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華文化史上,奇書無算,而《水滸傳》則是其中奇之 又奇的一部。自其成書以來,流傳甚廣,長盛不衰。

《水滸傳》之奇一在於其廣泛的影響力。遇朝廷封禁, 則口口傳頌,流於街頭巷尾之間。井欄也稱其勇,鮑肆也羨 其行。遇朝廷推崇,則登堂入室,拜為皇皇巨著。達官高閣 以束之,顯貴充棟以珍之。可謂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 卒,無不見其書影。

《水滸傳》之奇二在於其精湛的文字功底。此書語言通 俗化、口語化。意境上少了些陽春白雪的雅氣,多了些貼近 生活的俗氣。但行諸文字卻是拋卻雅俗之別,工描簡練,幹 淨利落。其寫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寫境則如臨其境,可 觀可感。有時寥寥數語,人物形象即躍然紙上,令人拍案 叫絕。

《水滸傳》之奇三在於其深厚的內涵。自其成書,許多 文人才子對其點評解讀。遠的有明代大才子金聖歎和李卓 吾,近的有十年砍柴、吳閑雲等人。諸位才子老師各辟蹊 徑,深入剖析,點評犀利,見解獨到,但觀點卻又各不相 同,甚至時有相左。但看其據典,均各有所證,各有所依。

其實觀點並無高低對錯之分,隻是角度不同,發掘的內涵不 同,結論亦不同。

西方有諺語:“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 話套用在《水滸傳》中的人物上亦是如此。比如武鬆,有人 褒其英勇,有人貶其嗜殺;如魯達,有人笑其魯莽,有人卻 歎其精細;又如李逵,有人抨其殘忍,有人卻又覺其可愛。 這也從側麵說明了《水滸傳》的內涵極其深厚,人物形象豐 富立體,並非千人一麵的臉譜。

從某種意義上說,《水滸傳》就如同一座取之不盡的寶 藏,從不同的曆史角度發掘,就會有不同的發現,這也給後 人繼續點評解析,提出獨到見解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我與蘇君兄的相識也是因《水滸傳》而起。那是幾年 前,因共同探討《水滸傳》中的人物,互相之間見解相通, 遂引為知己。問起所忙,他坦言正在寫一部解析《水滸傳》 的著作。我當即請求付梓之日先睹為快,蘇君兄即時應允。 因天各一方,又各有所忙,平時相談寥寥,隻在網絡上偶爾 互相問候一聲,也就擱下。

直到今日,蘇君兄說大作已收尾。我忙索來通宵拜讀, 一口氣讀完,感慨頗多。本書獨辟蹊徑,以職場喻梁山,以 公司高管比山上各頭領,古為今用,今為古照,可謂獨出 心裁,別具一格。而這比喻毫不突兀,非但不突兀,確切地 說,是形象生動,令時人對其關係一目了然。梁山交椅之爭 即為公司控製權之爭;晁蓋和宋江之分歧即為公司發展方向 之分歧。

話說回來,此書並不是大部頭乏味論著,而是采用詼 諧筆法,加入了喜劇元素,增強了閱讀快感。細細讀之,令人時而會心一樂,時而哈哈大笑,不由地感到心曠神怡,身 心舒暢。一口氣讀完,絲毫不覺怠乏。而詼諧筆法背後透露 出的真知灼見更是令人拍案叫絕。讀完後,腦海細細思之, 仍沉迷其中,更有欲罷不能之感,確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真是得一好書如得一佳釀,入口清涼,品之如甘醇,回 味則無窮。

此書的學術上的造詣也很深。其一,觀點新穎獨特。此 書多維度論述了梁山招安的必然之路,當時梁山麵臨三條 路:一是徹底與朝廷決裂,奪取趙宋江山;二是安於現狀, 占山為王;三是歸順朝廷招安。本書從軍事、經濟和政治等 各方麵詳細論述奪取江山和占山為王之路走不通,論證了招 安的必然性,弱化了傳統觀點裏個人意誌在其中起的作用, 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闡述,對於《水滸傳》研究也是一個突破。

其二,於無聲處聽驚雷,於尋常處發覺不尋常。對於書 中點評的《水滸傳》人物,選角上竟有意外之喜。《水滸傳》 中一百單八將,各有各的階層,各有各的性格和行為方式, 形象各不相同,有的光彩照人,有的平庸黯淡。本書並未拘 於既成思維,不僅選擇了武鬆、魯智深和宋江等原著中就不 吝筆墨描寫的一直站在舞台中央的人物,還選擇了蔡福、蔡 慶和段景住這等叨陪末座的邊緣人物,甚至何九叔、唐牛兒 這等不在名單之列的台下微末人物都有涉獵,可謂包羅萬 象。點評一本書,尤其是《水滸傳》這樣流傳甚廣的名著, 最難的是點出新意。而本書先不論其銳利的觀點,隻評其選 材,已經是令人眼前一亮。

其三,敢於突破,不囿世俗的是非禁錮,不懼曆來既成 忠奸之束縛。如果說,選角可以窺探作者思維的廣度,那麽對人物的點評和分析則可以探其思維的深度,若不懼既有之 公論而提出忠於實際,卻迥異於前人的論點,則可以顯出其 求知求真不唯非議的勇氣。以上三點本書是兼而有之,實屬 難得。

比如書中對梁山派係的分析,對於宋江有步驟地架空 晁蓋,本書就揭開原著裏所謂“忠義”的偽善麵紗,從派係 爭鬥的角度還原其**的麵目。這一點可謂皇帝的新衣,而 蘇君兄則並無避諱,直言戳穿,這是一種膽量。

還有本書對黃文炳的評價,完全顛覆了以往的定論。 自《水滸傳》成書,不論官方,還是民間,作為宋江逼上梁 山中的關鍵人物,黃文炳早已臉譜化,成為一個陰險、狡詐 的蛇蠍小人。哪怕到了今天,人們亦是如此認為。但作者卻 不囿於世俗的束縛,從公正公允的角度還原了他一個大宋 朝能吏幹吏的角色,這是一種全新的角度,算是徹底的“翻 案”。在這裏,我套用當年與人爭論李逵可愛與否時的一句 話,“潯陽江上被其砍死的數十無辜市民何罪? ”實踐是檢驗 真理的唯一標準,曆史終將給每一個人公正的評價。

曆來點評《水滸傳》,大都站在《水滸傳》的角度,而 本書則跳出這個藩籬,借用了大量平民視覺和朝廷視覺。我 們經過了“造反無罪”的熏陶,但回過來想想,朝廷一定錯, 梁山一定對嗎? 並不一定!所以借用這種視覺更能反映曆 史的真實,對於我們研究《水滸傳》是一種突破和進步。

因與蘇君兄相熟,所以我也得悉了此書的成書曆程。 此書創作跨度時間長,其間多有跌宕,但他並不急於求成, 靈感飛來時,隨時隨地奮筆疾書,等腦力勞頓時,卻並不勉 強,幹脆擱筆稍歇。如此反複,曆時許久,方才成書。這也保證了成文的質量,說明此書的不易。

本書采用詼諧筆法,深入細致地解析人物,如庖丁解 牛般將《水滸傳》中的人物的身世背景、個人性格原原本本 呈現在讀者麵前,邏輯嚴密,思路清晰,是一部值得收藏的 佳作。

再次恭喜蘇君兄,祝賀佳作付梓!

期待更多讀者一睹為快!

倉土

2018 年 1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