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禦封”

乾隆的爺爺不是別人,正是我們今人至為推崇的“千年一帝”,大名鼎鼎的康熙大帝。幼小的乾隆心裏,康熙隻是一個遙遠的符號,雖然名為祖孫,卻距離遙遠。所以,乾隆會說:“他與我何幹?”但是,曆史不容乾隆慢待他的爺爺,因為康熙帝突然關注到了他,這讓他感覺意外而措手不及。

時光定格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了。按說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兒,畢竟是皇子啊。可是,宮裏宮外無人知曉,因為對於宮中來講,後妃眾多,皇子眾多,女人眾多,生孩子實在是這時稀鬆平常的事情,不僅每天都有可能出生孩子,每個時辰都有可能生孩子。乾隆出生的時候,像他這樣的皇子,已經有一百多位了,他們的爺爺康熙帝或許根本就不記得誰是誰。

這個時候,小乾隆被邊緣化了。康熙帝並不關注孫子的培養,他重點關注的是兒子的培養。尤其是皇太子被廢掉之後,他糾結於心的是兒子中,誰最適合做皇太子。

所以,茫茫人海之中,小乾隆迷失了航向。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什麽?尤其是沒有人關心他的學業。按照宮中管理,皇子六歲就應該入學了,《聽雨叢談》記載:“皇子年六歲,入學就傅”。

乾隆六歲的時候,沒有人給他請師傅;七歲的時候,沒有;八歲的時候,仍然沒有。直到他九歲了,才開始讀書學習。《禦製樂善堂全集》記錄:“餘生九年始讀書”。

這其實有點像順治帝小的時候,親政之前,基本沒讀什麽書,就是玩。堂堂皇家貴胄,豈不怪哉!

話說回來了,學習又能怎麽樣呢?在皇宮,在王府,人才濟濟,芸芸眾生,能有出頭之日嗎?誰都沒有把握,乾隆也是這種心理。他小小的年紀,慨歎著,也迷惘著,碌碌無為地過了一天又一天。誰都不知道這樣的日子會持續多久,抑或是一生就這樣了?

日月如梭,轉眼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小乾隆已經12歲了,這可是關鍵的年齡段了。這個年齡的滿洲男孩子,是要成家立業了。滿洲早期,由於戰爭的需要,男丁奇缺,男孩子要結婚生子。康熙帝就是在這個年齡與赫舍裏氏大婚的。

乾隆焦急等待著,期待出現轉機。實際上,讓他著急,讓他迫切的原因不僅僅是自己年齡已到關鍵時刻;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爺爺康熙帝的年齡也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他已經69歲了。

69歲的康熙帝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是身體狀況的挑戰。康熙帝文治武功了得,本來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可是天有不測,自從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事件發生之後,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清聖祖實錄》記載他向文武百官宣布廢太子諭旨:“且諭且泣,幾欲撲倒”。一邊下諭旨,一邊哭泣。他病倒了,心髒又不好,幾乎是骨瘦如柴,風兒一吹就會倒下。雖然,經過各種調理,包括有人建議他喝西洋葡萄酒,身體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畢竟元氣大傷,令人堪憂。

二是年齡數據的邊界。古人有雲: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康熙帝已經69歲高齡了,距離古稀之年隻有一歲之遙。那個年代,有幾人能夠活到古稀之年呢?康熙帝多妻多子,國事紛紜,身體狀況早已有不祥之兆。

這樣,康熙和乾隆,祖孫二人在年齡上,都已進入關鍵時刻:乾隆12歲,事業發展的關鍵之年;康熙69歲,能否以羸弱之軀,闖進古稀?曆史判斷著,也選擇著,是否給二人一個機會,讓他們見麵,給乾隆提供一個轉機呢?

關鍵時刻,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了。時光如梭般向前滑進,眼看著沒有了希望。突然之間,曆史的時針居然定格在了這一年,這個月,這一天。

“牛人”聚首

一般來講,古代帝王相見,隻有兩輩,老皇帝與皇太子相見,臨終之際,傳位給皇太子。可是,在這個關鍵的地點,選擇了一個關鍵的時刻,居然有三位帝王見麵了,三位曆史牛人罕見聚首。

這個地點就是圓明園。

要說這次三個牛人聚首,並非康熙帝提意,也不是小小乾隆所主張的事情,而是乾隆的父親,康熙帝第四子雍正一手安排和策劃的。

要知道,康熙時期,康熙帝最頭疼的事情,莫過於“九子奪嫡”了。他的兒子實在是各個優秀,都想進步,在廢太子之後,便有九個兒子(包括廢太子)都打起了爭奪太子之位的念頭,可謂血雨腥風。產生了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八爺黨,等等,大家各立山頭,派係紛爭,四爺黨就是以皇四子雍正為首的利益集團。

