶽家軍忠義軍”。梁興則是太行山忠義保社首領,兼嶽家軍忠義軍馬統領。董榮靠著武藝高強,敢打敢拚很快升任梁興的副手。

“那時候各地的忠義軍除了在嶽元帥北伐時聽從調遣配合嶽帥的軍事行動,平日裏更重要的是負責收集和打探情報,為嶽帥製訂軍事行動計劃提供參考。打探情報需要喬裝進入集鎮,又要在山林中行走如飛,我父親很快被選中做了太行山忠義軍的諜報處處長。在父親的影響下,我的哥哥和姐姐也成了他的幫手。”

“董榮?董從甲?董月娥?”範曾沉思道,“紹興二年,朝廷征召江湖人士充任諜子,各邊軍的軍情碟子名錄在密諜司都有存檔,為何老夫沒有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

“這是我父親要求的。他曾經對我講過,負責收集情報隻是時勢所逼,父親秉性還是喜歡山林和自由自在,在我很小的時候他曾經不止一次地說過,希望戰爭快點結束,他帶我去太行山中打獵,摘山果和菌子。可惜宋、金雖然不打仗了,太行山我們也回不去了。”

範曾沒有理會董小乙言語中的緬懷之意,追問道:“你們又是如何來到臨安城的?你的哥哥和姐姐究竟去了哪裏?”

“我們為何會來臨安,這得從嶽帥的最後一次北伐說起——”

紹興四年至紹興十年,六年間嶽飛曾組織並發起了四次北伐行動,意圖收複故土。

紹興十年五月,完顏宗弼,又名完顏兀術,撕毀和議,分四路南下,完顏宗弼親率主力大軍攻打開封,元帥右監軍完顏撒離喝攻陝西,金國河南知府李成攻西京河南府,聶黎孛攻大宋的京東路。

麵對金軍的來勢洶洶,嶽飛打算趁此機會消滅金軍主力,直搗黃龍,收複河山。

此時的嶽飛已是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晉少保銜,人稱“嶽少保”,麾下兵力占據了大宋總兵力的七分之四。他首先取得了大宋皇帝趙構的支持,同意他北伐,一舉建功。

有了皇帝和朝廷的支持,嶽飛當即與幾大帥臣製訂作戰方略,準備分頭迎擊金軍。

金人既然分四路來攻,他們也分四路迎擊。西路因為吳玠一年前病死,決定由其副手胡世將統領吳璘(吳玠之弟)、楊政與郭浩三個都統製對陣完顏撒離喝;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韓世忠對陣東路的聶黎孛;最重要的中部戰場,則由嶽飛的“嶽家軍”、張俊的“行營中護軍”,以及劉錡的兩萬“八字軍”分別對陣完顏宗弼率領的金軍主力以及李成軍。

既然是宋金兩國的決勝之戰,隸屬嶽家軍的忠義軍又怎麽能置身事外?

完顏宗弼剛剛舉兵時,歸附於嶽家軍的義軍首領李寶就率領部眾於五月二十四日夜晚突襲宛亭縣荊堤紮營的金軍,殺死三個千目錄和四千夫長金國宗室完顏鶻旋,俘獲戰馬千匹,又在六月二日殺退了前來圍剿的金軍,為嶽飛的第四次北伐開了一個好局。

紹興十年六月底,梁興與董榮接到嶽飛“渡越黃河,剿殺金賊,占奪州縣”的命令,於七月一日到達黃河南岸。初二日,梁興、董榮又率領忠義軍渡河返回黃河北岸,匯合河北豪傑趙雲、李進、牛顯、張峪等人,一舉收複絳州恒曲縣,隨後又沿著黃河北岸越過孟州王屋縣向東進發,他們的目標是駐紮在孟州濟源縣的金將高太尉。

高太尉在孟州有五千兵馬,梁興與董榮率領忠義軍與高太尉等人發生激戰,兩軍從辰時打到午時,金軍大敗潰逃,梁興與董榮率軍銜尾急追,在十裏長的戰場上到處可見金軍留下的屍身。

高太尉回去之後又調來懷州、孟州和衛州的一萬多兵馬回頭殺向太行忠義軍,梁興等人再次與金軍血戰,從未時戰到酉時,殺散金軍十之七八,高太尉再次率領殘軍潰逃。

連戰連捷,忠義軍士氣大振,但連日鏖戰也讓將士們疲累不堪,梁興和董榮決定暫住濟源縣的燕川修整,修整期間忠義軍上下得到了河北民眾的大力支援和配合。

“小人雖然因為年紀小,對當時的戰爭記憶很模糊,但聽父親提過,那時候不管是忠義軍還是宋朝的正規軍,隻要是打金人的,軍隊所過之處百姓都是拿出家裏最好的吃食、騰出最好的屋子竭盡全力地招待,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幫忙打探軍情,掩護部隊,那真是‘簞食壺漿迎王師’。可惜,眼看大捷在即,嶽帥卻被十二道金牌招回去了,有誰想過,朝廷的軍隊一退走,留給忠義軍和百姓的是什麽?金人會如何對待他們?”

董小乙麵容蕭瑟,他還不到三十歲,可他如今臉上的神情直如一個曆經滄桑的枯槁老人一般,看不到半分生氣。

董榮隨梁興出戰時,家眷留在太行山下的忠義軍堡寨中。梁興和董榮是六月底出發,然後是閏六月、七月,各個戰場傳來的都是好消息。

也許冥冥中真有神靈保佑,就在眾人都在慶賀即將到來的最終勝利,甚至做好了迎接大宋皇帝回歸,重做大宋百姓的準備的時候,董小乙的爺爺突然發瘋一般要兒媳帶著三個孫子孫女一起離開堡寨。

明明住得好好的,為何卻突然要離開?麵對兒媳的追問,老頭子悶不吭聲,隻是催促梁小玉立刻收拾東西帶著孩子跟自己一起走。到後來甚至驚動了梁興的夫人親自來勸,老頭子還是不吭氣,依然倔強地要走。

梁小玉拿不定主意,最後還是在大兒子董從甲的勸說下,梁小玉終於決定帶著孩子跟董老頭兒一起離開。

董老頭兒帶著兒媳和三個孫子孫女並沒有走遠,他繞了一圈,從一條隱秘的小路進了太行山,祖孫三代盡挑隱秘的小路走,忍受著蚊蟲的叮咬,擔心著猛獸的襲擊,最終在半山的一處山洞安頓下來。

幾個老弱婦孺,能帶的糧食不多,平日裏祖孫幾人都窩在山洞中,由董老頭帶著大孫子外出打些獵物補充食物。

梁小玉支使大兒子去問老頭,究竟要在山裏待多久?董榮回來見不到孩子們著急怎麽辦?

董老頭悶悶地回答:“啥時太平了啥時出去。阿榮知道這個地方,他會來找我們。”

知道丈夫能找到自己和孩子們,梁小玉也就安心了,帶著孩子在山洞中安頓下來。為了避免被人發現,梁小玉按照董老頭的吩咐,都是夜裏燒火做飯,白天都是吃冷食,好在七八月份,氣溫高,吃冷食也不妨事。

就這樣,董老頭在一片兵荒馬亂中為家人尋得了暫時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