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博”而“精”

梁思成

每一個同學在畢業的時候都要成為一個秀才。但是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專”的意義呢?“專”不等於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牛角尖”裏。黨號召我們要“一專多能”,這“一專”就是“精”,“多能”就是“博”。既有所專而又多能,既精於一而又博學;這是我們每個人在求學上應有的修養。

求學問需要精,但是為了能精益求精,專得更好就需要博。“博”和“精”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聯係著的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假使對於有聯係的事物沒有一定的知識,就不可能對你所要了解的事物真正地了解。特別是今天的科學技術越來越專門化,而每一專門學科都和許多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因此,在我們的專業學習中,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門學科,就有必要對和它有關的學科具有一定的知識,否則想對本學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這是一種中心和外圍的關係,這樣的“外圍基礎”是每一門學科所必不可少的。“外圍基礎”越寬廣深厚,就越有利於中心學科之更精更高。

拿土建係的建築學專業和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來說,由於建築是一門和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技術科學,一切生產和生活的活動都必須有房屋,而生產和生活的功能要求是極其多樣化的。因此,要使我們的建築滿足各式各樣的要求,設計人就必須對這些要求有一定的知識;另一方麵,人們對於建築功能的要求是無止境的,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就為越來越大限度地滿足這些要求創造出更有利的條件,有利的科學技術條件又推動人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循環,互為因果地促使建築科學技術不斷地向前發展。到今天,除了極簡單的小型建築可能由建築師單獨設計外,絕大多數建築設計工作都必須由許多不同專業的工程師共同擔當起來。不同工種之間必然存在著種種矛盾,因此就要求各專業工程師對於其他專業都有一定的知識,彼此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很好地協作,使矛盾統一,匯合成一個完美的建築整體。

1958年以來設計大劇院、科技館、博物館等幾項巨型公共建築,就是由若幹係的十幾個專業協作共同擔當起來的。在這一次真刀真槍的協作中,工作的實際迫使我們更多地彼此了解。通過這一過程,各工種的設計人對有關工種的問題有了了解,進行設計考慮問題也就更全麵了;這就促使著自己專業的設計更臻完善。事實證明,“博”不但有助於“精”,而且是“精”的必要條件。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地求“精”就必然會陷入形而上學的泥坑裏。

再拿建築學這一專業來說。它的範圍從一個城市的規劃到個體建築乃至細部裝飾的設計。城市規劃是國民經濟和城市社會生活的反映,必須適應生產和生活的全麵要求,因此要求規劃設計人員對城市的生產和生活——經濟和社會情況有深入的知識。每一座個體建築也是由生產或者生活提出的具體要求而進行設計的。大劇院的設計人員就必須深入了解一座劇院從演員到觀眾,從舞台到票房,從聲、光到暖、通、給排水、機、電以及話劇、京劇、歌舞劇、獨唱、交響樂等等各方麵的要求。建築的工程和藝術的雙重性又要求設計人員具有深入的工程結構知識和高度藝術修養,從新材料新技術一直到建築的曆史傳統和民族特征。這一切都說明“博”是“精”的基礎,“博”是“精”的必要條件。為了“精”我們必須長期不懈地培養自己專業的“外圍基礎”。

必須明確:我們所要的“博”並不是漫無邊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博”可以從兩個要求的角度去培養。一方麵是以自己的專業為中心的“外圍基礎”的知識。在這方麵既要提防漫無邊際,又要提防興之所至而引入歧途,過分深入地去鑽研某一“外圍”的問題,鑽了“牛角尖”。另一方麵是為了個人的文化修養的要求可以對於文學、藝術等方麵進行一些業餘學習。這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可以陶冶性靈,是結合勞逸的一種有效且有益的方法。黨對這是非常重視的。解放以來出版的大量的文學、藝術圖籍,美不勝數的電影、音樂、戲劇、舞蹈演出和各種展覽會就是有力的證明。我們應該把這些文娛活動也看作培養我們身心修養的“博”的一部分。

原載於1961年7月28日《新清華》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