不過,雍正的四爺黨相比其他集團較隱晦,尤其是雍正本人表麵上遊山玩水,崇道信佛,號稱“天下第一閑人”,似乎無意於皇位之爭。

康熙帝洞察時局,有點兒一臉懵的狀態。畢竟年齡大了,分析事情並不透徹。對於雍正的表裏不一,他似乎沒能徹底看清楚。甚至在一段時間裏,被雍正的假象給蒙蔽了。正是在這樣情況下,發生了三位牛人聚首的事情。

聚首地點是圓明園的牡丹台。圓明園是康熙帝賜給雍正的別墅,裏麵有一處別致的景觀——牡丹台:楠木梁架,琉璃覆頂,殿前栽植各色牡丹,每當花開,香飄四溢,令人流連。

聚首的時間定在康熙六十一年的三月。查閱史料,康熙接受雍正之約,駕臨牡丹台共兩次:三月十二日和三月二十五日。

這已經非常罕見了。康熙大帝不僅接受了邀請,而且愉快地前往了兩次。很明顯,第二次是對第一次的肯定,也是對此處景致的留戀。

這次聚首意義非凡:

一是對雍正的意義。在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下,康熙帝表明了一個立場,他對皇四子是不反感的。雍正正是利用了這個契機,加緊了他的政治進程,也為自己奪得儲君之位樹立了信心。

二是對乾隆的意義。乾隆與康熙見麵,零距離接觸,這是第一次,對他以後的政治生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從此打開了乾隆政治生命的道路。

《清高宗實錄》記載:“命宮中養育,撫視周摯,備荷飴顧恩慈。”

這是乾隆和雍正的巨大收獲。乾隆被康熙帝領進宮中撫養,對於雍親王府邸來講,是個大事件,它釋放了一個政治信號:皇四子雍正是康熙帝喜歡和信任的接班人之一。這在當時,極有可能引起人們的誤解。

誰都沒有想到,康熙、雍正、乾隆,三大牛人會在這裏聚首,他們三位是清朝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聯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也創造了我國封建帝王史上的諸多佳話:在位時間最長的康熙大帝;最勤政、最節儉的雍正皇帝;壽命最長,掌權最久的乾隆皇帝。

三大“牛人”聚首牡丹台,這裏的天空都透出了紫氣、王氣;接下來,小乾隆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呢?他會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嗎?

孺子可教

實際上,康熙帝之所以將乾隆帶回宮中,是先給乾隆相過麵的,一看這個小孩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便頓生愛憐之意,感覺乾隆將來定有大發展,可以**。

問題就來了,小孩子的教育和學習是大事,必須即刻解決。康熙帝會怎麽辦呢?

他想帶在身邊,親自授教。但是,為了試一下自己的眼力,康熙帝決定先考考乾隆,看看他的天分如何。於是,他想起了一道題:“弘曆呀,你會不會背周敦頤的《愛蓮說》呀?”

乾隆本來有些緊張,雖然是爺爺,但他也是皇帝呀。他想了想,很快鎮定下來,先是向爺爺行了君臣之禮,接著,站起來,小手背到後麵去,揚起頭,流暢地將《愛蓮說》背誦下來。

康熙帝聽罷大喜,連連誇讚,並大聲叫好。他攬過乾隆,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親自教授功課,時刻帶在身邊,著意培養。

於是,大家就看到乾隆跟著康熙帝,或在紫禁城,或在圓明園,甚至到避暑山莊的時候,都能看到康熙帝帶著小乾隆。

秋天到了,康熙帝帶著乾隆住進避暑山莊的“萬壑鬆風”。乾隆看著爺爺一直在忙,很想幫助他,他是心疼爺爺太累了。康熙帝覺察到了乾隆的心理,和藹地對他說:“你喜歡我寫的字嗎?”

乾隆大聲說:“當然喜歡!”於是,康熙帝就慷慨地賞給了乾隆一幅長條字,一幅橫條字,還有一把扇子。乾隆非常感激,在他的《禦製樂善堂詩集》中深情寫道:“當年諸孫行,惟我承恩最。”

對於乾隆,康熙帝當然非常滿意,考核的結果令他很欣慰。可是,畢竟年事已高,加之政務紛繁,哪還有更多的精力帶這個孩子呢?思慮良久,康熙決定給他請師傅。

按照滿洲習俗,男孩子要文武雙全,一般家庭尚且如此,何況皇家子弟呢?康熙決定給他請文武師傅,將他培養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先請文師傅,他相中了福敏。福敏,富察氏,字龍翰,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以知縣待銓。福敏很賣力氣,認真教授,乾隆受益匪淺。

乾隆即位後,福敏受到特殊照顧,入閣拜相,賞賜頗豐。乾隆二十二年,福敏病逝。乾隆帝誇讚福敏人品學問,巍然為國家棟梁元老,並決定親自為之撰寫碑文,以報答他的恩師之情。

武師傅方麵,康熙帝則選中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一個是允禧。即胤禧,康熙帝皇二十一子,庶妃陳氏生。胤禧自幼聰慧,禮賢下士,好學不倦。他能文能武,詩畫文采在康熙諸子中較突出,從康熙五十九年10歲時開始隨駕巡幸,很得康熙帝喜愛。

一個是允祿。允祿,康熙帝皇十六子,順懿密太妃王氏所出。允祿才華出眾:精數學,曾參與修《數理精蘊》,充算法館總裁;通樂律,掌禮部期間,革新禮樂;康熙末年,命掌內務府,並任玉牒館總裁,深受父皇寵愛。

允禧和允祿,這兩個人有兩個明顯特點:都很有才,都是乾隆的叔叔。康熙帝是精心為之選擇的,並給他們分了工:允禧教授乾隆騎射,允祿教授乾隆火器。

兩個叔叔領到任務,深感壓力。他們不知道這個名字叫弘曆的小家夥會不會聽從教誨,認真學習呢?

考及格了嗎

乾隆進宮,是爺爺康熙帝做出的重要決定。培養乾隆,給他請了文師傅和武師傅,自己又親自帶他,所有這一切,都反映出康熙帝的良苦用心,他要培養乾隆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可是,成績怎麽樣呢?這個孩子是否是一個可塑之才?所有這一切,都必須用成績來說話,就好比我們今天的高考一樣,又好比運動員比賽一樣,必須拉出來,比試比試。

乾隆要經受一下考驗了。

叔叔允禧是負責教他騎射的,他說:“我先考考他,騎射是我們老祖先的傳統,必備的功課。”

對於允禧的考試,乾隆並不緊張,不僅不緊張,反而很坦然,難道是他的功夫練得好嗎?明眼人一看便知,乾隆的自信其來有自:

二位是同齡人,他不緊張。允禧雖為乾隆的叔叔,但他卻與乾隆同歲,都出生於康熙五十年,隻不過允禧生於這年的正月十一日,乾隆生於這年的八月十三日,相差半年而已。同齡人交往起來,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好交流。乾隆後來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在其《禦製樂善堂全集》中記載:“諸叔父推皇祖愛育之勤,鹹善視予,而二十一叔尤肫然有加也。”叔侄之間這種毫無間隙的友情,也正是康熙帝的著意安排的結果。

考試開始了,地點選在了木蘭圍場,這可是習武之人的角逐之地。大家擦亮眼睛,等著看熱鬧。

考場上,先在考場上豎起一個靶子,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射擊場。然後,乾隆上場,侍衛遞給他一張大弓和一支箭鏃。乾隆站穩,拉開馬步,瞄準目標,拉弓開射,第一箭呼嘯而出,射中了!全場一片歡呼。接著,第二箭,第三箭,第四箭,第五箭,全部射中!

太厲害了,所有人都笑開了懷。康熙帝高興,合不攏嘴,自己的一番心意總算沒有白費,他站起來大聲喊道:“賞,賞,賞!”禦前侍衛將一件早就準備好的黃馬褂頒給了乾隆;允禧高興,這是自己的徒弟呀,考徒弟,就等於考自己,百發百中,臉上有光,跑過去,將小乾隆緊緊抱在懷裏。

允禧這麽做臉,這下允祿很有壓力了。他操持著,要組織一次公開考試。地點選在了南苑,考試科目為火槍射擊。

允祿命人將一隻綿羊捆綁,固定在一百步的距離上,作為射擊目標。康熙帝鼓勵乾隆:“不要緊張,看準再發射。”乾隆點了點頭,瞄準綿羊,一槍打過去,綿羊中槍,應聲倒地。康熙帝大喜,大聲道:“賞,賞,賞!”允祿一顆懸著的心才落了地。

可是,乾隆和允祿沒想到,康熙帝要再考試他的火槍射擊,命人樹立木牌,作為靶子,射中才算優秀。

木牌豎起來了,乾隆再次持槍站在了考場上,大家注視著他,都非常緊張,尤其是允祿,額頭上的汗珠都掉下來了。乾隆抬槍發射,子彈呼嘯飛出。

人們認為一定會射中靶心,然後一片歡呼,皇帝大聲下旨頒賞。可是,事與願違,子彈沒有射中,而是在途中落地了!正當人們驚詫、沮喪之餘,這顆子彈突然又蹦起來,靠著彈力射向了靶子。

這可真是太奇怪了,居然有這樣的事情。允祿和乾隆心中幾乎是一個聲音:天助我也。《清高宗實錄》記載:“垂髫英武,觀者莫不欽為天授。”

人們沒見過這種場麵,這算考及格了嗎?大家齊刷刷把目光聚焦在康熙帝身上,隻有皇帝說了才算數。康熙帝哈哈大笑道:“當然算過關了,成績不錯!”